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處理情緒,後處理事情

現下媽媽最焦慮的事情,估計就是關於孩子的事情了。特別是面對孩子的一些問題時,經常會被孩子帶進“坑”裡,使大人的行為也退行到“孩子模式”,跟孩子爭權力。

恰逢雙十一,各大平臺都在放優惠大招,某登小讀者也有在做活動,於是訂了個VIP會員給娃聽繪本。

大寶一看可以聽故事,很是開心,馬上開始了看繪本之旅。

於是,事情發生了。

到了八點半沖涼時間,跟大寶約定 好,等小寶衝完就到她了,她看完這一集就自己關掉不看了。大寶也歡快的答應了。

先處理情緒,後處理事情

等小寶衝完涼,輪到大寶的時候,她已開始了另一本繪本的閱讀,我一看,才剛開始看3分鐘,整個看完還要15分鐘呢,於是跟她商量,我們先暫停,等衝完涼再看剩下的,孩子不大樂意,一副想哭的樣子。

在進沖涼房沖涼時,大寶進了一下小寶的房間,然後是哭著出來的,一邊走一邊說我要看那個繪本。看到她這個情況,我又重說了一遍,衝完涼就可以去看啦,我們快點沖涼哈,幾分鐘就可以搞定了。

孩子還是一邊哭,一邊慢吞吞地脫衣服,在那個當下,我的情緒就上來了,因為前一天晚上沒睡好,感覺頭暈暈,一聽到孩子哭哭啼啼,在我已明確答覆“可以看”的情況下,還是這樣哭,心裡真的覺得好煩燥,在那個當下,特別不想聽到她這種哭聲,於是我有點不耐煩的跟她說“繼續哭下去,一會就真沒得看了。爸爸也會因你這樣哭,會責怪媽媽,不給你看還好,一給你看還產生這麼多問題,以後就不能給你們買這些了。”孩子聽到這話,哭得更大聲了,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哭聲裡。

我挫敗了,就這樣看著她,直到她說:“媽媽,你哄哄我吧,哄哄我吧”。

先處理情緒,後處理事情

我當時是又生氣又無奈,‘本來是不想哄她,想讓她記住,“不能用哭來獲得自己想要的”, 因為孩子一直以來的模式會這樣。並且已明確答應她衝完涼就可以看了,真有點搞不清楚她在哭什麼。

最後還是哄了她,因為想到作為父母,是來幫助孩子成長的,我不應該跟她置氣,我應該儘快的幫助她情緒緩和下來,完成洗澡這件事。

後來在幫她衝頭髮時,我問她,剛剛我們都約定好了,洗完澡就可以看了,為啥你還老是哭呢?

大寶說:“我哭,是因為你們說要把它刪了,不給我看了,我好害怕你們刪了它。”

當我聽完大寶的話,才恍然大悟 ,孩子的關注點和成人的關汪點太不一樣了,我都不記得有說這樣的話了,而孩子就只記住了這一句話。

後來我也和孩子說,以後遇到這樣的事情,你要這麼和媽媽說“媽媽,你快點幫我洗澡,洗完澡我就可以繼續看了。”而不是沉浸在哭裡,我們只有行動,把事情做完,才可以繼續做下一件事。

先處理情緒,後處理事情

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家庭教育課提到的好幾個知識點。其中有一個是“當遇到問題,我們要先處理情緒,後處理事情。”

在那個當下,孩子一開始的情緒可能還只是看著的繪本不能看,要洗澡才能看,只是單純的那一個不滿,當時就應該及時處理她的情緒,而不是催著她去洗澡。

在情緒沒有及時處理的情況下,我們看孩子哭,大人的邏輯是“都答應你洗完澡就看了”,你還哭,也會有情緒出來,這無意識中就說出了一些不好的話,而這時孩子往往更容易捕捉她覺得對她不利的話,於是產生了新的情緒,而家長還不自知,還沉浸在第一個當下。

先處理情緒,後處理問題, 我們需要做到的首先是共情。

共情就是說出事實,發自內心去感受孩子的情緒,表達出孩子當時心中的感受,設身處地從孩子的視角來感受孩子的感受。

很多家長會把說教當成是共情,共情不是說教,共情是換位思考,感同身受。換位思考,不僅僅是父母需要從孩子的立場想問題,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樣也需要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從他人的角度想問題,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

先處理情緒,後處理事情

當孩子被共情,感受到尊重和理解時,就願意協商,願意接受父母的意見和建議。

還有重要的一點是,家長還要通過試探性和引導性的詢問,來啟發孩子跟你一起思考。只有正確的引導,才能將孩子帶出情緒的泥潭,學會成長型思維。

從這件事中,有一個點也是我們家長需要反思的,當休息不好的時候,真的特別容易有情緒,所以健康的身體是第一位。要 想孩子情緒管理能力好,父母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以身作則。這也是我們需要反思的一個點,自己如何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緒呢?歡迎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