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轉運,都是為生命“擺渡”

原標題:每一次轉運,都是為生命“擺渡”

在甘肅抗疫戰場上,有這樣一群特殊的“戰士”。他們不曾走進隔離病房,卻和院內醫護一樣,與患者面對面;他們沒有露出臉龐,卻用聲音守護著每一位求助者,他們就是甘肅省緊急醫療救援中心的“急救人”。

合理調度120、接診發熱患者、轉運伊朗回國人員……過去的3個月裡,在每一通求助電話裡,在每一次緊急轉運中,甘肅“急救人”直面病毒風險,為生命“擺渡”。

這支以80後、90後為主力軍的急救隊伍,用責任和擔當譜寫了一首屬於這個時代的生命之歌!儘管看不見他們的臉,但是我們應該記住他們的眼。因為,每一雙眼睛的背後,都有一個關於抗疫尖兵默默堅守付出的故事。

挑戰:120與疫情轉運“一肩挑”

“全員取消休假。”1月25日,甘肅省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的當天,省緊急醫療救援中心的戰“疫”也全面打響。

“既要做好120的正常接診,又要承擔起新冠肺炎疫情的相關轉運工作,說實話,壓力很大。”省緊急醫療救援中心副主任肖文坦言。

“這個時候就應該我們上”“如果武漢需要,我們也願意去”……一時間,一封封請戰書飄然而至,大家紛紛報名上抗疫一線。

很快,中心成立了轉運醫療救治、綜合協調、後勤保障等4個工作組。集中培訓、制定工作方案、規範各項流程、改造單位內部通道……一切準備就緒。

“我們遇到的第一個挑戰就是物資緊缺。”肖文說,儘管之前有一部分物資儲備,但是真正運行起來後,物資消耗非常快。

怎麼辦?一方面減少運行中的資源浪費,另一方面群策群力籌措物資。

“得知紫外線照射可以消毒後,我們有位護士第一時間墊資購買了6臺紫外線燈。”肖文說,接診沒有發熱的病人回來後,防護服經過紫外線照射兩小時後就可以重複使用了。

在肖文看來,更大的壓力來自如何防止院前感染。“我們面臨的風險是未知的,不知道接診的患者到底是不是疑似或確診病例,因此只有從點滴做起,把每一個環節執行到位,才能把工作人員自身和患者感染風險降到最低。”

“只要接到發熱患者,就必須回中心進行終末消毒。”肖文解釋,不但要對車輛進行噴灑,整個治療艙內也要進行擦拭消毒,一次終末消毒就需要一個小時。

調度員24小時值守、轉運組24小時輪班、洗消組24小時連軸轉……疫情期間,所有人員超負荷運轉。

調度:嚴守戰“疫”第一關

“請問您現在體溫多少度?”

“近期是否有湖北接觸史?”

……

像這樣的問題,疫情期間,調度員曹娟每天都要在電話裡重複詢問很多遍。

疫情發生後,為了確保每一個新冠肺炎相關的呼救電話都能得到及時有效處理,中心迅速制定新冠肺炎相關工作制度和流程,編印了新冠肺炎工作手冊,設立新冠肺炎防控專席。

“我咳嗽了,是不是得了新冠?我發燒37.4度,請派救護車送我去醫院……”曹娟回憶,疫情初期,每天諮詢求助的電話此起彼伏,由於人們對這一新發疾病都不瞭解,求助的人都非常緊張。

如何準確分流不同類型患者、高效配置救援資源就成了曹娟和同事們考慮最多的:對於有流行病學史,並且有症狀的患者,直接分配到轉運組,由轉運組點對點送到定點醫院;對於沒有流行病學史,沒有症狀的其他患者,電話指導其做好防護自行前往醫院;對於非發熱的突發疾病,詢問清楚後,派120進行轉運。

除了正常的調度工作,曹娟每天做最多的就是對心理恐慌的求助者進行耐心安撫和疏導。這樣一來,平時處理一個求助電話只需1分鐘左右,疫情期間,平均時長達到3分鐘。一個8小時班下來,曹娟常常口乾舌燥。

和曹娟一樣,隨著疫情的變化,面對焦急的呼救者,每位調度員都認真接聽每一個電話,及時給予急救指導,在幕後守護著生命線,為急危重症患者暢通了綠色通道。

截至3月底,信息調度團隊共接聽諮詢求助電話473次,用心嚴守戰“疫”第一關。 轉運:與病毒“零距離”

既要承擔蘭州市新冠肺炎相關患者的院前救治、轉運、應急救援等工作,還要完成一些特殊的轉運任務。對於轉運組來說,每一次,都是與病毒“零距離”。

3月4日、5日,兩架從伊朗德黑蘭直飛蘭州的包機先後降落在中川國際機場。接到指令後,肖文帶隊,調集10輛負壓救護車,從3月4日開始連續3天前往蘭州新區轉運病患。

“所有指標異常的人員都要‘一人一車’轉運到市內定點醫院進一步檢查治療,這就意味著轉運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肖文回憶,3月5日所有人連續工作18個小時,6輛負壓車一直轉運到凌晨3時。

“為了搶時間,所有人的防護服一穿就是一整天。”同樣參加了此次任務的中心分站站長張帝琰說,只有中午的時候,大家把防護服解開一點,露出臉,站在路邊迅速地“解決”了一頓午餐。

“擔心肯定有,但是執行任務的時候就都忘了。”張帝琰說,看到從伊朗回來的同胞,有的還帶著才一兩歲的孩子,只想著盡力多幫他們一些。

對張帝琰來說,轉運工作的難度還在於時間的不確定性。在負責確診病例出院後複檢轉運工作的那段時間,他經常晚上兩點多才結束工作,早上6時又要開始新一天的工作。每天,張帝琰把複檢患者送到醫院,等檢查結束後再把他們送回去,然後再回去進行全面消殺。如此往復,最多時每天接送六七位患者。

由於工作的特殊性,疫情一開始,張帝琰和很多同事一樣,開始了獨居的“隔離”生活,就連吃飯也是家人做好後放在門口,然後他再去取。

“轉運組年齡最大的57歲,還有不少80後和90後,面對高風險,沒有一個人退縮。”每次說到同事,肖文都感動滿滿。

截至3月底,轉運組累計出車146次,救治、轉運發熱及疑似患者188人。

赴京:風險中分流入境人員

“沒問題,我早都跟家裡人說好了,做好我4月底才能回家的心理準備。”3月上旬,中心接到派轉運組到北京執行入境來甘返甘人員接轉任務的指令,當肖文詢問司機班班長郭峰能否參加時,郭峰毫不猶豫。之前,他已經連續奮戰了一個多月,一直住在專門的隔離點。

3月11日,作為專家組成員,中心院前急救部部長郭學慧最早到達北京。對接工作後,3月13日,他就開始和省疾控中心工作人員對駐京辦、飛天大廈共40名相關人員進行了基本知識、個人防護和消殺技術的培訓。之後,他又對每個人進行單獨指導操作,糾正錯誤程序。

“在北京的工作人員一開始都很緊張,經過講解和培訓後,大家的緊張情緒得到了緩解。”郭學慧說。

3月14日,接到赴京通知後,郭峰和王成棟攜帶物資駕駛負壓救護車,從蘭州出發馬不停蹄,當晚11時到達北京。

第二天,郭學慧就和同事分為兩組,輪流在位於首都機場國際展覽中心入境人員集散點,開展分流工作。根據專業特點,郭學慧和同事還設計了甘肅省入境人員基本信息調查表。

“從早上過去熟悉流程後就正式‘上崗’,回到住地已經凌晨5點多了。”第一天的工作令郭學慧難忘。在工作現場,郭學慧和同事仔細詢問每個人的境外生活史、學習史,以及有沒有其他症狀等問題,認真評估每一位過境人員。

從剛開始每天接三四位入境人員,到最多的時候一天接過近40名入境人員,穿著防護服的郭學慧常常忙得汗流浹背。不僅如此,每天他還要接聽很多諮詢電話,面對情緒焦慮的留學生、家長以及準備回國人員,他總是貼心安慰,耐心解答流程等問題。

4月4日,完成了北京的任務,郭學慧和同事返回蘭州,此時距離他上一次回家已經一個多月了。

“到目前為止,我們圓滿完成了各項緊急醫療救援任務,所有人員齊齊整整,這些都是靠整個團隊的協作和每個人無私的付出。”回顧戰疫的這幾個月,肖文雙眼幾度溼潤,有感動,有欣慰,也充滿了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