耍把戲|惠軍明

小時候,故鄉常有走村串巷的藝人表演雜耍,我們稱之為“耍把戲”。這些雜耍團,大多數是因為生活所迫組建的民間小團體;當然也有個別專業藝術團下鄉,其目的是為豐富鄉民的文化生活,滿足鄉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耍把戲|惠軍明


一陣陣嘹亮的鑼聲響起,有好事的村民便會奔走相告:“村南或村北來了‘耍把戲’的,沒事兒快去看熱鬧啊!”當時鄉村相對閉塞,文化生活較為單調,聽到消息後村民像潮水般湧向表演場。我們小孩們聽到有“耍把戲”的,更是歡呼雀躍,蹦跳著撒歡亂跑。“耍把戲”的表演場地或者是打穀場,或者是村廣場,或者是村邊開闊場地。爭先恐後來到場地,見人頭攢動,鄉民們早已將場地圍成了一個圓圈。人們嘻嘻哈哈互相議論,兩眼不時掃視著場中心,期待著精彩的表演。那些“耍把戲”的演員們匆匆忙碌,準備著傢伙物件,即將粉墨登場。

看看村民到的差不多了,把戲團便出來一人抱拳來個開場白:“各位父老鄉親兄弟姐妹,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今日我們初到貴寶地,望各位好朋友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啦!先謝過大家啦!”或是說“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路過此地,討口飯吃,學藝不精,不到之處,多多包涵啦。”說完一通客套話,表演正式開始了。

各個“耍把戲”的表演的內容不一樣,有的表演雜技,有的表演魔術,有的表演武術,有的專門耍猴,有的表演曲藝,有的兼而有之。

耍把戲|惠軍明


傳統雜技表演很受歡迎,表演者多為年輕後生和妙齡女子。他們穿著花花綠綠的民族服飾,動作矯健,身手利落,男女老幼都愛看。雜技傳統節目很多,如“蹬罈子”,“耍盤子”,“踢花毽”,“頂瓷碗”,“疊羅漢”,“鑽彩圈”,“拿大頂”,“走鋼絲”,“攀高竿”等等。其中“頂瓷碗”令人印象深刻。“頂瓷碗”有時是一人表演,有時是兩三人配合。看似弱小的女演員頭部頂一摞瓷碗,表演劈叉、金雞獨立、倒立等技巧動作。她們腰身靈活,動作嫻熟,瓷碗如同固定在頭上,極其平穩。不僅如此,有時兩個演員同時表演,互相將瓷碗踢到對方頭頂的碗上。瓷碗一個一個增加,難度也一分一分增加,觀眾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當最後一個碗被成功接住後,圍觀的鄉民掌聲熱烈,叫好聲此起彼伏。當然“頂瓷碗”表演也常常失敗。有時藝人一不小心,頭上一兩個碗會掉下來摔個粉碎,引得鄉民驚呼聲一片。“疊羅漢”也挺有意思,一群漢子相互疊加,上面的人站在下面人的腿上、肩膀上、頭上,擺出各種各樣的造型。“羅漢”越疊越高,難度也不斷增加。最上面的表演者往往是身材矮小的小孩,他們面無懼色,從容不迫,經過攀爬,踩在大人肩膀和頭頂,在高空做著各種動作,讓人歎為觀止。

很多“耍把戲”的都有魔術表演,藝人們的表演常常將村民的情緒帶到高潮。魔術中“空手變物”最常見。一名戴禮帽的藝人赤手出場,走來走去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旁邊桌上的道具也很簡單,一根細細的魔棒,一塊方帕,一個托盤。藝人藉助簡單道具,魔棒一揮,掀起方帕,托盤裡會出現糖果、鮮花、水杯、活魚、鴿子等等各種各樣的東西。還有的藝人表演“口吐綵帶”。剪碎的彩紙被吞進肚裡,一條細長的綵帶從嘴裡拽出來,連綿不絕好似永遠也拽不完。一根變兩根,兩根變四根,無數的綵帶從嘴裡出來,扔得表演場滿地都是。但有魔術則帶有神秘色彩,極具視覺衝擊力,如“咽鐵球”,“吞寶劍”,“吃玻璃”,“口內紉針”,“噴火吐煙”等等。“咽鐵球”表演時,數個乒乓球般大的鐵球被表演者吞入腹中,後又被一一吐出來,讓人不可思議。“吞寶劍”表演更令人駭然。表演者將一把長長的寶劍一點一點吞入口中,直至劍柄為止,為增加真實感和喜劇效果,小半截劍竟然從藝人屁股露出來。不清楚藝人們是如何做到的,但表演驚心動魄,鄉民爆發出海嘯般的叫好聲。

耍把戲|惠軍明


街頭“耍把戲”武術表演也很常見。有的走常規路線,表演武術拳法和十八般兵器,其拳腳有力,棍棒生風,刀劍閃亮,對打有趣。有的則表演對人的感官極富刺激的硬氣功,像“頭碎酒瓶”,“棍棒擊頭”,“單掌砍石”,“單指鑿磚”,“喉頂槍尖”,“胸口碎大石”等等。這些“雷人”的把戲都頗具危險性,表演者都經過多年的苦修苦練。例如“喉頂槍尖”表演,鋒利紅纓槍槍尖抵住喉嚨,藝人運氣呼喊,死命往前頂,往前頂,直至紅纓槍被彎成圓弧形。此表演讓人提心吊膽,感覺藝人一不小心便會喉破身亡。還有“胸口碎大石”表演也令人心驚膽寒。一藝人躺在地上,一塊塊巨大石板壓身,另外一人掄起大錘,不斷擊打,直到石板碎裂,石下那人卻安然無恙。硬氣功表演者大多有真功夫,他們的氣功了得,有人砍磚斷石如同家常便飯,讓人驚歎不已。

“耍把戲”常見的還有“耍猴“。耍猴人一手拿著鞭子,一手拿著食物,對著幾隻猴子發號施令。猴子懼怕耍猴人的淫威,不得已做著各種滑稽動作。表演得好,耍猴人便會獎賞食物;表演得不好,耍猴人的皮鞭就會抽在猴子身上。“耍猴”表演小孩們最喜歡,猴子的調皮動作宛若人類,惹得大家開懷大笑。但常見一些猴子不服管教,它們上躥下跳,對著耍猴人齜牙咧嘴,有時還撲向耍猴人,搞得他尷尬極了。

除了正規藝術團,“耍把戲”表演完畢,就會有人拿著籮盤,殷勤向村民鞠躬討要賞錢。善良大方的村民會慷慨解囊,吝嗇小氣的便假裝有事,逃之夭夭。有時“耍把戲”的辛辛苦苦表演一回,也討要不了多少錢。把戲團無可奈何,為了生存餬口,只好像乞討一樣,挨家挨戶敲門討要錢糧,其中的心酸令人感嘆唏噓!

街頭的“耍把戲”曾經是許多人養家餬口的無奈之舉,但它以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客觀上調劑了鄉村貧乏的文化生活,豐富慰藉了鄉民的精神世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街頭“耍把戲”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它留給我們的各種畫面,卻永遠定格在在記憶的長河裡,令人永遠難以忘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