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前副總裁朱民:中國經濟如何崛起,又如何應對當前

IMF前副總裁朱民:中國經濟如何崛起,又如何應對當前


撰稿 l 王小五


朱民曾擔任全球貨幣基金組織的副總裁及央行副行長,現任清華大學國家金融學院院長。其對於中國經濟的崛起以及當前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有深刻認識。


1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三權分置

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18位農民頂著生死壓力,簽了一份契約。他們決定,不再集體種地,改為分田到戶。


他們沒想到的是,他們按下的手印,成了燎原火種。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在中國大地蔓延。

IMF前副總裁朱民:中國經濟如何崛起,又如何應對當前


僅僅四年後,全國80%的農民實現了包產到戶。

隨後,國家正式確立了:土地所有權歸集體,使用權歸農民的農村經營制度。

農民收入大大提升。


但是,在以前的封建王朝和民國,一直是土地私有制,而農民的生活卻很悲慘。

主要有兩個原因:土地更多為地主所有,農民沒有自己土地;國家和地方財政,主要來自農業,國家想少收稅也做不到。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創新在於: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

土地仍然歸集體所有,但農民有使用權。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土地兼併,釋放了農民的積極性。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大發展,農村生產力提高,很多農民工開始進城工作,成為新市民。農村土地閒置,適當合併成為各方需求。

2016年,中央出臺“三權分置”文件,將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開,農民可以將經營權轉包出去,實現農田自由流轉,但不會失地。


古代稅收出自農田,想減免農業稅很困難,中國工業化為減免農業稅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

從90年代後期,國家逐年減免農業稅,2006年徹底免除農業稅,甚至還開始對農民進行補貼。


2 鄉鎮企業爆發+承接外部製造轉移


鄉鎮企業的爆發,是一個意外收穫。

本來對農村的改革,主要為了增加農民收入,讓原來的社隊企業,可以按照市場經濟運行,後來允許家庭自己開辦企業。

沒想到引爆了農村辦企業的浪潮。

IMF前副總裁朱民:中國經濟如何崛起,又如何應對當前


短短十年間,鄉鎮企業從150萬個,增加到將近兩千萬個,農民收入增長了12倍。

偉人曾說:農村改革中,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最大收穫,就是鄉鎮企業發展起來了。

在此基礎上,中國製造業又趕上另外一個機遇:國外製造業轉移。


到了1990年代,美國日本歐洲等地,製造業升級,從原來的粗放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成知識密集型、創新型產業,因此產生了大量的製造業外包需求。

中國由於十幾年的鄉鎮企業大發展,在基礎設施、供應鏈體系、銷售網絡、管理人才等方面,比其他國家好很多,因此具備了承接這些製造業轉移的能力,迅速崛起成為世界製造中心。

到90年代中期,中國紡織業產量已經是世界第一。


1978-2010年間,中國製造業年均增速10.9%,2015年,製造業增加值是美國的1.44倍。按照國際標準工業分類的22個大類中,中國有12個大類位居第一,在500多種主要工業品中,有220多種產品產量位列第一。


中國的工業化,也處在向縱深發展的階段,預計未來10-20仍然會不斷髮展,轉型升級。


3 用低端比較優勢賺的錢發展高端優勢


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中國40年來取得的成就,與持續改革和開放有直接關係。

但是,用開放促進國力,並不簡單。一放就靈的事,不存在的。


一般國際上有兩種國際貿易理論體系:

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無論發達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應該生產自己具有優勢的產品,在貿易中獲取利潤。

李斯特的幼稚產業保護理論。落後家應該在初期,利用關稅保護自己萌芽中的民族工業,等他們壯大之後再取消關稅,自由貿易。


雖然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名氣很大,也被很多人推崇,但是,所有發展起來的國家,英國、美國、日本、德國等,都用實際行動擁護了李斯特的幼稚產業保護理論。

IMF前副總裁朱民:中國經濟如何崛起,又如何應對當前

不要看他們說什麼,而要看他們做什麼。

這些發達國家,都是以重商和貿易保護開始,發展起來之後才大力推行自由貿易體系。

中國也一樣。


並不是比較優勢理論錯了,而是不能只是靜態地去理解比較優勢理論。如果一個農業國,始終賣土豆,永遠也無法實現工業騰飛。


正確思路是:先用相對低端的比較優勢賺的錢,發展更高層次的比較優勢,螺旋上升,不斷提升在國際產業中的地位。

自己有優勢的低端產業,全面放開,沒有優勢的高端產業,先通過關稅保護和產業政策引導,進行一定扶持。


4 引進外資但也限制外資


落後國家想要發展,缺錢是個很大的瓶頸。

除了自己出口賺錢外,必須引進外資。


中國1980年外資流入量只有0.57億美元,世界第57位,到了2014年,就達到了1196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

中國進出口總額有將近一半由外商投資企業創造。


但是,並不是只要開放外商投資,就一定能帶來經濟發展。

巴西、阿根廷、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經濟本來很好,但由於沒有很好的控制外資,很快被金融危機搞得現在也沒緩過來。

外資搞垮一個國家的套路是:國家開放,外資殺進來購買自然資源,包括電信、金融、交通、能源等要害行業,佈局之後炒高價格,賺一筆撤資。

IMF前副總裁朱民:中國經濟如何崛起,又如何應對當前


中國一直在引進外資中維護經濟安全。這可能與當時開放之初,拉美正好爆發債務危機有關。

中國嚴格限制了外資的准入範圍,鼓勵他們做實業,不允許掌握經濟命脈。

給與稅收優惠、土地支持,但不盲目推行資本自由化,嚴格控制熱錢進出。


5 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中國經濟崛起是一個奇蹟,因為現在的發達國家,幾乎都是在20世紀前,都完成了工業化。

落後國家想複製這條路,非常難。

尤其二戰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


公認的實現經濟騰飛的,主要是亞洲四小龍:新加坡、韓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

但這些地區的體量都太小,人口也少,對世界的影響較小。


中國作為超大規模國家,經濟崛起必然帶來世界格局深刻變化。

曾經的世界以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為引擎,經濟、金融格局依賴於這些發達國家,但是如今中國體量增加,憑藉製造業中心的能量,有能力將對發達國家產生的貿易盈餘,向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轉移,從而帶動第三世界的發展。

只有新興市場發展起來了,人民富餘了,對中國工業品的需求才會不斷提升,同時也促進中國工業化持續推進。

中國處在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樞紐位置。


在這一過程中,原有的金融機構很難適應發展中國家的需要,因此,中國倡議成立了亞投行、金磚銀行,為其基礎設施建設籌集資金。

此外,中國還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對應一帶一路的基礎設施、資源開發資金支持。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並不像馬歇爾計劃那樣預設強制規則,搞單邊主義,而是以開放包容平等合作的態度,通過共商共建共享,讓更多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發展。


6 疫情影響大,向服務業轉化


今年是中國進入人均GDP萬元美金行列之後第一年,是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邁進的第一年。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是一場嚴峻考驗,總體影響,將近1.38萬億人民幣。


與2003年那次相比,無論從受牽連的行業範圍、消費零售額,還是受影響的人口,新冠的影響都更大。

IMF前副總裁朱民:中國經濟如何崛起,又如何應對當前


而且當時的全球經濟都在高歌猛進,外部貿易環境比較好,如今世界經濟都在放緩,所以整個週期都不一樣,造成的困難也會相對較多。

IMF前副總裁朱民:中國經濟如何崛起,又如何應對當前


IMF前副總裁朱民:中國經濟如何崛起,又如何應對當前


面對如今局面,2-3月份是貿易訂單高峰期,儘快復工是當務之急,而且不光是某些企業復工,應是重點產業全鏈條復工。


萬元美金行列,原來快速工業化、城鎮化主導的快速發展,也基本告一段落,中國正調整結構,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化。

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增長中,農業產值的比重會逐漸下降,工業製造業均是先上升後下降,而服務業是一直增長。

IMF前副總裁朱民:中國經濟如何崛起,又如何應對當前

IMF前副總裁朱民:中國經濟如何崛起,又如何應對當前


中國也是沿著相似的經濟發展路徑、結構前進。


但中國經濟的未來,仍然面臨兩種方向:像韓國、新加坡那樣繼續上漲,繼續進入高收入階段;像巴西、阿根廷那樣,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緩慢增長。

其中的和核心問題,就是能否將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提到更高水平。


服務業目前已佔到50%,但是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仍遠低於工業。

服務業佔比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整體勞動生產率就降低0.3個百分點。

金融業勞動生產率並不低,但信息的產業服務業幾乎沒有,商務的服務業很落後,教育醫療的勞動生產率也很低。


在進一步放開服務業政策加強行業競爭外,利用智能化、數字化,提高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也正出現更多機遇。另外,進一步鼓勵科技創新,也會成為經濟反彈的增長點。


疫情影響是嚴重的,後續反彈也是必然的,強勁反彈是需要的,這就是2020年的發展任務。


總結


中國經濟的崛起,源於內部改革與外部機遇。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開端的農村改革,極大釋放了農村活力,大幅增加了農民收入。同時,鄉鎮企業獲得了意外的爆發式增長,為中國工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發展工業過程中,發達國家製造業產業轉移,為中國工業提供了外部機遇,在利用自身優勢大力推進外貿中,積蓄實力,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從低端製造業向高端製造業邁進,獲得更高端比較優勢,成就了世界製造中心。


中國的超大規模和體量,在崛起中對世界秩序產生了深刻影響,成為連接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中間樞紐,通過一帶一路等倡議,將資金、技術向欠發達國家引導,促進當地發展,也為中國產品、技術等創造外部市場。


疫情之下要恢復經濟,重點產業全鏈條儘快復工是當務之急,結合萬元美金社會現狀,繼續推進服務業開放,抓住數字化、智能化機遇,能夠改善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實現經濟高階發展,推動中國進入高收入階段。


參考資料

朱民,中國經濟:崛起在世界的地平線,外文出版社,2018

朱民,戰勝疫情,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中國經濟走向高收入階段,20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