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都在哪兒就業?這個數據釋放新信號

廣東人都在哪兒就業?這個數據釋放新信號

近日,省統計局發佈《2019年廣東人口發展狀況分析》,透露了廣東人口發展的多個趨勢:常住人口數量繼續居全國首位,人口流動進一步大城市化和都市圈化……

有一項數據格外重要:

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顯示,二、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第三產業佔比過半,達到52.55%。換言之,選擇在服務業工作的廣東人首次超過建築業和工業。

廣東人都在哪兒就業?這個數據釋放新信號

對比之下,5年之前的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簡稱“三經普”),這一比例只有40.44%。

就業人口的結構變化背後,是廣東經濟結構的長期改變。如何看待和應對,很重要。

//

第三產業機會多

//

廣東就業人口的結構性變化是如何發生的?

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簡稱“四經普”)數據顯示,廣東省第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4610.90萬人,比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時增加663.73萬人,增長16.80%。

不過,這種增長並不均衡: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188萬人,反而減少163.02萬人,略有下降。同期廣東經濟數據顯示,在5年間,第二產業從接近3萬億元(2013年)增長到超過4萬億元,增長了三分之一。

這一減一增,可以得出另一個結論:近年來,廣東第二產業特別是製造業產值的增長,更多是依靠資本投入、技術進步等帶來的效率提升,而非從業人口的增加。

或許有人要問,近年來廣東人口每年增長上百萬,特別是每年數十萬的省外遷入人口,他們都去哪了?

廣東人都在哪兒就業?這個數據釋放新信號

“四經普”數據顯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422.90萬人,比“三經普”增加826.75萬人,增長超過50%。

這樣罕見的增速和增幅,體現的是第三產業在吸引就業方面強大的吸引力。

隨著就業人口的增長,廣東第三產業產值也從接近3萬億元增長到接近5.3萬億元,增長了77%,增速超過第二產業。

即使受到疫情衝擊,這種趨勢也並未改變:今年一季度,第二產業增加值接近8000億元,同比下降14.1%,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3664億元,同比下降1.5%。

換言之,無論是否存在疫情,廣東第三產業的佔比都在持續上升。

廣東就業人口結構的變化,還應放在全國來考慮。

原因很簡單,廣東不僅是人口大省,還是就業大省。2019年廣東的城鎮新增就業接近140萬人,全國每新增加十個就業崗位,就有一個在廣東。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廣東就業人口的結構性變化要緩於全國:“三經普”顯示,廣東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佔二三產業比重接近60%,超過全國平均5.5個百分點。

廣東人都在哪兒就業?這個數據釋放新信號

從這個角度看,廣東第三產業就業人數過半,就更具代表意義。

//

廣東人口有三個優勢

//

從主要國家發展歷史看,三大產業結構從“二三一”變為“三二一”屬於正常趨勢,而且基本不可逆。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第二產業的重要性在降低。很多生產性服務業正是依賴強大的第二產業,製造業越是向中高端升級,對相應服務的需求就越強,形成“相互成就”的CP關係。

如今,穩就業、保就業分別被列為“六穩”和“六保”之首。

對於廣東而言,在部分製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工廠由於轉型升級等原因,減少僱員的同時,新經濟的發展也在不斷催生新的職業機會。

網店設計師、電競運營師、直播主播、新零售揀貨員、人工智能數據標註師、智能客服訓練師……這些讓人耳目一新的新職業,基本都湧現在第三產業,其對就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

吸引並培養數以千萬計的產業工人,是廣東改革開放以來跨越式發展的必要前提和寶貴資源,而能否集聚符合新經濟發展需求的人才,則對下一階段能否繼續領跑全國格外關鍵。

值得高興的是,《2019年廣東人口發展狀況分析》顯示,廣東人口有這麼三個特點:

廣東人都在哪兒就業?這個數據釋放新信號

其一,更年輕。15—64週歲有8608.49萬人,佔常住人口總量的74.72%;其二,更有文化。

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比“十二五”期末增19.76萬人,增長10.64%;其三,更多的人口集聚。截至2019年底,全省常住人口11521.00萬人,比上年增加175.00萬人,其中珠三角核心區增加145.90萬人。

這樣的人口特點,符合新經濟對就業人員文化素質提升的需求,符合規模經濟效應,也正是廣東推動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調整的底氣所在。

-END-

來源 | 南方+、廣東發佈

編輯整理 | 揭陽廣電

廣東人都在哪兒就業?這個數據釋放新信號
廣東人都在哪兒就業?這個數據釋放新信號廣東人都在哪兒就業?這個數據釋放新信號
廣東人都在哪兒就業?這個數據釋放新信號廣東人都在哪兒就業?這個數據釋放新信號
廣東人都在哪兒就業?這個數據釋放新信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