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藝術品為何越來越貴:市場大數據所看到的奇景

深度解析|藝術品為何越來越貴:市場大數據所看到的奇景

譚談骨董 | 讓您瞭解您手上藝術品真正的價值

深度解析|藝術品為何越來越貴:市場大數據所看到的奇景

深度解析|藝術品為何越來越貴:市場大數據所看到的奇景

關注藝術品市場時間越久,越會對拍賣市場裡的高價習以為常,因為無論怎樣的年景總會不時爆出幾個拍賣新紀錄,並引發幾場打了雞血似的討論。

然而在過去的2017年裡,已經對高價練就了較強抵抗力的人們卻難免會發現這樣一件奇怪的事:自己的雞血不夠用了。

深度解析|藝術品為何越來越貴:市場大數據所看到的奇景

▲達·芬奇《救世主》2017年11月15日在紐約佳士得以4.5億美元成交,極大地提升了藝術品拍賣的價格紀錄,將藝術品拍賣帶入一個新紀元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你的氣血不足,而是在過去一年裡,藝術品拍賣最高價格已經大大超越了此前多年的範疇,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也是未知的領域,套用一句朋友圈中最常見的形容:“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深度解析|藝術品為何越來越貴:市場大數據所看到的奇景

▲《2017年度全球藝術市場報告》

全球藝術品市場隨著今年的時節儼然一起進入了一個新的春天。其實不僅是屏幕前的你,連《報告》的書寫者也不淡定地將2017年稱為開啟“藝術品市場新紀元”的一年,原因有二:

首先,一個全新的價格秩序(幾個月前還未成形)已經建立起來,未來幾年必將出現更多的博物館級作品,來填補舊紀錄與新紀錄(分別為1.8億美元和4.5億美元)之間的鴻溝。

其次,這一年值得紀念的地方在於,這是自中國市場進入以來(2008年),藝術品市場的各大強國首次共同顯現出強勁和持久的增長勢頭。

深度解析|藝術品為何越來越貴:市場大數據所看到的奇景

▲在2017年12月北京保利史無前例的“震古爍今”專場中齊白石的《山水十二條屏》打破了由其自己保持的亞洲藝術作品的紀錄

新紀錄無疑的是市場最顯見的風向標,過去的一年裡,藝術品市場上的兩大強國各自創下了全新的拍賣紀錄,足以說明問題。2017年12月,在北京保利史無前例的“震古爍今”專場中,齊白石的《山水十二條屏》打破了由其自己保持的亞洲藝術作品的紀錄(此前的紀錄為4.255億元,由同樣出自齊白石之手的畫作《松柏高立·篆書四言》,在2011年創造)。9.315億元(摺合1.4億美元)的新紀錄讓中國終於在全球最昂貴的10件拍品中佔得一席之地。

而達·芬奇《救世主》的奇蹟更是早已震撼了全球,其所引起的波瀾,超過拍賣史上以往的任何一件作品。僅僅從冰冷的數字來看,4.5億美元的成交額,一舉貢獻了全年美國市場9%的份額,也即全球交易額的3%,大大鼓舞了美國乃至全球的拍賣行業,足見其力量。

深度解析|藝術品為何越來越貴:市場大數據所看到的奇景

▲全球藝術品市場最高價TOP10

除了皇冠頂端的珍珠,在更廣範的市場層面上,中國(51億美元)繼續領跑美國(49.6億美元),但優勢微弱:藝術品市場上兩大強國之間的競爭從未如此白熱化。

深度解析|藝術品為何越來越貴:市場大數據所看到的奇景

▲中國和美國拍賣成交額演變

不過,中美市場的運行方式有著顯著的區別:中國市場依靠的是大量上拍的藝術品(有超28萬件作品上拍),其中只有32%成交。美國市場則擁有市場上最高的成交率(75%),遠超西方平均水平(66%)。儘管如此,兩國的交易量開始史無前例地接近:中國成功拍出了89400件作品,美國為82000件。

華麗的總體成績固然關鍵,但切入具體的市場行為中,我們要面對的,還是每一個具體的藝術家,以及每一件具體的藝術作品。因此《報告》所呈現的“2017年全球500強藝術家”,以及“2017年全球拍賣百強榜”,尤其值得玩味。

深度解析|藝術品為何越來越貴:市場大數據所看到的奇景

如奇蹟般降臨的《救世主》,令這兩份榜單的榜首位置失去懸念。4.5億美元,不僅在單價上遠遠甩開了1.4億美元的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甚至在總額上也力壓全年成交了2879件作品的畢加索。孤品壓全球,這恐怕也是拍賣史上絕無僅有的畫面。

深度解析|藝術品為何越來越貴:市場大數據所看到的奇景

▲張大千《江堤晚景》以1.32億元人民幣成交是其2017年最高作品單價

除了達·芬奇,年度最暢銷藝術家的名單,也較往年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2017年有4位中國藝術家進入全球年度成交總額TOP10,除了華人藝術市場最暢銷的齊白石、張大千和傅抱石外,趙無極也憑藉著強勁表現,首次躋身前十行列。其他座次則分屬歐美藝術大師,包括畢加索、巴斯奇亞、安迪·沃霍爾、莫奈和塞·託姆佈雷。全球有超過26.7億美元的成交額歸功於這十位藝術家,佔年度總額的18%。

而如果將名單擴展至50人,則有崔如琢、黃賓虹、吳冠中、李可染、吳昌碩、常玉、徐悲鴻、陸儼少、陳容、林風眠和浦濡11位中國藝術家新增其中。

深度解析|藝術品為何越來越貴:市場大數據所看到的奇景

▲2017年全球拍賣成交總額排名

從結果不難看出,近現代書畫藝術家佔據中國市場的絕對核心,而這也和市場整體行情變化相吻合。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統計,2017年中國市場最明顯的上漲板塊便是近現代書畫,成交總額較比2016年上漲了18.72%,較比2015年則提升了27.37%。

深度解析|藝術品為何越來越貴:市場大數據所看到的奇景

▲2017年趙無極作品兩度刷新個人紀錄,以2.026億港元成交的《29.01.64》是其目前拍賣價格最高的作品

此外,二十世紀早期油畫亦有突出成績,趙無極和常玉無疑是其中佼佼者。其中,趙無極在2017年兩度刷新個人拍賣紀錄,其創作於歐洲的抽象畫持續不斷地加入到亞洲藏品的隊伍之中。

而西方市場也與中國市場出現了相同的趨勢,在TOP50名單中,19-20世紀歐美藝術家佔據22席。雖然該板塊前幾年曾出現一定的下滑趨勢,但中國藏家越來越廣泛的國際視野,以及對西方現代藝術大師的偏愛側面強化了其中部分藝術家的表現,如畢加索、莫奈、梵高、雷諾阿等藝術大師都是中國收藏家們迫切的目標。

深度解析|藝術品為何越來越貴:市場大數據所看到的奇景

▲2017年梵高作品《田野裡耕地的農夫》以813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略低於其1990年的拍賣紀錄

再進一步擴大,在500強榜單中,歐洲藝術家佔據近半席位,中國藝術家共有128人上榜,為25.6%,北美藝術家82人,佔16.4%。拉丁美洲(12人)、非洲(6人)和大洋洲(6人)則持續崛起。

深度解析|藝術品為何越來越貴:市場大數據所看到的奇景

▲曾梵志《面具系列 1996 NO.6》2017年在保利香港以1.05億港元售出

其中當代書畫家有14位,油畫及雕塑類的藝術家有16位,這其實也是2017年度中國現當代藝術品市場的一個反饋,雖然經常出現中國現當代藝術崩盤之類的輿論,但是2017年下半年強勢表現讓許多人對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前景大為改觀。

由於市場和貨幣體系的關係,在往年的“全球拍賣百強榜”的前列,很少能看到中國藝術品,但《山水十二條屏》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尷尬的現狀,1.4億美元的價格,即使放眼全球,也僅次於達·芬奇,位列全年單價榜第二。

深度解析|藝術品為何越來越貴:市場大數據所看到的奇景

▲巴斯奇亞《無題》使其成為第一位躋身1億美元行列的當代藝術家

巴斯奇亞同樣是2017年市場不可忽視的人物,其作《無題》在蘇富比紐約以近1.105億美元的價格成交,位列全年第三。這一交易記錄宣告了當代藝術經濟價值的長足進步,也第一次讓一位當代藝術家躋身藝術市場大家的殿堂。

在巴斯奇亞之前,安迪·沃霍爾一直是戰後及當代板塊的領跑者,雖然近幾年在高端市場步履趨緩,但沃霍爾依然憑藉紐約佳士得中以6087萬美元成交的《六十幅最後的晚餐》位列2017單價第六,並保持著總成交額第四的位置。

深度解析|藝術品為何越來越貴:市場大數據所看到的奇景

▲安迪·沃霍爾《六十幅最後的晚餐》2017年以6087萬美元成交

這兩位藝術家見證了戰後及當代藝術最強勁的價格增勢:當代藝術的價格指數自2000年起上漲了40%,同期的戰後藝術價格指數攀升了80%。

深度解析|藝術品為何越來越貴:市場大數據所看到的奇景

▲彼得·多伊格《玫瑰谷》在2017年富藝斯拍賣行以2880萬美元成交,是目前最貴的在世英國藝術家

價格方面最重要的變化 —— 價格是過去二十年裡對藝術品市場影響最大的因素 —— 是藏家開始重新看重當代藝術。部分藝術家尤其是英語圈藝術家如彼得·多伊格、傑夫·昆斯、克里斯托弗·伍爾、理查德·普林斯等,在職業生涯中所企及的價格水平是以前的藝術家在世時無法想象的。不過當代藝術的熱潮還需等待長期的驗證。2008年的金融危機就曾是一次尤其困難的考驗,但最終值得慶幸的是,大部分當代藝術的重要人物都成功地挺過了這一難關。

深度解析|藝術品為何越來越貴:市場大數據所看到的奇景

▲以4.5億美元競得《救世主》後,阿布扎比盧浮宮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而其大膽的舉動對藝術品市場影響深遠

據《報告》統計每年全球新增超過700家博物館,這已成為二十一世紀全球經濟的現狀。2000年至2014年間興建的博物館數量要比整個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的建館數總和還多。

這種瞄準高端藝術品的經濟思維也解釋了那些金額高達數億美元的交易從何而來,而鑑於大型博物館在社會學意義上的變化,藝術品市場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見證單價十億作品的誕生。

文章來源:雅昌藝術網

文章版權歸雅昌藝術網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