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在建立之初由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沿著江山起起伏伏溫柔的曲線,放馬愛的中原愛的北國和江南,面對冰刀雪劍風雨多情的陪伴,珍惜蒼天賜給我的金色的華年"。

這是大清王朝最有作為的君主清聖祖康熙帝對自己腳下的江山最炙熱的情感呼喚,也是對愛新覺羅氏的列祖列宗能夠從十三副遺甲起兵一步一步做到統一中原,建立強盛的大清王朝的熱情歌頌。

大清王朝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唯二的由少數民族建立大統一政權的王朝,相比較於蒙古人建立的短暫壽命的元朝,大清帝國則享國296年(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算起),是自秦帝國以來少有的能夠統一河山超過200年的帝國之一。

算上清太祖努爾哈赤,大清王朝總共有12位帝王,大部分的帝王都很勤政,尤其是前六位更是為大清王朝的統一和繁榮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我命由我不由天——天命汗努爾哈赤

作為一個王朝的開創者,都會經歷一般人意想不到的生活的磨難和創業的艱辛,努爾哈赤也不例外。試想一個生活過得幸福滿足的人,會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去起兵反抗一個偌大的王朝嗎?不會的,一定是因為走投無路,才會用盡自己全身力氣去扼住命運的咽喉。

大清王朝在建立之初由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努爾哈赤10歲那年,最愛他的母親撒手而去,繼母對他刻薄寡恩。從那時起,努爾哈赤就知道這世界已經沒有人再愛他了,從此什麼事情都得靠自己去努力。努爾哈赤19歲正式與家裡人分開過,因為父親給他的產業特別少,所以經常要到山裡挖野物到集市去賣才能維持生活。

25歲那年,父親和祖父死於明軍的炮火,埋下努爾哈赤復仇的種子。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遺甲,帶領五六十人起兵進攻圖倫城,拉開女真部落統一戰爭的序幕。運用"順者以德服,逆者以兵臨"的策略逐步統一女真各部,努爾哈赤的領袖本色在一次次同女真部落和明軍的戰鬥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努爾哈赤一生戎馬44年幾乎沒有打過敗仗,除了寧遠城被袁崇煥擊敗之外。也正因為這次戰役的重創,努爾哈赤終於遇到了他人生和事業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瓶頸,天命十一年(1626年),在靉(ai)雞堡憂憤而死,他未完成的事業將由他傑出的子孫一代接一代地去努力實現。

努爾哈赤雖然沒能入關與明王朝一較高下,但是卻為大清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44年坎坷的政治軍事生涯做出了很多傑出的貢獻,包括統一女真各部、統一東北地區、制定滿洲文字、創建八旗制度、促進滿族形成、建立後金政權、制定撫蒙政策、遷都瀋陽等。由於是清帝國的奠基人,所以努爾哈赤死後廟號為清太祖,諡號為武皇帝,後來改諡為高皇帝。

大清王朝在建立之初由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這裡介紹一下廟號、諡號、年號的區別。廟號是隻有死去的帝王才能用的,是在太廟裡奉祀時追尊的名號,開國為祖,守成為宗。諡號不止帝王可用,嬪妃、大臣、諸侯也可用,比如范仲淹、曾國藩死後諡號都是文正。諸葛亮、岳飛死後諡號為忠武。諡號就是後人對死者一生的評價,有好有壞。例如努爾哈赤初諡為武以突出其武功卓越之績,後又改諡為高則更加凸顯其地位的無與倫比。年號是紀年的稱號,在明清時,帝王的年號一般一生只有一個,所以我們對於明清的皇帝多稱其年號,例如明朝嘉靖皇帝,你知道他是明世宗嗎?例如清朝的康熙帝,你知道他是清聖祖嗎?

我的帝國我做主——崇德帝皇太極

愛新覺羅·皇太極雖是努爾哈赤第八子,繼承父親大位卻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努爾哈赤臨終前沒有立太子,也沒有遺詔,而是頒佈汗諭要求自己死後實行八和碩貝勒共議制,有點低配版的君主立憲制的味道。

皇太極在八大貝勒(類似八個王或者領導)排名第四,前面有大貝勒代善(努爾哈赤次子)、二貝勒阿敏(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的次子)、三貝勒莽古爾泰(努爾哈赤的第五子)。後面有阿濟格(努爾哈赤第十二子)、大名鼎鼎的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和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第六子)。後四位年齡較小,羽翼還未成熟,所以沒能對大位造成很大的壓力,能對皇太極構成威脅的只有前面三位親兄弟或者堂兄。

二貝勒阿敏因為其父舒爾哈齊獲罪被圈禁至死,自己也脫不了關係且犯下大過,所以失去了競爭的資格;三貝勒莽古爾泰雖為皇太極五兄,卻有勇無謀,只配領兵打仗,卻不足以領導一個國家;大阿哥代善軍功煊赫且生性寬厚,深得民眾愛戴,最有資格繼承汗位。在硬件條件怎麼都比不過這個兄長的情況下,皇太極不得不用點心機。

大清王朝在建立之初由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首先借努爾哈赤大福晉(多爾袞生母)與代善說不清道不明的"隱私"關係使代善失勢,當然這裡不能皇太極親自動手啦,是借努爾哈赤小福晉的刀,由小福晉向努爾哈赤告狀說大福晉兩次送佳餚給代善,代善受而食之這一見不得人的事件將兩個勢力(多爾袞、多鐸與代善)一起拉下水。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又夥同幾個貝勒說大汗有遺命,要將大妃(大福晉)殉葬,大妃不得已而死,從此年幼的多爾袞和多鐸失去母親庇佑,徹底無力與自己的長兄皇太極競爭汗位。於是,皇太極在八大貝勒的"擁戴"下繼位,開啟了大清帝國的新篇章。

皇太極在位期間,革故鼎新,取得了很多矚目的成就。在文治方面主要有四大貢獻。

一、革除弊政,調劑滿漢。對努爾哈赤時期的奴漢政策進行及時的調整,化解民族矛盾。重用漢官,科舉選材。

二、族名滿洲,建號大清。滿族的稱號第一次出現在中華民族歷史史冊上要歸功於皇太極。天聰十年,皇太極改國號"大金"為"大清",改年號"天聰"為"崇德"。注意清王朝的國號不是清,而是"大清"。

三、南面獨坐,完善體制。進一步強化君權,除掉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挾制大貝勒代善,廢除大汗同三大貝勒並坐制,改為君王"南面獨坐"。鞏固和完善八旗制度,設立八旗漢軍與蒙軍,所以到皇太極時期,八旗不僅僅指的是滿洲八旗,還有漢軍和蒙古八旗,總共二十四旗。

四、造紅衣炮,創建重軍。在經歷寧遠之戰、寧錦之戰和北京之戰的失敗之後,皇太極認識到必須有大炮才能對明軍形成重創,於是皇太極下令抓緊時間仿製火炮並創建炮軍。

皇太極在武功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就,向東徵朝鮮,向北徵撫索倫、向西徵蒙古、向南則五次威逼中原。

皇太極長於謀略,這也是由他自己身處的環境決定的,要想讓自己脫穎而出,不得不用盡心機。阻擾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父子入關的心腹大患便是袁崇煥,為了除掉袁崇煥,皇太極用起了代價最小的反間計。天聰三年(1629年)十月,皇太極親率大軍繞道山海關,從蒙古進逼北京城,袁崇煥為保京師安全,急點九千精兵,星夜馳往北京,在廣渠門和左安門大敗清軍,清軍撤退。皇太極抓兩明朝宦官俘虜,故意透漏自己與袁崇煥有密謀,然後輕鬆讓兩個俘虜宦官逃走,給崇禎帝通風報信,崇禎帝聽其讒言,以議軍餉為名,命袁崇煥到紫禁城。隨後將袁崇煥逮捕,下錦衣衛獄,第二年,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崇禎帝自毀長城。

大清王朝在建立之初由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結語

皇太極是大清王朝歷史上十分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本能夠自己親身入關統一中華,可惜在他52歲的時候遽然離世,早早地離開他畢生追求的權利寶座。皇太極的離世宣告了大清王朝奠基工程的結束,為將來順治帝攻入山海關,定鼎燕京,統一中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皇太極死後廟號清太宗,諡號文皇帝,以表彰其一生偉大的文治功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