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燃起了拯救民族的聖火

知識的力量具有改天換地的神奇偉力。

宗教的力量可以駕馭人類的靈魂。

自然科學的力量可以啟迪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優秀文藝作品的力量,可以激勵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

社會科學的力量可以推動人類社會不斷文明進步。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由先進的知識分子發起的、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運動。標誌著中國率先覺醒了的知識分子,秉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英勇無畏地擔當起拯救民族的歷史重任,走上了近現代的歷史舞臺。因而,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個重大事件。

辛亥革命,主要是調動了中國資產階級的新生力量,徹底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邁出了三民主義的歷史步伐。

五四運動,則是凝聚了知識界的新生力量,喚醒了四萬萬民眾的愛國激情。這在中國數千年曆史上,是亙古未有的奇蹟。

經過兩千多年封建帝制和封建禮教愚弄的國人,被帝國主義列強任意欺凌的民族,迫切需要開化了。中國近現代思想啟蒙大師應運而生。

五四運動爆發之前,已經萌發一系列思想啟蒙火種。

維新改良派的思想啟蒙火種在封建皇族上層燻蒸。

林則徐、魏源編撰《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

康有為、梁啟超發起“戊戌變法”運動。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發起“洋務運動”。

鄭觀應著《盛世危言》,發出“嗚呼,中國其將亡矣!”的吶喊。

上述中國近代思想啟蒙者,旨在啟迪封建統治者走維新改良道路,皆未成功。但已播撒下啟蒙運動的火種。

辛亥革命的火種在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派中燃燒。

孫中山於1905年8月,在日本東京創立中國同盟會,同年11月創刊《民報》,孫中山親撰發刊詞,提出“三民主義”主張,點燃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烈火,燒燬了搖搖欲墮的晚清大廈,開闢了民主共和的新路徑。

五四運動的燎原旺火燃燒在社會底層。

陳獨秀:於1915年9月創刊並主編的《新青年》雜誌,發起新文化運動,竭力宣傳倡導科學、民主和新文學。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中勉勵青年崇尚自由、進步、科學,要有世界眼光,要講求實行和進取。他總結近代歐洲強盛的原因,認為人權和科學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兩個車輪。從而首先在中國高舉起科學與民主兩面大旗。《新青年》的創刊,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標誌。《敬告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宣言書。

俄國十月革命後,《新青年》成為五四運動的號角,成為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陣地。李大釗、毛澤東、瞿秋白、張聞天等中共重要人物,曾是《新青年》的忠實讀者和撰稿人。

陳獨秀責無旁貸地擔當起中國近現代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發起者和主要旗手,成為“五四運動的總司令”。

1920年5月,陳獨秀在上海發起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同年8月,成立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早期組織,並擬定《中國共產黨宣言》。

李大釗:1915年在日本留學期間,聞知日本帝國主義向袁世凱北洋政府提出“二十一條”的喪權辱國條件後,義憤填膺,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總會的愛國鬥爭,向國內寄發《警告全國父老書》,迅速傳遍華夏大地。

1916年,李大釗回國後,積極投身於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他在《青春》一文中號召青年“沖決歷史之桎梏,滌盪歷史之積穢,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李大釗先後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新紀元》《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數十篇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和演說,最早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

1918年6月,李大釗、王光祈、陳愚生、張尚齡、周太玄、曾琦、雷寶菁等人,籌備少年中國學會,1919年7月1日正式成立。宗旨是“集合全國青年,為中國創造新生命,為東亞闢一新紀元。”學會創辦《少年中國》等刊物,李大釗為編輯主任。

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組織中國第一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10月,領導建立了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

陳獨秀、李大釗:1918年12月,共同創辦時政刊物《每週評論》,李大釗同時又主編《晨報副刊》,協助北京大學學生創刊的《國民》和《新潮》,與《新青年》密切配合,猛烈抨擊封建軍閥統治,揭露日本在中國東北和山東攫取權益的侵略行徑,號召人民奮起抗爭,使北京大學成為五四運動的策源地。

1921年7月,陳獨秀與李大釗共同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

毛澤東:1918年4月,毛澤東與蔡和森、肖子升、李維漢等,在湖南長沙成立新民學會,取“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之意。最初宗旨為“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學會很快發展為70多人。1919年後,組織湖南青年積極參加五四運動;組織湘籍青年前往法國勤工儉學運動,研究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思想學術,瞭解各國實情,加以選擇採納,為中國所用。學會還成功組織了驅逐軍閥張敬堯運動。五四運動後,學會宗旨修改為“改造中國與世界。”

1919年7月,毛澤東主持創辦湖南省學聯刊物《湘江評論》,以宣傳最新思想,引導民眾放眼世界、改造中國為宗旨。毛澤東在創刊宣言中主張以平民主義來打倒強權。主張徹底研究學術,努力追求真理。指出:“什麼力量最強?民眾聯合的力量最強。”接著又發表《民眾的大聯合》,指出民眾大聯合是改造國家、改造社會的根本方法。李大釗認為這是全國最有分量、見解最深的刊物。

1920年9月9日,毛澤東與何叔衡、彭璜、易禮容等創辦“文化書社”,專營進步書刊,並得到李大釗的鼎力相助,成為傳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重要陣地。其後,又成為中共湖南黨組織的“總機關”。

1920年下半年,新民學會的許多會員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和共產主義小組,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五四運動先後燃起了三把聖火。

五四運動的第一把火,點燃了全民族的反帝愛國聖火。

1919年1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之一,參加了會議。

中國代表在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撤退外國在中國的軍隊,取消日本帝國主義與袁世凱訂立的“二十一條”等不平等條約,歸還日本從德國手中奪去的山東各項權利等要求。巴黎和會在帝國主義列強操縱下,不但拒絕中國的正當要求,反而在對德和約上,明文規定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北洋政府竟準備在“對德和約”上簽字,從而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1919年5月4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與北京大學、中國大學等13校師生3000多人,在天安門前舉行集會和遊行示威,打出“誓死力爭,還我青島”、“收回山東權利”、“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等口號。遊行隊伍痛打北洋政府駐日公使章宗祥,火燒北洋政府交通總長曹汝林府宅趙家樓。四萬萬國人壓抑多年的反帝反封建的地火,終於開始噴發了。

北京的反帝愛國運動迅速得到全國社會各界的廣泛響應,形成全國性的罷課、罷工、罷市和遊行示威的反帝愛國浪潮,迫使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發表聲明,拒絕在和約上簽字,提前回國。這是民眾運動改變國家外交政策的一次成功實踐。

五四運動的第二把火,點燃了新文化運動的聖火。

五四時期,西方的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新思潮蜂擁而來,新文化、新思想、新知識傳播蓬勃興起,進而引深為全國性的思想啟蒙運動,點燃了中國知識界的智慧之火。

五四運動後,全國出現40多個文藝社團,形成新舊文化思潮的尖銳對壘,新文化思潮佔居上風。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還有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

五四運動的第三把火,點燃了追求真理的聖火。

五四時期,各種社團組織如雨後春筍,遍佈全國各地,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社團繁榮的局面。天降大任於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他們積極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

蘇聯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五四運動的最偉大成果,就是催生了一個能夠將中國引向輝煌的政黨。

五四運動的積極意義:

五四運動,是中國數千年未有之思想大啟蒙。先進的知識分子鐵肩擔道義,衝上拯救民族命運第一線,如一聲驚雷,迅速警醒了四萬萬沉睡的同胞。如一劑猛藥,瞬間激活了全國民眾的愛國熱血。如一股洪流,盪滌著數千年舊制度、舊文化、舊觀念等等陳腐積澱。如一陣春風,將全世界的新理論、新觀念、新思潮吹入古老的中華大地,四萬萬國人開始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五四運動的聖火,終將使中華民族浴火重生,鳳凰涅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我們敬祈五四運動的聖哲先賢們,聖火不熄,精神永駐,光耀千秋!(張治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