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華千百年來民族精神的縮影:西安碑林

登上西安南城牆上的魁星樓西北俯瞰,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雕樑畫棟的古建築群。其翹簷朱門、古槐虯枝、亭臺樓閣、綠蔭如蓋的氣象很是令人神往。一問才知,原來竟是大名鼎鼎的西安碑林博物館所在地——西安孔廟!不由心動,暗說:真該去看看!

巍巍中華千百年來民族精神的縮影:西安碑林

去西安碑林那天是個週末,天氣很好,這在今秋多雨的西安很是難得。太陽很亮,天空很藍,一大清早就讓人感到很溫暖,很舒暢。上午八點左右,我陪著北京林公、揚州蔣弟,步行穿城牆南門而入,沿著城牆根東行,很快便來到了碑林南門口——塞門。雖曰塞門,其實是一道長約10餘米、高約6米、青磚砌成的影壁,影壁中央有磚雕“孔廟”兩個描金大字,壁上沒有開門主要表示尊孔敬孔之意。

巍巍中華千百年來民族精神的縮影:西安碑林

西安孔廟坐北朝南,塞門、泮門及欞星門、戟門、大成殿沿中軸線上一字排開。塞門東西兩側有入口,各有三重朱門上覆歇山頂式雙翹沿門樓一座,正門上方逐字鑿孔鑲嵌郭沫若書“西安碑林博物館”橫額,紅底金字,寬闊巍峨。東門曰義路,西門曰禮門。步入東門,我們立刻變成了新得名的秀才,彷彿即將進入孔廟行祭祀之禮!

巍巍中華千百年來民族精神的縮影:西安碑林

有趣的是,昔日大成殿早已在在1959年灰飛煙滅,只有西安碑林迎客第一碑——石臺孝經迎接我們的來訪了。看來,“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儒學理想,沒能保住大成殿千年不朽,卻讓西安碑林這顆最璀璨的文化瑰寶如此神奇地成為學子們頂禮膜拜的聖殿了。這是一種天意?還是中華文化的天然文脈的某種必然?

就像一個巨大的驚歎號橫空出世,身高620釐米的石臺孝經碑威嚴神勇地聳立在碑林孔廟中軸線的聚焦點上。它被安置在一座紅柱綠欄雙飛簷的碑亭中,亭子上中央有一匾額,上書兩個黑底金字楷書大字——“碑林”,方正俊朗,傳說為清朝愛國將領林則徐被貶伊犁途經西安時所題,“碑”字少了一撇,傳為頂戴花翎被摘之意,另說則為力求字體結構對稱而為。既然碑林聖地要於萬千書家之中獨選林則徐的書法做題額,想必一定有它的理由。我私下認為,大概主要因其人品高潔所致吧!

巍巍中華千百年來民族精神的縮影:西安碑林

石臺孝經呈長方形柱體,四面刻字,每個面寬120釐米,碑頭雕刻著靈芝雲紋簇擁的雙層花冠,底部三層石臺四周刻飾有瑞獸、蔓草等圖案。碑文為開元聖主唐玄宗用隸書寫成的《孝經》以及行書批註:“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故親自訓注,垂範將來。”額題為太子李亨(後為唐肅宗)用篆書所寫:大唐開元天寶神武皇帝注孝經臺。碑上玄宗的書法精美絕倫,其隸書豐腴華麗,結構莊嚴恢弘,一筆一劃無不凸現出開元盛世的雄偉氣象。但讓人感慨的是,正是這個唐玄宗,竟為兒媳楊玉環的美色所惑,想方設法掠為己有後又封她為楊貴妃。想當年玄宗與貴妃娘娘恩愛纏綿、芙蓉帳暖度春宵的每一夜,皇子李瑁會不會睡得很安穩?為盡孝寧可獻妻於父,真的就是孝經所倡導的精神嗎?待到安史之亂決戰在即,“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的生離死別之時,兒子的孝心在哪裡?此時的李亨早已稱帝,將那個“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的老子生生頂成了太上皇!看著這通碑石,讓人一下子思緒飛揚,一瞬間便觸摸到歷史最反諷時刻的一種滄桑感。看來孝心還是敵不過貪慾啊!

隨後我們便依次開始了七座展室、七條碑廊和八座碑亭的神遊之旅。雨後初晴,又逢週末,這裡遊人眾多,熙熙攘攘。館內陳列碑石墓誌千餘種,佔館藏碑石的三分之一多。展出的每一塊碑石,都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時代上緣啟兩漢,止於民國;在內容上包舉歷史、宗教、文化、地理等各個方面;而在書法藝術上更是登峰造極,真、草、隸、篆眾體兼備,漢魏唐宋,名家輩出,匯成了中國書法藝術波瀾壯美、生生不息的長河。給我們講解的是一個平頭方臉三十出頭的小夥子,他講解時很投入,聲音洪亮,聲情並茂,每到一處都會吸引來一大群人聽他講解。我們倒經常被擠到人群后面。每與這種情況,林公、蔣弟和我總會相視一笑,聽之任之罷了。

巍巍中華千百年來民族精神的縮影:西安碑林

館中最瑰麗的當數唐代書法名碑。唐代書法名家負有盛譽的作品,幾乎在這裡都可以找見。象歐陽詢的《皇甫誕碑》,禇遂良的《同州三藏聖教序碑》,顏真卿的《顏氏家廟碑》,柳公權的《玄秘塔碑》,懷素的《千字文》,張旭的《肚痛帖》等等,稱得上是名碑薈萃了。但最讓我崇敬還是顏真卿和柳公權的人品書品絕佳的人格境界。顏真卿的壯懷激烈讓人肅然起敬,柳公權“心正則筆正”的書法心得很讓人傾慕不已。難怪當時顏真卿的字會遍及宇內,柳公權的書法會成為公卿大臣們碑石和墓誌的首選,這也許是他們高風亮節和人格魅力太大的緣故。

巍巍中華千百年來民族精神的縮影:西安碑林

《大唐三藏聖教序碑》令我們震驚不已,讓人體會到“精誠若至,金石為開”的不易與神奇。它由懷仁和尚聚24年精力集王羲之字勒石而成。生動的氣韻、萬千的氣象,老讓人誤以為王羲之為玄奘法師17年西天取經的壯舉感動,起死回生,欣然揮毫題寫的碑文。碑石上有唐太宗親自為玄奘和尚翻譯的印度佛經撰寫的“三藏聖教”的序文、太子李治述記、玄奘法師的謝表以及獻給太宗的《心經》,從而使太宗碑文和王羲之的書法珠聯璧合,經久傳世。傳說懷仁在集字過程中,有幾個字怎麼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請朝廷貼出告示,誰獻出碑文中急需的一個字,賞金一千。這就是“一字千金”的由來,後人把此碑的拓本稱作《千金帖》。我在想,人的一生究竟能有幾個24年?支撐一個人窮24載光陰殫精竭慮為幾百個文字奔波,沒有一種神聖的使命感和崇高的精神是無法想象的,我心悅誠服的同時周身洋溢著一種前所未有的聖潔感。後來的神遊,使我的思緒越來越遊離於書法之外,隱藏在碑石背後的故事和精神更讓我牽腸掛肚!

巍巍中華千百年來民族精神的縮影:西安碑林

作為今存最重最大的一部石刻圖書,刊刻於唐文宗開成二年的《開成石經》堪稱西安碑林之魂。在歷史上其餘五種刻經基本毀失殆盡的情況下,它仍近乎完美地保存到了今天,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蹟!穿行在那分成四列、並肩林立、擠滿諾大一個展室的一通通高大的碑石中間,我們熟悉的《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及《孝經》、《論語》、《雅爾》等十二部儒家經典都成了一個個大大小小的碑刻文字橫陳在我們眼前,是那樣平實,那樣真切!導遊告訴我們,《開成石經》由114通2米多高的石碑組成,雙面刻字,共計160卷,65萬多字。在明代關中大地震時曾有40多石倒塌、斷裂,這讓當時西安府學的莘莘學子們看在眼裡痛在心裡。他們奔走呼號,出錢出力,在餘震未消的危難時刻,堅定地攜起手來,扶起傾倒的石碑,盡力將殘斷的碑石補綴上去,將殘缺的文字補刻在小石並另立碑旁。僅這次補刻的文字就有96石113面,53000多字。正是由於他們的壯舉,《開成石經》雍容華貴的身軀至今仍牢固地雄踞在古城西安,與遠在北京國子監的《乾隆石經》遙相呼應,煥發出穿越古今的光芒。

巍巍中華千百年來民族精神的縮影:西安碑林

開成石經

與鴻篇鉅製《開成石經》相比,刻於東漢熹平四年(175年)的《熹平石經》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這組石經刻成的第二年便爆發了黃巾起義,七年後又遇董卓之亂,遭遇飛來橫禍,僅存三塊殘石於世。碑林中所存的殘石,一面高31釐米,寬66釐米,另一面高33釐米,寬61釐米,為殘石中最大的一塊。它兩面刻字,碑文為隸書《易經》殘片,據傳為蔡邕等人所書,屬標準的漢代官方書法,方正嚴謹,結構上如“八”字一樣對稱整齊,後人稱之為“八分”字。我最感動的還是這塊石的來歷,他是于右任先生重金從民間購置的,據說當時於先生看見這塊殘石時情不自禁老淚縱橫,被殘石擁有者看中了心思。人家要價4000大洋,但於先生和副官身傾囊而出只湊了2000大洋。人家也沒有客氣,當即用巨錘將殘石一分為二。並告訴於先生說,等再送來2000大洋時方可取回另一半。於先生回西安後當即將這塊殘石無償地贈給了西安碑林,另外那塊重購後轉贈給了上海博物館。……講這一段歷史的時候,我分明看見講解員的眼睛有些溼潤,我的心也被一種看不見卻能感覺到的高尚情操所感動。

巍巍中華千百年來民族精神的縮影:西安碑林

曹全碑

下午一時許,在我們原路返回的路上,再次聊起遊歷碑林的所見所聞。揚州蔣弟說,大學時喜歡書法,曾苦練過《曹全碑》,在想象中以為西安碑林應該建在一片鬱鬱蔥蔥的山坡上,大大小小的石碑整整齊齊排成無數排,喜好書法的人慕名而來,盡興而去。困了躺在草坪歇息,歇夠了起來繼續觀摩。到了晚上還可以藉著月光或手舉火把撫碑研磨。來到這裡才知道,想象的東西畢竟太浪漫,真實的碑林更有一種“道冠古今”的酣暢淋漓。這裡有儒文化的風韻,更有一種穿越歷史時的敬畏感。而我卻情不自禁地誇讚起給我們導遊地那個小夥子,我說他講的太好了,竟然讓冷冰冰的石頭變得那樣鮮活生動、光彩照人並周身煥發出餘音繞樑的人文之光。聽他的解說,讓人更加熱愛生活,更加渴望真善美的洗禮!北京林公說:“西安碑林其實是中華文化的一面鏡子,他的魅力是恆久的。剛才導遊的話為什麼讓人感動?那是他的靈魂被碑石所蘊涵的文化氣息長期浸潤並徹底征服的結果。不斷接觸中的潛移默化加上高檔次的遊客的啟蒙點化,讓他的思想昇華了。講解成了他熱愛生活、尋美尋真以及體現人生價值的主要方式。無形中,碑林文化深深的熔鑄到他的骨髓裡,成為他的精神源動力。所以,他講得越動人說明碑石本身的文化底蘊越豐厚!”

是啊!從某種程度上講,碑林本身就是巍巍中華千百年來民族精神的一個縮影。每一塊碑石都是一個傳奇,每一塊碑石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每一塊碑石都在傳承一種精神。可以說,這裡林立的一塊塊石碑和上面林林總總的文字,無不浸透著華夏民族豐厚的文化因子和雄渾博大的歷史足跡。哪怕是一丁點不起眼的一處雕飾,也會讓人闡發出一種人生況味來。

碑林的博大深厚是需要去咀嚼和反思的,尤其在你遊遍西安古蹟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