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黃石公《六韜.三略》上略節一

《三略》,原稱《黃石公記》,因為它分上中下三卷,又被稱為《黃石公三略》,簡稱《三略》,《三略》認為,賢明的君主首先要以道、德、仁、義、禮治國,要選用賢才管理國事,要“賞祿有功,通志於眾”,才能得人心。是中國古代著名兵書,北宋神宗元豐年間被列《武經七書》之一。相傳為黃石公傳給張良,但據《史記.留候世家》記載,黃石公傳給張良的書並非《三略》,而是《太公兵法》。後世流傳黃石公有《素書》、《黃石公三略》。

黃石公——秦漢年間人(約公元前292年—公元前195年),道家學者,信仰黃老之學,據傳黃石公是秦漢年間武大隱士其中一位,排名第五。後被道教納入神譜。另四大隱士為:東園公,姓唐名秉字宣明,力諫漢高祖劉邦廢太子。夏黃公,姓崔名廣字少通,漢高祖召其入宮輔佐太子。綺裡季,名吳實,力諫漢高祖劉邦廢太子。甪里先生,名周術,字元道,力諫漢高祖劉邦廢太子。

史家司馬遷在《史記·留侯世家》中,講述了圯上奇翁黃石公授書張良的故事:韓國貴族青年張良刺殺秦始皇無果,改名換姓至下邳(今江蘇邳縣),閒遊路過一橋,見一老翁故意將鞋甩到橋下,要求張良去撿,張良雖愕然,礙於其為長者,將鞋撿回;老者要求張良替其穿鞋,張良恭敬照辦。老翁笑曰:“你這小子是可以傳授玄機的。”約張良五日後清晨至橋頭相會,頭兩次張良均遲到,被老翁申斥。第三次張良半夜時分來到橋頭恭候,老翁亦至,甚是歡喜,並賜書一部道:“你讀這部書可以做帝王之師了,再過十年天下將亂。過十三年你將在濟北古城山下見到我的化身——一塊黃石。”說完飄然而去

以現代的說法所講的“算無遺策”,是指通過情報的歸納根據事物發展規律而做出正確評估的情報分析師所具備的專業技能。

“做局”是指根據以評估出的發展趨勢後隱蔽注入改變結局的客觀條件。把局看成一條多米諾骨牌,羅列改變中間一個條件的元素,造成蝴蝶效應,控制發展走向的能力。

本篇主要講述君主治國必須禮賢下士,賞罰分明,明辨賢佞,選賢任能,讓官位俸祿能夠與功績相匹配。在治國平亂方面,君主要特別重視英雄,讓國家能夠長治久安,篇中也提到了主將作戰所必備的素質、恪守原則,以及作戰成敗和國家盛衰的一些道理。

夫主將之法,務攬英雄之心,賞祿有功,通志於眾。故與眾同好靡不傾。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含氣之類(指人)鹹願得其志。

統領的辦法,務必要收攬英雄的心。將祿位賞給有功之人,將自己的志向與眾人貫通。所以,與眾人追尋的目標一致,這個目標沒有不能實現的;與眾人同仇敵愾,就沒有無法消滅的敵人。國家太平,家庭安穩,是因為得到了人心;國亡家破,是因為失去了人心。人都是願意實現自己的志向。

《軍讖》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得也。剛者賊也。弱者人之所助,強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端末未見,人莫能知。天地神明,與物推移,變動無常。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故能圖制無疆,扶成天威。匡正八極,密定九夷。如此謀者,為帝王師。故曰:莫不貪強,鮮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聖人存之,動應事機。舒之彌四海,卷之不盈懷,居之不以室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敵國服。

《軍讖》曰:“能柔能剛,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

軍讖》說:“柔能制服剛,弱能制服強。”柔是一種美德,剛是一種災難。弱者容易得到人們的同情和幫助,強者容易受到人們的怨懟攻擊。有時候用柔,有時候要用剛,有時候需要示弱,有時候需要剛強,這四者兼顧就能夠根據萬物變化而運用恰當。事物的本末還沒有顯現時,平常人是無法認識到它的本質的。天地神明,是可以隨著萬物的變化而顯現出來的。要根據敵方情況的變化採取相應的策略,在形勢不成熟之前不要採取行動,一旦時機成熟,就立刻行動。這樣就能夠做到百戰不殆,無所阻礙,輔佐君王威霸天下,讓天下統一安定了。像這樣的謀士,就可以當帝王的老師了。所以說,沒有不爭強好勝的,卻很少有人知道此中幽幽細緻的道理;如果能夠懂得這個道理,就可以保存自己的性命了。聖人懂得了這個道理,行動總是應時而變。這個幽微細緻的道理,展開能夠波及四海,合攏起來卻不滿懷抱。安置它不需要使用房屋,守護它不需要城池。藏在心中,就能夠讓敵國屈服。

軍讖》說:“可柔可剛,國家的命運就充滿光明;可弱可強,國家就能永葆昌盛。單純用柔和弱,國家必然會被外地削弱;單純用剛和強,國家必定會走向滅亡。”

讀黃石公《六韜.三略》上略節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