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流浪地球》氣象專題 丨 ② 10億美元的國際季風

電影《流浪地球》氣象專題 丨 ② 10億美元的國際季風

前情回顧

具有歷史意義的2018,在年度始初,便給予房地產商及互聯網炒片團以當頭棒喝。當不懷好意的投資人抱著質疑與焦慮紛紛撤資,大批影視公司接連淘汰之時,很多局外人持觀望態度,等著第一個“觸碰紅線”的人。然而,或許很多人已經忘記,在2018年年初,以亞馬遜為代表的硅谷科技公司,已經虎視眈眈,瞄準中國科幻IP藍田,俯視浩瀚的全球市場。一場價值10億美元的國際季風,已經悄悄染指神秘東方……

電影《流浪地球》氣象專題 丨 ② 10億美元的國際季風

正文

對於中國電影市場來說,2018年的3月,無疑是值得雀躍與慶祝的。據電影局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全國電影市場產出票房202.17億元,較去年的144.6億上漲39.82%,超過北美市場2015年第二季度30.85億美元的成績,同時,這也是影史首次單季度票房衝破200億大關,刷新電影史上單季度國家電影市場的記錄。

覆盤2018年的總體票房600億元不難看出,一季度的造勢,成功斬獲了全盤將近34%的份額,特別是2月季軍的主旋律電影《紅海行動》,在三月持續發力,截止到4月1日,已經以口碑指數7.55的分數,擊敗當時上映的好萊塢大片,直抵36.01億元,位居榜首。而反觀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本土,雖在票房方面再創新高,但大多數觀影人群早已開始逃離電影院,選擇流媒體服務。相比出門左轉電影院,他們更喜歡呆在家裡看電視。

因為美劇這幾年,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態勢,個性化服務美國市場,定製化供應全球市場。

電影《流浪地球》氣象專題 丨 ② 10億美元的國際季風

高曉松說,美國是一個商業社會。市場在哪兒,資本與經費就到哪裡去適應。對於美國電影來說,因為現在六成電影市場佈局海外,北美市場只佔到40%,大量的市場是在中國,俄羅斯,印度,日本,韓國,歐洲部分地區,所以當海外市場擴大以後,它為了迎合海外市場,妥協於宗教、傳統、人文,以及被詬病的一系列原因——詹姆斯邦德做不了花花公子,邦德女郎的裹腳布,越脫越長。

而美國電視劇方面,不僅大放異彩,並且尺度越來越大。因為電視劇的海外市場不到10%,幾乎就是為本土市場個性化定製的。於是美劇的製作在近些年來突飛猛進,單集千萬的重金製作層出不窮。再加之商業運作的良性循環,拍得越好,越有大導演願意來,越有大明星願意演,題材的大膽突破,使得越來越多懷抱著影視夢想的有志之士願意為之付出,嘗試。因此前景不可限量。

電影《流浪地球》氣象專題 丨 ② 10億美元的國際季風

同時,伴隨中國影視劇市場對於部分美劇的日益開化,美劇正在逐漸適應,並且間歇性採用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盼望著實現在中國境內真正的商業化。即便是早前“人人”和“射手”的關停對原本就風聲鶴唳的中國美劇市場造成一定的衝擊與影響,但一系列合法的老劇集的迴歸以及廣電總局整改境外影視劇的管理措施,使得一個看似會因美劇製作失去的資本市場,又重新燃起了火苗,並賦予更多無窮的想象。

於是,在2018年3月時候,當所有人都沉浸在票房高漲的歡呼雀躍聲中,知名媒體《金融時報》報道,亞馬遜正商談購買中國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三體》版權,計劃製作三季電視劇,項目總投資達10億美元。

電影《流浪地球》氣象專題 丨 ② 10億美元的國際季風

談起劉慈欣小說《三體》的電影改編權,其實早在2009年,就被一個名叫張番番的中國導演低調買走。據消息透露,當時張番番身職發行公司盛世新影的合作導演,而最初《三體》的電影投資意向,也是這家公司領頭參與,參與度達兩年之久。

然而,蟄伏5年的時間,直至版權期限於2014年截止,《三體》電影的上映卻也遙遙無期。因此,《三體》版權再次易手。而這一次,《東北往事——黑道風雲20年》作者孔二狗聯合遊族影業,拿下了《三體》的全部版權,同時對外宣佈:開發《三體》大IP,勢必成為泛娛樂的領軍人物。

電影《流浪地球》氣象專題 丨 ② 10億美元的國際季風

在2014年10月15日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國家領導人重要講話中提到: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的確,優秀的文藝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平,文藝應該預見未來,用自己最鼓舞人心的成果引領在人民的面前,引導著生活向前邁進。而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當時的我也曾想,中國的科幻,或許也會就此起航,對國產科幻電影多一份期待,將點燃多少中國人發自心底的夢想。


然而,一再跳票的遊族影業,似乎在面臨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無論是資金預算還是特效技術,都遠非你我可以想象。後來因為《三體》電影上映的無限推遲,更是曝出遊族影業人事震盪的消息。於是我在閒暇時候查閱了遊族影業的檔案。相比先前的盛世新影,這家影業的誕生,更具傳奇色彩。

電影《流浪地球》氣象專題 丨 ② 10億美元的國際季風

原本是上海的一家遊戲公司,名為遊族網絡。據傳因為獲得《三體》的全版權,特別成立了遊族影業,將開發電影、網劇、手遊、頁遊、動畫、話劇、周邊等方案,統統納入全案計劃當中。其中影片計劃拍攝六部,累計投入12億元。

未能如期與大眾見面的《三體》,擱淺至2018年大概早已被遺忘吧。誰料“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亞馬遜的加持,竟然使得沉寂已久的《三體》改編計劃復甦,當全世界人民的目光全權鎖定這家美國最大的零售公司,似乎正在涉足一切業務的亞馬遜,依舊能夠帶給觀眾以希望,即便它是驅動行業創新的毀滅者。

電影《流浪地球》氣象專題 丨 ② 10億美元的國際季風

其實,無論是對於亞馬遜,還是對於中國電影來說,2018年,都註定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年份。在2017年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使得亞馬遜成為第一家在奧斯卡獲獎的科技巨頭之後,亞馬遜就在力圖打造“文化公司”的理念,通過大數據為影視用戶畫像,並長線拍攝與購買影片,進軍好萊塢。


那麼一家科技公司,在內容製作方面,究竟能夠為電影行業提供哪些便利條件?其實早在1982年,當電影《星際迷航2》為世界影史貢獻了第一個完全由計算機制造的景象——一個導彈擊中星球,並使其爆炸——科學技術的應用,就已經將這個完全脫離現實而創造出的60秒鐘畫面,作為好萊塢“造夢”的代名詞。表面來看,文化產業是將文化內容作為資源,對其進行收集、整理、創作、加工,轉換成滿足人們對精神情感、興趣愛好所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從而獲得商業利潤的行業集群,但是,優秀的文化創意產業,始終要圍繞三個要素不斷精進,即科技,天賦以及寬容。

電影《流浪地球》氣象專題 丨 ② 10億美元的國際季風

這是美國城市建設研究學者理查德·佛羅里達在《創意階層的崛起》一書提出的文化創意產業的3T理論。作為戰後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為大眾描繪了新的社會經濟階層的出現,這是一個注重創意和創新而不是生產實際產品的階層,他們是後工業化的推動力。

自亞馬遜2010年開始佈局內容領域,工作室的目標就極其明確,不僅要有自制內容的能力,還要做商業電影用以運維。此次重金接盤劉慈欣《三體》,可以說是“西方資本對中國娛樂產業的趨之若鶩”。同時也有不少業內人士預測,如果《三體》劇集開拍,將比《權力遊戲》更為震撼。

電影《流浪地球》氣象專題 丨 ② 10億美元的國際季風

當然,對於中國觀眾來說,從上世紀《星球大戰》開始,就深受美式科幻片的“薰陶”。此次《三體》如若真的可以拍攝成功,既是我國科幻IP的首次文化輸出,又勢必成為中國“硬核科幻”探索路上的一次懺悔。據中國日報網報道,隨著中國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近五年來,創新驅動發展成果豐碩。無論是中國新能源、中國交通、中國超算,還是載人航天、深海探測、量子通信等重大創新不斷湧現,新時代的中國,正在用中國創新、中國創造改變著世界科技格局的方方面面。當科技在影視中成為新時代中國的熱詞,之於光影藝術的巨大成就,是領域的開拓、題材的豐富、技術的革新。然而未果的《三體》,就這樣夾帶著大眾冗長的期待,以及不可避免的風險挑戰,漂洋過海地搖身一變,預備大展拳腳。

令人興奮,又的確痛心。

興奮,是因為看到了希望;而痛心,是因為不得不拱手讓人。

電影《流浪地球》氣象專題 丨 ② 10億美元的國際季風

在地理氣象學的概念裡,有著對於“季風”的準確描述:由於大陸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熱和冷卻程度不同,在大陸和海洋之間大範圍的、風向隨季節有規律改變的風。亞馬遜的10億美元,看似是中美兩國電影市場性質不同,科技與預支反映的差異,實則是由多種因素構成,形成環流系統,帶來了明顯的影視環境氣候的變化。未來中國真正的科幻電影將走向哪裡,歡迎觀閱下期話題——新興350億元的大氣圈。

電影《流浪地球》氣象專題 丨 ② 10億美元的國際季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