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悠買年金?搞清這幾個問題讓你明明白白做決定

果仁叔

被忽悠買年金?搞清這幾個問題讓你明明白白做決定

年金是個好東西,但需求不明確千萬別買!


去年底那波4.025%的年金停售潮,有點加速把年金推上網銷大舞臺的意思。

2019年8月,銀保監宣佈對2013年8月5日及以後簽發的普通型養老年金或10年以上的普通型長期年金,將預定利率上限由年複利4.025%調整為3.5%。

11月,監管約談華夏、弘康、百年人壽等13家保險公司總精算師,要求停售預定利率4.025%的年金。

緊接著,你們也看到了,年底一茬接一茬的停售搶購開始刷屏。

到今天,市場上的高收益年金,幾乎只剩下被稱為“4.025遺珠”的招商信諾自在人生,不過,接保險公司通知,本月底4月30日,自在人生也要下架了

目前中國已逐步進入低利率時代,且國家越發達利率越低,隔壁鄰居日本早在2016年就進入負利率時代,美國因為疫情開啟無限量放水。


預計,未來中國的利率會持續走低。


被忽悠買年金?搞清這幾個問題讓你明明白白做決定


不信?國民理財產品餘額寶的年化收益已經跌破2%,再去翻翻它近七年的走勢。


被忽悠買年金?搞清這幾個問題讓你明明白白做決定

利率下行,通脹沒停,所以,能鎖定未來幾十年收益率的年金現在是“真香”了。

哎,焦慮營銷什麼的,最討厭了。

所以,彆著急忙慌趕末班車,買年金不是衝著收益率去的。如果你除了焦慮還有疑慮,我們先搞清楚這幾個問題,再說。

01 什麼是年金保險?

先有請度孃的定義:

年金保險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險人一次或按期交納保險費,保險人以被保險人生存為條件,按年、半年、季或月給付保險金,直至被保險人死亡或保險合同期滿。

簡單理解,就是你先一次性或按期存一筆錢,從某一個時間開始,只要你活著,可以定期從保險公司領錢。


當然,萬一掛了,也有身故保險金,一般是已繳保費和現價取較大者、或是保證給付金額減去已領取部分。

年金保險屬於人壽保險的一種,傳統壽險以人的身故為給付條件,年金則相反,以人的生存為給付條件。年金保險的本質更接近一款理財產品,弱化了人身風險保障屬性。


02 4.025%到底是什麼?

很多人將4.025%理解為年金保險的實際收益率,認為每年按4.025%複利增長計算收益。

其實並不是。

4.025%是年金的預定利率,是壽險產品在計算保險費及責任準備金時,預測收益率後所採用的利率。

預定利率越高,產品收益就越高沒錯,但實際上拿到手都會低於預定利率,通常在幾十年後才接近預定利率的數額。

以去年某款熱銷4.025%年金為例,假設30歲男性每年5萬保費連續繳存6年,60歲開始領取年金,實際收益率如下:

被忽悠買年金?搞清這幾個問題讓你明明白白做決定


可以看到,到投保人80歲時收益率才達到4%。

為什麼呢?

因為你交的保費,並不是全部拿去投資增值,部分保費作為額外費用扣除了。

所以年金的收益是在一個長週期下穩步緩慢增長的,想一夜暴富是不可能的。


你需要知道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麼,年金能幫你解決哪些問題。

03 為什麼要買年金?


1、儲備養老金、教育金

我國人均壽命在不斷延長。根據國家數據統計,2018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7歲,比2000年提高了5.6歲,中科院預測到2050年可以達到85歲。

長壽當然是好事,同時也意味著,我們80、90後這代人啊,不得不開始正視養老問題了。

養兒防老?


你們這群恨不得把星星月亮都摘下來給孩子的父母,真的有想過?


孩子今後的教育、就業、嫁娶、買房,不追著往裡填就不錯了,把養老重任寄託在孩子身上,別逗了。


更別說現代社會越來越多人成為丁克一族或獨身主義者。

有社保不擔心?


支撐養老的第一支柱是基本養老保險,夠不夠呢?


先介紹一個概念,養老金替代率,用退休後的養老金與當前薪資的比例來計算。

目前我國的養老金替代率早已不足50%,且呈逐漸下降趨勢

被忽悠買年金?搞清這幾個問題讓你明明白白做決定

按國際勞工組織規定,養老金的最低替代率為55%。依據經驗,養老金替代率大於70%,就可維持退休前生活水平,達到60%~70%可維持基本生活水平,若低於50%則生活水平對比退休前會有大幅下降。

還有,社保有繳存上限,當前工資越高,未來養老金替代率越低;

還還有,很多人是從基層一點點打拼上來的,中間可能斷繳,繳存週期並不是從畢業到退休;

還還還有,不少企業是按照最低工資標準繳的社保;

還還還還有,通脹;

艾瑪,不說了……

普通上班族,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大致預估一下退休之後的收入,勞碌一輩子,只追求老了不餓死?

一句話,想要退休後生活不失體面,提前主動做養老規劃吧。

年金能對沖由長壽帶來的財務風險,簡單說就是為未來存一筆錢,在喪失主動掙錢能力的時候還能有一筆收入,且用合同約定確保這筆收入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某些年金產品可以給0歲的孩子投保,適合作為子女教育金規劃,原理一樣,只是在返還時期和額度上配合子女的成長週期設計。

2、資產隔離

年金保險可以通過約定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從法律角度明確資產歸屬,按你自己的意志管理你的財富。

舉個例子:


B女士今年準備結婚,父母都是企業家,家境殷實,為B女士準備了50萬嫁妝,卻又顧慮婚後這筆錢會成為夫妻共同財產,擔心今後婚姻出現變故。


於是,B女士的父親在女兒婚前購買一份年金保險,自己作為投保人,女兒是被保人,受益人也是自己,這麼做能實現:


(1)父親是投保人,是保單現金價值的所有者,子女不能隨意將保單變現;


(2)女兒作為被保險人,可以每年領取年金,滿足日常家庭開銷;


(3)女兒結婚,保單利益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由子女領取或進入父母賬戶,靈活隔離婚內財產;


(4)一旦女兒發生人身風險,保單利益直接回流受益人,也就是父母,規避因遺產屬性導致的法律糾紛;

在有些人的觀念裡這樣做影響感情,但保險只是一種金融工具,提供了不同需求場景下的用途。

3、買年金不等於投資理財

有些人把買年金和單純的投資理財混為一談,理解存在偏差,論投資理財功能,年金完全沒優勢。

首先,年金的收益率不高,即便熱得發燙的4.025%,在上面那個產品測算的例子裡,30年實際收益也就3%多一點,看中低風險的可以買銀行理財或國債,追求高收益可以買股票基金和私募,資金實力雄厚的可以買信託,還可以買房,大把選擇;

其次,年金的流動性不強,前期現金價值不高,遇到急需用錢的情況退保損失大;

第三,回本週期偏長,很多產品要連續繳10年15年,60歲後才開始返還,不夠靈活;

年金本質上確實接近理財產品,但買年金一定不等於投資理財,更別想發家致富。

年金的優勢在於安穩,也就是確定性。

收益率是確定的,不算很高但寫進合同,不管未來市場利率怎麼波動,都得按當初約定的收益率給你結算。

年金的“不靈活”剛好可以確保紀律性,更有助於資產保全,誰知道中途你會不會頭腦發熱去退保,或者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放棄原來的目標。

別單純因為利率下行去買年金,萬一過幾年利率又高了呢?鎖定一個非常明確的目標,比如養老,你再去買年金。

年金真正的作用在於資產規劃、人生規劃,規劃才是重點。面對不確定的世界,年金可以讓你用一種確定的方式規劃自己的未來。


04 哪些人適合買年金?

1、基礎風險保障配置齊全的人。你連個50萬的重疾險都沒有,就先彆著急買年金,到時為了湊治療費拿著年金保單來退保,很傻。

2、有明確資產規劃需求的人。養老儲備也好、子女出國也好、資產傳承也好,總之你得明明白白知道用年金來幹什麼,再重申一遍,收益不是目的。

3、收入不低且工作穩定的人。工資挺高,還能保證一直都挺高,不至於保費交到一半發現壓力太大。且沒有太多投資渠道,沒什麼一夜暴富的機會,也不是包租公包租婆這類隱形富豪,資產配置對你來說就很重要。

4、有一定數額閒散資金的人。光收入高還不穩妥,經濟下行週期,很多民企外企,今天光鮮亮麗,明天就裁員了,你至少得有一筆不作它用的儲備金,支持持續穩定繳費。


如果需求明確,我們接著聊聊產品。

自在人生是一款典型的養老年金,不附加萬能賬戶,產品形態比較簡單。


被忽悠買年金?搞清這幾個問題讓你明明白白做決定

假設A先生是一名30歲男性,每年投保5萬,分10年繳,從60歲開始領取年金,我們做出詳細的利益演算表:


被忽悠買年金?搞清這幾個問題讓你明明白白做決定


能看到,現金價值在前期增長較慢,前17年退保都是虧,也不支持減保,產品的流動性較低,所以投保前一定想清楚是否為了確定的需求。

自在人生的優勢在於年金金額很高,按規則,A先生從60歲開始每年可以領取75800元,只要活著就可以一直領,退休生活可以過得遊刃有餘,沒有任何不確定性。

且活得越久、收益越高(有點拿長壽跟保險公司對賭的意思),到80歲時已經連續領取21年共計159萬的年金,賬戶的現金價值還有51萬,產品總收益有210萬,實際總體收益率IRR超過 4%,還是非常可觀的。

即使60歲時不幸身故,也可以保證領取20年的年金,也很人性化。

不過,自在人生的繳費期限偏長,最短也要10年。對年金來說,如果當前資金量充足,建議儘量縮短繳費期,期限拉得越長,不確定的風險越多,且儘早繳完可以享受更高收益,自在人生在這點上算是一個小缺陷。

總體來說,自在人生非常適合作為養老儲備金。有需要得抓緊,畢竟,現在真的已經是“稀有品種 ”了。

還有想不通的,歡迎來找果仁叔聊聊。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