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起義,身為平民的義軍領袖,為什麼要用童謠為起義做準備?

在看古代歷史電視劇,總是能夠看到,在某某人起義或者造反之前,還是一文不名的布衣,古代通訊條件僅限於書信車馬,但是起事者卻往往能夠在起義後迅速招募到大量人馬,而且他們往往是慕名而投,這又是為什麼呢?

黃巢起義,身為平民的義軍領袖,為什麼要用童謠為起義做準備?

乾符元年(874)年,也就是唐王朝黃巢起義致使天下大亂之前,一句童謠突然廣為流傳,"金色蛤蟆爭怒眼,翻卻曹州天下反",這句童謠的傳播速度極快,絲毫不亞於現在的洗腦神曲。這也給也就奄奄一息的李唐王朝,帶來了一絲陰霾。這句童謠的意思不難理解,其創作者正是其後攪動天下的落地書生黃巢,金色即指"黃",蛤蟆生活於地面,指貧苦人民,"睜努眼"也即睜開憤怒的眼睛,後一句更加直白,"天下反",曹州最先開始反。廣為流傳的童謠吸引了大量的人民加入黃巢。黃巢這才成為唐王朝的掘墓人。

黃巢起義,身為平民的義軍領袖,為什麼要用童謠為起義做準備?

一、採用童謠可以為起事做準備

童謠是古代民間的小孩子在玩耍時喊出來的話,小孩子在古代被視作是天真無邪的存在,其說出來的話,也往往不會摻雜任何的利益,因而被歷代統治者,作為考察民間情況的依據,作為民心的一種反應。於是別有用心之人,往往借用童謠,為自己的起事製造輿論。

黃巢起義,身為平民的義軍領袖,為什麼要用童謠為起義做準備?

二、起事者為什麼要用童謠創造輿論?

  • 1、提高知名度

對於農民起義軍的領袖而言,出身布衣的,榜上無名的黃巢,並沒有什麼名氣。而造反起義卻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事,一個不留神很有可能就會丟了小命,所以起義軍領袖要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這樣才能說服別人,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成功。沒有人會跟著一個岌岌無名的人做這樣風險大的事情。而那些真正名聲在外的人,要麼在朝為官,要麼衣食無憂,並不會閒的沒事去做起事這樣事情,因為戰爭就是雙刃劍,既傷腐敗的朝廷,也會傷到百姓,亦即"佳兵不詳"。

黃巢起義,身為平民的義軍領袖,為什麼要用童謠為起義做準備?

同時,對於通訊條件不發達古代,農民每日奔波勞累,尚且無法弄到飽腹的飲食,哪裡有什麼閒心去關心天下大事,去關心文人才子的詩詞歌賦。而童謠則不同,童謠經由身邊的小孩子之口,不容易讓人察覺出故意的意圖,對於農民來說也比較容易接受。真正來講,農民並不是統治者口中的愚民,相反,他們對於身邊的事情一直採取一種懷疑的態度,日常苦難的生活是他們堅信,天上不會掉下餡餅。如果真正有人在起事之前,跑到農村去振臂高呼"大家跟我一起去造反,打下天下人人有份",恐怕只會得到農民的白眼跟唾棄,更別提積極參與了。通過童謠,使得底層老百姓知道起事者本人的存在,就能夠為大家接受起事做好鋪墊。

  • 2、創造神秘感

提升知名度還不夠,不夠讓老百姓真正的信服。因為沒有神秘感,這也會給起事帶來巨大的麻煩。古人一般比較迷信,相信一些鬼神之說,當然這也與統治者息息相關。統治者正是用"天命"來為自己的統治創造合法性。而農民軍領袖,在擁有一定的知名度以後,仍舊不足以使得百姓信服,從此接受起義者的統治。因為缺少"天命"的背書。農民軍領袖對農民的統治容易遭到質疑,同時義軍領袖之間也容易爆發矛盾。大家都是一個戰場上流過血的人,誰還不瞭解誰,你的名氣大但並不意味著我就一定要聽你指揮,我手上兵強依然可以取你而代之,這樣並不利於起事的進一步發展,會給農民軍帶來的障礙,甚至有致使起事失敗的可能。

黃巢起義,身為平民的義軍領袖,為什麼要用童謠為起義做準備?

童謠則能夠為義軍領袖創造一種神秘感。因為童謠中已經包含了義軍領袖的名字,黃巢的童謠正包含了他的"黃"姓,而且還是需要拐彎才能知曉。這也可以說成是上天對他的保護,要是直接說"曹州黃巢將帶你們起事",只怕童謠還沒有傳出十里,黃巢就已經被朝廷以圖謀不軌的罪名給砍頭了。拐個彎才能看出來是黃巢,也表現出一絲文化。義軍領袖有文化,這對於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來說,具有一定的威懾力,平日所見的官員也是這樣的有文化。擁有神秘感的黃巢,才能搖身一變,將自己打造成"天命所歸"的人,讓大家都服從自己的統治。

  • 3、低成本傳播

大家或許會驚奇於童謠的傳播速度之快,其實仔細想想,便能得知這其中的奧妙。只需要派出幾個人,讓他們扮作商販,於不同方向上的村莊走過,一路走一路傳播即可。小孩子沒有辨識度,給一些小吃的就能讓他們唱這些蘊含著極大風險的童謠。而童言無忌又為這些傳唱童謠的小孩子打造了一張附身符。

黃巢借用童謠掀起了唐末的腥風血雨,也為五代十國的亂世徹底打通了道路。"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也",黃巢的童謠既是成功,也是失敗。成功在於他確實攪動天下反,失敗在於他並沒能帶領農民起義軍建立一個新的王朝,點燃天下的烽火,終究也還是燒在黃巢自己身上。

黃巢起義,身為平民的義軍領袖,為什麼要用童謠為起義做準備?

總結:

童謠真正來講,並不是某一大事的"預言",而是別有用心之人挖空心思炮製的產物。然而翻遍歷史,不難發現,用童謠作為起事的先導,實際上並不少見。這與那個時代的環境離不開。生產力低下,通訊不發達,怎麼樣為起義做好輿論準備呢?童謠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新唐書》

《五代十國:最亂的亂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