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季羨林:你問我人生是什麼,其實我也不清楚

“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幾乎能夠承受任何怎樣活著的問題。”——尼采

尼采這句話,是我對季羨林先生《心安即是歸處》一書的理解。

國學大師季羨林:你問我人生是什麼,其實我也不清楚

往常聽到季羨林,總是會被其“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等名頭折腰,直到讀到其作品,才知道所謂的“大家”不過是一個豁達從容的老人。

什麼是人生,他說自己不清楚,只有在吃飽了飯和沒事兒的時候,偶爾才會想到這個問題;

什麼是哲學,他說與自己不搭界,讓哲學連同它們的“家”,坐在神聖的殿堂裡去獨現輝煌吧。

或許這就是一個百歲老人歷經歲月滄桑後的去偽存真,但是在筆者看來,去偽存真的背後是他多年的經驗積累,此處著重講三個方面:與書為伴、行於天下、再遇自己。

國學大師季羨林:你問我人生是什麼,其實我也不清楚

01、與書為伴:“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書籍作為人類文明演進的重要標誌和載體,任何溢美之詞都難以形容其應有之功。而讀書作為探索世界、探索自我的一種方式,它在為你打開一扇窗的同時,更為你保留了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就像人們常說的一句話,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長史。按照季老原話,“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什麼樣的人需要讀書呢?季老說希望在年輕人身上,中老年同樣有責任在肩。

國學大師季羨林:你問我人生是什麼,其實我也不清楚

在《希望在你們身上》中,季老如是說,人類社會的進步,有如運動場上的接力賽,老年人跑第一棒,中年人跑第二棒,青年人跑第三棒,各有各的長度,各有各的任務。雖然老年人已無棒在手,也絕不應該停下不走,老年人仍然要焚膏繼晷,獻上自己的餘力,跟中青年人同心協力,把我們國家的事情辦好。

該讀什麼樣的書呢?季老說,自己專業的書自然要讀,自己專業以外的書也應該“隨便翻翻”,開卷便有益。

當然,開卷有益並不是說所有的書都要拿來逐字逐句地讀,有些是書到用時才去讀,有些是積了灰塵也不會去讀。在《我和書》一文中,季老稱自己藏書無數,但可用之書仍覺匱乏,不是數量不夠,而是專業深度不足。

國學大師季羨林:你問我人生是什麼,其實我也不清楚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讀書的方式多種多樣,紙書、電子書、聽書相繼出現,但無論閱讀方式如何升級,改變的是載體,不變的卻是閱讀本身。

02、行於天下: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對於一個人來說,任憑你經驗豐富,但總有你沒有接觸到的事物,比如“生吃活魚”。

《我在延吉吃的第一頓飯》一文中,季老曾描述自己赴延吉出行期間,當地的朋友邀請他吃一頓便飯。本以為真是一場便飯,結果卻讓他記憶猶新。

按照當地的風俗,廚師端上來一條活蹦亂跳的大鱗魚,季老本以為廚師會現場表演烹飪技巧,沒想到此時朋友卻拿起筷子,直接邀請他開吃。任當時年過八十的季老經驗如何豐富,也從來沒有遇到過此等尷尬情節,無奈之下只好“客隨主便”。更讓其沒想到的是,桌上的魚此時也“發話”了:“你們人真太損了,勾心鬥角之餘,把心思全用在了吃上……”

事實上,與魚之間的“對話”不過是季老手足無措時的無限遐想,所幸即便沒有身臨其境,但心中早有行於天下的思想準備,遐想過後,更多的是接觸新鮮事物帶來的興致盎然,或許這正是《心安即是歸處》的心安之所在。

國學大師季羨林:你問我人生是什麼,其實我也不清楚

在筆者看來,行於天下,除了要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之外,更應該去“別人想去的地方”。一個人的認知水平和接觸面畢竟有限,想要涉足自己所關心或喜好的領域之外,其困難程度遠超我們的想象。

因此,對於他人想去的地方、或他人熱衷推薦的事物,我們都應該大膽嘗試,因為這種嘗試帶給我們的是是經歷、是談資、是切身體會,而不是道聽途說、似是而非。

更重要的是,很多經歷當時看似沒有任何作用,或者沒有任何體驗值得在記憶中珍藏,殊不知,此刻你的氣質裡,沉澱著的都是你曾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正所謂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03、再遇自己: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在《心安即是歸處》一書中,季老數次提到陶淵明的詩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並以此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原因無他,當時已年過90,歷經過數次人生的大苦大悲,早已變得心如止水。

國學大師季羨林:你問我人生是什麼,其實我也不清楚

不過在筆者看來,“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一面說豁達,另一面說的卻是放任自流、得過且過,當下的年輕人不該如此。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上班族工作很辛苦,但即便是再辛苦,他仍舊會在每天下班後,玩上兩把自己特別喜歡的遊戲,哪怕是拖著疲憊的身軀、哪怕因此減少睡眠時間。在他看來,打遊戲是犒勞自己,是滿足自己人性的需要。

說的沒錯,但是,打遊戲這種消遣行為又何嘗不是一種捆綁行為,這種行為的背後,藏著的是重複生活的陷阱,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遮羞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各種消遣行為是為了讓自己逃離或者短暫忘記上班的辛苦,而消遣行為導致的結果卻是,明天你不得不繼續去上班……

國學大師季羨林:你問我人生是什麼,其實我也不清楚

魯迅散文詩《過客》中提到一個人,他不知道是從什麼地方走來的,直到走到老翁和小女孩的土屋面前,飢渴難耐,只好上前討要水喝。老翁看他已經疲憊不堪,勸他休息一下。

他說:從我還能記得的時候起,我就在這麼走,要走到一個地方去,這地方就在前面。我單記得走了許多路,現在來到這裡了。我接著就要走向那邊去,(西指)前面!老丈,你大約是久住在這裡的,你可知道前面是怎麼一個所在麼?

老翁回覆道:前面?前面,是墳。

正當過客詫異的時候,小女孩卻說:不,不,不,那裡有許多許多野百合、野薔薇……

現實很殘酷,但並不是沒有一絲陽光,前方是墳,亦長滿薔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