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票房破35億,我們是時候冷靜地思考些問題了

雖然《哪吒》有諸多可圈可點之處,但是細細想來,其仍然有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這些也是如今國漫在製作中存在的共性問題。

《哪吒》票房破35億,我們是時候冷靜地思考些問題了

“沒有大家說的那麼牛,也沒有很糟糕”,這是筆者看完《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的最大感觸。

就在筆者寫稿前,網上的最新數據顯示,《哪吒》累計票房在8月12日15點32分突破35億元,正式超越《我不是藥神》,升至中國影史票房榜第四位

說實話,35.73億元的票房,在國產動漫甚至國產電影中都可以算是優等生的成績了。這是什麼概念呢?2015年暑期,國產現象級良心鉅製《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以下簡稱《大聖歸來》)成為了逆襲票房神話,最終獲得了9.56億票房;2016年,“難產”12年“修成正果”的唯美畫風《大魚海棠》,伴著《大魚》的曼妙歌聲終獲5.65億票房。

再看國產電影,在此之前,內地票房排名前5位的國產電影依次是《戰狼2》《流浪地球》《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

《美人魚》,票房分別為56.79億元、46.55億元、36.5億元、33.97億元33.92億元,這些國產電影幾乎全是高成本、大投入的“鉅製”。

而1600人投資6000萬的《哪吒》以35.73億元的票房,在新排行榜中正式躋身前四,作為國漫實屬不易,更何況目前票房仍有漲幅。

《哪吒》票房破35億,我們是時候冷靜地思考些問題了

雖然《哪吒》有諸多可圈可點之處,但是細細想來,其仍然有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這些也是如今國漫在製作中存在的共性問題。

▍講好故事是根本

筆者見過很多“篡改”名著或是神話故事的影視作品,最常見的莫過於對《西遊記》的改編——《西遊降魔篇》《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西遊記之牛魔王》《大夢西遊》系列等,亦或者《笑八仙之韓湘子捉妖》《神探蒲松齡》《狄仁傑》系列等這種顛覆傳統人物和形象、天馬行空發揮的影視作品。

這些胡亂改編的影視作品有時候看到一半便會讓人不忍繼續甚至氣憤地結束播放——這樣的故事未免有點太欺負觀眾的審美了。

《哪吒》票房破35億,我們是時候冷靜地思考些問題了

但《哪吒》對於傳統神話的改編還算是恰到好處:其保留了孩童形象,仍是太乙真人的弟子,也有生來異象和三頭六臂的神功,只是原本身為如來義子和靈珠轉世的哪吒,被灌入了“魔丸”的概念後,便在影片之初埋下了衝突和導火線,引導故事的發展方向。

同時,融入了當下孩子叛逆、自我性格的“火命”哪吒更接地氣,也更有血有肉。

不過,故事改編得好並不意味著無懈可擊。

一是《哪吒》人物心理和故事的轉折還有生硬之處。比如,原本英俊、好學且揹負家族榮辱興衰的敖丙本來已經決定沉掉陳塘關好好做他的救世主,卻在天雷擊下的時刻決定和他“唯一的朋友”一同赴死。

《哪吒》票房破35億,我們是時候冷靜地思考些問題了

雖然這種友情值得點贊,但難道敖丙就因為哪吒的一句“做自己”就放棄他的父親和整個家族了麼?那他怎麼對得起臨行前父親和族人從身上取下的那一片片最堅硬的龍甲以及其承載的殷切期盼?友情、生命與親人到底該如何排位?

還有,故事的轉折略顯單薄:原本人見人怕的混世小魔王哪吒,當他知道父親願意以命抵命保他平安時,叛逆小子便重歸正路,救下了父母和整個陳塘關的百姓。

雖然這裡父愛的偉大是一處淚點,但回想起來,整部影片似乎對於父親的刻畫不夠豐滿,除了開始為兒求解藥和後來為兒生辰宴挨個磕頭請村民外,父愛如山的深沉與平靜讓觀眾對這個人物的記憶不夠深刻,不容易產生移情,很容易導致情節高潮處淚點效果難以達到預期。

《哪吒》票房破35億,我們是時候冷靜地思考些問題了

二是“喊口號”讓成敗五五分。最近,筆者無意間聽到身邊的人刷抖音時有人模仿哪吒的語氣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在影片中,這句話既是經典對白又是主題,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在影片中,哪吒自始至終都想證明自己不是妖怪,想證明自己是個合群的人,還想證明自己願意融入大家……要說他一直在“做自己”一點毛病都沒有,但強拉硬拽到“我命由我不由天”這般更高層的主題,似乎還有些鋪墊不夠。

如經典電影《霸王別姬》,在影片中,觀眾可以看到如《茶館》一般歷史的發展及戲曲的興衰,程蝶衣一句“青木要是活著,京戲就傳到日本國去了”,道出了戲曲發展多少的無奈與遺憾。

全片雖沒有一句“可惜”之詞,也沒有“將戲曲傳承和發展”的口號,但讓人感到揪心的同時,產生了對於戲曲傳承的感慨。

因此,正如一位影評人所言,好的影片在主題上應該“潤物細無聲”,而依靠某句口號達到昇華主題的效果似乎有點牽強。雖然“我命由我不由天”與當下青年心理十分契合,但如果影片可以通過故事表達、人物塑造等方式讓觀眾自行參透主題,效果似乎更好。

三是想表達的太多,容易顧此失彼。我們可以看到,導演很努力地希望在影片中實現著自己的諸多想法:笑點、淚點、方言、口吃、煙燻妝、友情、親情、師徒之情……因此全片看下來會有些許“混亂”之感。

《哪吒》票房破35億,我們是時候冷靜地思考些問題了

就像女生化妝一樣,如果畫了眉眼又畫口紅,那很容易沒有重點。不如只畫豔色口紅,既能著重特點,還能凸顯氣質。電影表現也是一個道理。

四是電影節奏不錯但少了“留白”。整個電影看下來感覺高潮迭起,笑點不斷,但似乎少了個氣口。筆者認為,影片在表現節奏上應該有起伏也有平穩,有轉折也有鋪墊,就像中國的水墨畫,山水花鳥之間有一些留白,會更有意境。

五是不能移情和不夠完整。電影用了較大篇幅來講哪吒作為混世小魔王,如何讓家人和村民頭疼,即使是學藝也是智慧和不遜兼而有之,讓筆者看後不禁在想,以後我的孩子可千萬不要這個樣子,一定管不住。

這樣的哪吒雖然十分貼近當代青年人的口味和個性,但是缺少了一點“可愛”,不容易讓觀眾移情,也就不容易對他的遭遇產生同情或感慨。

另外,前面較多篇幅講述哪吒的成長和轉變,卻在最後沒能給龍族與申公豹更好的交代,有點

“頭重腳輕”的感覺。

▍我們對國漫有更高的期待

雖然筆者“雞蛋裡挑了不少骨頭”,但很難否認,《哪吒》給了大家太多的驚喜。

一方面,哪吒“講好了中國故事”,他取自中國神話又加入了現代基因,同時融入了諸多中國傳統故事的元素,比如,太乙手中的畫筆讓人聯想到《神筆馬良》,真假申公豹讓人聯想到“真假美猴王”,江山設計圖讓人聯想到《千里江山圖》,哪吒變物又變身讓人不難聯想到孫悟空72變,還有裡面的青銅守門人、祥雲、中國茶、毽子、玉等,處處可見中國元素的體現。

《哪吒》票房破35億,我們是時候冷靜地思考些問題了

另一方面,比起迪士尼一而再、再而三“大愛”的普世價值觀,《哪吒》對於親情、友情、師生情、家族責任、鄰里關係等方面的體現更為具有中國特色,也更加深沉。還有深藏在這些情感之下的親子關係、成長煩惱、自我犧牲與救贖、看臉更需看內涵和“扎推、湊熱鬧”的群情與群像,都值得笑後深思。

再一方面,就如斯坦·李顛覆英雄的完美形象一樣,哪吒不再是一個無懈可擊的“神”,而是如你我一般,會犯錯、會流淚、渴望被接受、渴望陪伴的“人”。另外,英雄也不會永遠“不死”,天雷轟頂下也會擊破肉身只剩元神。

另外,動畫製作中對於毛髮的要求很高,這需要技術和資金的投入。我們之前看到的許多國漫,無論是人物頭髮還是動物的毛基本上都是固定不動的,比如喜洋洋、灰太狼等,其不會像《獅子王》的鬍子和鬃毛一樣隨風飄動。但《哪吒》中,我們可以看到哪吒和敖丙的頭髮、太乙真人手中的拂塵都可以柔和地自然擺動。

《哪吒》票房破35億,我們是時候冷靜地思考些問題了

自從2015年的《大聖歸來》到現在,好的國漫作品逐漸被觀眾和市場所接受,有人指出,“國漫崛起”,也有人坦言,“國漫復興”,不管怎樣,我們再也不用守著喜洋洋和熊大找尋中國故事和普世價值觀了。

其實,一直以來,被太多迪士尼和日本動漫所包圍的我們,迫切需要國漫精英“殺出一條血路”,要知道,

“花木蘭”是我們中國人的故事,我們也有曾經為之驕傲的水墨動畫片。

雖然《哪吒》的票房讓大家看到了國漫復興的曙光,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條路,還很漫長。

放眼世界,按照產業規律發展並具有完整產業鏈才是動漫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筆者的恩師曾繪製和製作動漫,他告訴過筆者,以日本動漫產業為例,其第一條產業鏈以漫畫和漫畫刊物為基礎,按照漫畫刊登後的讀者量隨時進行調整,同時也隨時淘汰不受讀者歡迎的漫畫作品,關注市場,也就是關注讀者;第二條產業鏈便是將漫畫改編為動漫,加入動漫商的參與,動漫收視率的高低可直接反映動漫作品受歡迎的程度,同時刻意鎖定觀眾;第三條產業鏈為版權交易,日本對於動漫的版權十分重視;第四條產業鏈便是動漫衍生品,比如,機器貓玩偶、《千與千尋》的手提袋等。

相比日本動漫產業嚴格遵守產業發展規律、按部就班開發動漫產品,中國動漫產業的發展道路與之大為不同,很多漫畫沒有刊物和圖書,出現在電視或者大銀幕上的時候,也是觀眾第一次接觸它的時候。而且很多動漫作品播出之後便會慢慢被觀眾淡忘,很多原因在於衍生品的開發不及時、不受重視。

還有迪士尼,筆者以前採訪過《獅子王》的畫師,他告訴筆者,迪士尼動畫製作只是產業鏈的開端,像《獅子王》,在創作之前衍生品的開發思路就已經確定好了。

不僅在製作動畫的同時衍生品開發也馬不停蹄,而且在動畫上映前至少6個月的時間,迪士尼的主題樂園也要準備就緒。另外,相比緊張開發IP,迪士尼更喜歡囤積和孕育IP,然後慢慢發酵以迎合市場。

相比日本和迪士尼,中國的動漫有著源源不竭的創作靈感和敢於吃苦又富有活力的創作團隊,做出每年一到兩部“現象級”的動漫作品不是最終目標,而做出更多、更優質的動漫作品,逐漸形成成熟的產業鏈是我們對於國漫更高的期待。

正如該片導演餃子在接受《光明日報》採訪時所談:“《大聖歸來》給了大家當頭一棒,大家終於發現,只要真正全心投入做出一個好東西,中國觀眾是非常支持國產動畫的。但(國漫)春天真的到來時,我希望能恆定的、更多的出好作品,那個時候大家都不提國漫崛起了,而當它是一個常態、正常的商品了,我覺得那個時候就是中國動漫真的崛起了。

本文來源:影視獨家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