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社會現象的理解:婚姻,生育,娛樂

我作為一個韭零後的自我修養。

父母那代人其實很難理解你現在的“累”。他們理解的累應該是幹農活、工廠做工,而不是這種看不見的,身體上的,精神上的,人際關係上的,面對未來的那種無力感。

對於90後來說,在你閱讀這篇文章的節點上,如果你的個人收入沒有達到20000人民幣,甚至是25000人民幣在北上廣深,那麼未來10-20年間,個人認為不要對生活抱有太高的期望。因為按照叔本華的觀點:

人生追求幸福的關鍵不在於追求快樂,而在於規避痛苦。

慾望,是一切痛苦的來源。

1.

先從最不復雜的婚姻開始講吧。

婚姻的本質,很簡單——為了生存和繁衍而設立的一種利益共同關係,簡單來說是契約。愛情有可能是純粹的,但是婚姻,一定不是。

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縮短了妊娠期,胎兒的發育也變得不完全,新生的人類嬰兒無法移動、覓食等等,需要母親的照顧。這導致母嬰的死亡率同時上升,因此婚姻的本質即是女性索取雄性的保護(資源),以換取自己和孩子生存的機會,同時滿足雄性繁衍的需求。

沒有什麼利益交換是高尚的,婚姻也不是,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而現在社會的大問題在於,人們把單身的人當做是“找不到對象”、“心理有問題”,而從不把單身,看作是一種選擇。我個人認為,隨著人類對精神需求和自我實現的追逐與日俱增,人們對於婚姻的需求必然越來越少。李銀河說婚姻必將消亡我不同意,對於上層社會來說,婚姻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對於絕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婚姻越來越成為一種束縛。

我這個看法的理論基礎是馬洛斯需求理論。

一些社會現象的理解:婚姻,生育,娛樂

這個理論大家都很熟悉,最基礎兩層是physiological needs,生存需求;以及safety needs,安全需求。這兩個很好理解,就是吃飽穿暖,不用擔驚受怕,能活下去,基本是物質需求。對於我國的絕大多數人民來說,這兩層需求都是可以滿足的。我們父母那一輩人,他們的物質生活大多較為匱乏,經歷過計劃經濟,這些年逐漸的提高了生活水平,這兩層需求可以說是滿足了。

但是這種需求的變化和發展往往是連續的,沒有滿足生存需求的人不會去想安全需求,沒有滿足安全需求的人不會去考慮再上一層的Love and belonging needs,社交需求,也不會考慮進一步的esteem needs,尊嚴需求,以及need for self-actualization,自我實現需求。所謂衣食足知榮辱,便是這個意思。

對於我們90後來說,生活條件相比父母已經極大的改善,大多數年輕人面臨的主要需求往往是後三種的精神需求,當然這三種需求可能有交叉,並非嚴格遵照等級順序。90後追求個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這個是常見的心態。但是對於父母來說他們對於自我實現這種精神需求幾乎沒有,他們規避風險、追求穩定,實際上是為了保障生存和安全需求。作為一顆螺絲釘的他們,其實已經在這個需求金字塔裡爬上了一層,對於更高層次的追求,他們往往沒有動力。

我們和父母就會因此有許多常見的分歧,比如工作。他們喜歡老師、公務員這種穩定的,擇偶也是。因為對於他們來說,能持續穩定的保障生存和安全需求,就是幸福了。但對於90後來說,兩人要聊得來,心有靈犀,要有趣,這些才是幸福的婚姻。所以我們在這件事情上總是和家長有強烈的衝突,相親市場上的大爺大媽往往是直接擺數據,展示很量化的物質,車房存款,因為許多家長認為物質=保障生存的能力=幸福。而許多年輕人卻覺得苦惱,因為他們要的不是這些。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父母也逐漸的能接受自由戀愛和子女們所要的精神匹配,只是一個時代的印記和新時代的衝擊同時作用在他們的身上,在這種割裂之下,有的家庭處理的很好,有的家庭則成為了爸媽完全不管,或者爸媽主導相親等結局。

究其本質,無非是在於兩代人的追求不同,對於幸福的定義不同。

再說回婚姻這件事本身,我們已經聊過了,婚姻的本質是為了保障生存和安全的契約關係。這裡面沒有涉及精神追求的因素。即使在新時代的新婚姻形勢下,兩情相悅及互相成就作為新的考量因素加入了婚姻裡,但是這些東西本就不應向婚姻裡去尋找,也不必受到這種契約關係的束縛。

婚姻這種模式最本質解決的還是前兩層需求問題,作為追求社交、尊重及自我實現的手段,婚姻遠遠不夠高效。所以現在的90後們面對婚姻這道難題,有兩個因素在主導,一是父母的期待及時代的慣性,二是自身需求的渴望。這也就是我前文所說的,我們社會的問題在於輿論從來不把單身當作一個選擇。好像不結婚就是錯的,甚至結了婚不生小孩就是錯的,還要交稅。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家長們迷茫,而作為當事人的我們本身十分的掙扎。父母的期待,輿論的壓力和自身的訴求交相角力,有些年輕人麻木的相親,而有些則選擇逃避。

這是一個時代的漩渦,我想大多數人都沒法從中脫身。至少對於目前的國情來說,由於沒有完備的福利體系,個人認為兩個人還是比一個人好一些,更有利於生存。對於精神價值和情趣的追求將會貫穿我們的一生,而婚姻制度面臨的最大矛盾就是在合適的年紀遇不到合適的人。

或者說,人類目前面臨的一個主要矛盾,就是在適合生育的年紀,遇不到想要一起造小人的人。而這就是我們的下一個話題了,人口問題。

2.

人口問題為什麼會帶給我們極大的生存壓力,這個主要是由於老齡化的趨勢以及年輕人越來越低的生育慾望導致的。

當下有一個現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一位60歲城市老人的退休金可以達到2500-3000元,75歲城市老人的退休金可以達到3500甚至4000元,國企職員或公務員退休可能還會更高一些。作為對比,2017年我國一線城市(北上廣深)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僅僅是57000元,每個月平均下來僅有4750元,二線城市中如鄭州,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700元。當然,到了2018年,我們假設一線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漲到了5300元,二線城市漲到了3000元,對比我們的養老金體系下的老年人,依然可以看出恐怖的地方:

一個青壯年勞動力的收入,幾乎堪堪持平一個退休老人的退休金。

而目前我們1965年的嬰兒潮紅利已經快要結束了,這意味著當初的紅利會變成現在的制約。當65後的這批社會勞動力紛紛退休的時候,由於計劃生育的國策,這時年輕人面臨的養老壓力會陡然提升一個水平。對於80後90後來說,如今的家庭結構基本是2拖5,由於很多五十多歲的60後還沒到退休年齡,所以現在養老和人口問題暴露的還不夠充分。雖然說退休金髮到老人的手裡,也會有部分作為家用再回流到年輕人手裡,只是分配問題。但是考慮到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這麼操作一輪,中間必然折損了很多。而且勞動力減少、需要贍養人口增加是絕對的趨勢。這些在我以前的文章裡寫過,這裡不多提了,有興趣的歡迎移步:

Mushroobby:人在家中坐,綠帽天上來——生育基金,不為生育。​

zhuanlan.zhihu.com

一些社會現象的理解:婚姻,生育,娛樂

除了養老成本的增加之外,還有一個顯著的因素就是年輕人的生育慾望下降十分嚴重。客觀來說,一方面是因為避孕技術的普及以及避孕成本的降低,兩性關係的開放和多元化,這是從性的角度來說;另一方面,則是從經濟角度來說,生兒育女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而且前途未卜。

養小孩最大的支出在於教育,而目前的教育面臨兩個重大問題,一是房子,二是中國人的內卷問題。房子這裡的問題一句兩句說不清楚,這個是中國經濟的癥結所在,關係面太廣。而有關內卷的問題,其實說白了就是我國注重發展經濟建設,對教育的投入實在是太少了,和人口不夠匹配。教育資源嚴重的不足,各省之間的差距顯著。而教育又是唯一穩定的上升渠道,所以家長們為了保證孩子的上升渠道,會不斷的加大自身投入去競爭那一點教育資源,甚至投入超過產出亦有可能。這種幾千萬人的囚徒困境實在是太可怕了,具體的內容請移步:

這裡我想說多兩句的是,除了經濟上的消耗,心態上的轉變也是生兒育女的一大阻力。

中國人向來有人往高處走,望子成龍的心態,總會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其實社會地位的上升歷來都是十分艱難的,但在一個進步的、上升的社會中,經濟地位的上升還是有很大的機會。但是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之後,這種上升的慣性已經越來越難以感受到了,雖然我們的增速一直在7%,但是受制於房價,人們並沒有感到生活質量相比十年前有顯著提升。

並且,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於未來不抱有什麼希望了,俗稱佛和喪。我認為對生活有希望,是生兒育女的一大前提。而現在年輕人最缺乏的就是東西,就是希望了。這個才是我這次最想談的一點,精神生活的缺失,其實才是90後將要面臨的最重大難題,畢竟日子好賴都得過,心態和精神往往是體驗的關鍵。

3.

按理說,在經濟下行的時候,人們往往需要更多娛樂,這一點從數據角度得到了證實。

2018年上半年,零售業除化妝品、電子遊戲和電影票房之外增速同比全面下降,在汽車市場上如不超過10萬元的二手車市場,成交量僅為17年同期的50%。這個現象一般叫做口紅效應,也叫做“低價產品偏愛趨勢”。確實,人們需要在日子艱難的時候有一些“補償”和希望,但是就我們目前的文化產品來看,我認為年輕人吸收到的東西越來越不健康了。

這個是我個人認為90後最艱難的困境,不是經濟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我們的文化產業極其的良莠不齊,大有劣幣驅逐良幣的趨勢,幾乎在各個領域都是這樣。最後的結果就是文化輸出產物僅僅能塗鴉式的填充年輕人的時間,卻不能提供其原應有的功能——充實人的心靈。要牢記的是,快感不等於快樂,年輕人往往沉溺在快感裡而不自知。

首先要明白的是,我們國家在價值領域幾乎是處於淨輸入地區,無論是影視、遊戲還是審美、潮流,受到歐美甚至日韓的強烈衝擊。我們的全部文化產業幾乎都處於一個被輸出的地位,創造出來的東西好一點的叫模仿,爛一點的直接抄襲。除了音樂和電影略有一些長板之外,其他藝術文化領域幾乎屬於全面空白,而從國外填補進來的又不太夠,於是我們就“大力”的發展了文化產業。我們隨便看幾個例子:

文學,現在國內的嚴肅文學幾乎已經死了。在這個娛樂至上的時代,網文、雞湯和成功學幾乎是三分天下,無一不精準攻擊人性的弱點。修仙、穿越、後宮、霸道總裁等等,這些都是為了戳G點而創造出來的內容。自媒體就更是精準攻擊人性痛點,販賣焦慮、消費主義、女權主義,迅速帶起你的共鳴,提供了大量情緒上的價值。但人們可能意識不到的是,沉浸在悲傷裡,其實也是一種快感。總而言之,現在的文學內容過於設計,就像一個精準控制的電路,按下開關,燈泡就亮了;販賣一次焦慮,就擁有一大批擁躉。無他,把讀者當成小白鼠而已。

影視,我真的是不知道如何評價。不管是電視劇也好,還是電影也好,都有精品,但是精品比例卻越來越低了。我現在對於一個優秀影視劇的印象還停留在《亮劍》、《武林外傳》這個年代。你打開愛奇藝看看這個首頁推送的都是什麼內容,我曾經有幸看過兩集《夏有喬木》,真的是覺得在侮辱我的智商。就這麼翔一樣的東西,還是有大量的觀眾甘之如飴。現在愛奇藝首頁這個古裝劇叫什麼《香蜜沉沉燼如霜》,我才疏學淺,這個名字我理解不了它的高深含義。

一些社會現象的理解:婚姻,生育,娛樂

遊戲,我認為遊戲裡面的鄙視鏈確實存在且通常來說合理——單機鄙視網遊,網遊鄙視手遊,手遊鄙視頁遊。很多單機遊戲是符合“藝術”這一分類的,能夠引發人的思考;到了網遊,有精品,但是往往帶入了更多的社交需求和“攀比”的屬性。至於手遊頁遊,這種純粹為了賺錢而開發出來的納金斯箱,設計極其完美的符合人性,這已經不是一個文化作品了,而是赤裸的收割。

一些社會現象的理解:婚姻,生育,娛樂

娛樂是人的本質需求,這個沒有人反對。但就好比人也需要進食一樣,我們會去吃飯,不會去吃屎,為什麼到了精神層面, 各大公司和廠商都在喂用戶吃屎,但是大家卻還津津有味呢?

我認為有三點原因,這三點原因,也可以看作是時代的產物。

第一,啥都沒吃過的人自然不知道什麼是飯,什麼是屎。

我們國家的遊戲、影視行業起步的晚,產品比起歐美差一些這個沒有問題。畢竟文化這個東西是需要積累和沉澱的,也包括其中需要的技術。但是,在資本主義的驅動下,優良的企業往往沒有成長起來的環境,就被利益導向的資本沖垮了。比如遊戲行業,國產單機遊戲早期不乏精品如秦殤、仙劍、傲世三國、金庸群俠傳等,但是死於盜版和市場時機的不成熟。好好做產品的人活不下去了也就不再做了,後來者一看前人這麼慘,止步不前,情懷也不能當飯吃。

其次,由於我們的民眾少了積澱和成長的空間,大多數人甚至沒有接受過基礎的教育,認知水平尚且低,就更不要提精神層面和審美了。於是廠商發現做精品叫好不叫座啊,反而是開發手遊的、頁遊的這種直接圈錢的東西,賺了個盆滿缽滿。因為中國人基數太大,做個手遊頁遊成本低、週期短,利潤高,這個黃了就換個背景再做一個新的繼續割韭菜。做有內涵的產品,美工、劇情、數值等等一大堆要花錢的地方,然後發行出去50塊錢一份沒人買,玩單機你還花錢?

長此以往,市場上只剩下屎了,當人們吃慣屎了,就以為天底下的東西都是這樣,也不會覺得有什麼異樣,可能還會感嘆,啊這個屎吃起來還不錯。是的,可能有的朋友就說,我就願意吃屎。這是你的選擇我不能干預,但是我不願意啊,因為現在全是吃屎的人,導致我一個吃飯的沒法活了,所以我不高興。

第二,有的人可能是不願意吃屎的,但是市場沒有提供其他選擇,要麼不吃、要麼吃屎。

這個就是前一點的衍生。因為資本發現餵飯不賺錢的時候,就會逐漸的拋棄做飯,選擇直接把屎端上來,反正依然有受眾,依然賺錢。於是逐漸的就變成了劣幣驅逐良幣。於是許多能分辨飯和屎的人由於市場情況,只能選擇也吃一點屎,然後就會把自己的標準越拉越低。

有朋友認為國內的文化產業正在走向正軌,水平逐漸提高,我個人持保守態度。網劇,我不說了,免得被噴,還是說說遊戲。我承認現在的市場能夠逐漸的給一些優秀的製作人生存的土壤,但是你要知道的是,那些賣屎的人水平也越來越高超了。手遊的充值設計越來越讓人難以抗拒,處處都應用了行為學、心理學的知識,這個屎變得越來越精心包裝、美輪美奐了。但是,依然不能改變它屎的本質不是嘛。

所以本質上,我們其實在被兩方面的變化同時拉扯。我看到的是越來越焦躁和功利的創作,失去了匠心和標準,產品只會刷新我們的認知下限,提名《阿修羅》《愛情公墓》。再比如,抖音快手,我真的是無比討厭這些短視頻、碎片時間的娛樂選擇,但是你架不住鋪天蓋地的轟炸,現在連知乎上都是短視頻遍地走了,我不想接受但是我被迫接受,防不勝防。

大家都吵著這個xxx,繼承周杰倫衣缽;xxx,繼承周星馳衣缽,我咋沒看見繼承到哪了呢?周杰倫林俊杰,拋開之後這十幾年來有多少家喻戶曉的音樂人,許嵩、華晨宇,難道再加個傻逼薛之謙;拍喜劇的徐崢、開心麻花,還有嘛?

事實是,流量和人氣的暴漲,不等於實力的提升,不信你看看國足,關注度夠高了吧,稀爛。

第三,資本主義強迫你吃屎。

這個和第二點沒有重複。

我們目前的社會經濟狀況是,隨著生活成本的逐步走高,房價的逐步提升,工作對於個人的佔比越來越高,工作時間越來越長,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越來越不明晰。而這帶來的後果是,很多人的生活空間被工作切割的支離破碎,沒有私人的時間和放鬆、娛樂的時間。一天到晚在微信上聯繫同事、客戶,忙於工作,即使出門旅遊也不能丟下工作任務。比如我的某位基友,攜女友外出旅遊,因為出了bug要處理,在重慶市中心尋找網吧工作,美名其曰責任和企業文化。

確實是企業文化,病態。

人們的精力被大量消耗,身心俱疲。在這種時候,往往沒有動力去做選擇,或是嘗試新的事物,探索新的領域,總之放鬆的方式就是越簡單越好,越無腦越好。很多身邊朋友也覺得網劇嘛,有些雖然腦殘,但是本就是為了放鬆,不費腦子隨便看看就好了。因為太累了,也幹不了別的,就是躺在床上放著腦殘劇,然後同時打打手遊。

我承認,這個時候往往是無奈之舉,人累了的時候就不會再折騰自己。在目前的市場上,飯是要自己去尋找的,而屎卻是喂到了嘴邊的。人類有的確存在娛樂的需求,雖然知道這內容不咋地,但是湊合著將就一下也就吃下去了。

算來算去,這筆帳只能算在資本主義頭上。

我想提醒大家警惕的,也是這第三點。當你已經陷入了這種困境的時候,意味著極大的危機。當工作把一個人的生活擠佔的被迫吃屎的時候,這個人的上升空間基本也就被鎖死了。這已經不單單是娛樂的問題了,而是個人發展危機的一個縮影。如果一個人的生活裡只剩下被動填充的內容,而缺乏主動探索的時候,你可以簡單明瞭的預測他未來的人生天花板。

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的進步。而學習需要的不僅僅是時間,也需要精力和動力。要說時間,人人都有那麼一些的,工作日太忙但是週末總還是有一些自由的時間。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拿出來學習,我完全理解這些朋友。因為工作太累了,自由時間也只想做一些簡單的活動、休息,已經完全沒有了繼續學習的動力。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更何況不學。

說迴文化產品的事情,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本就不太能夠掙脫出工作的消耗,又被劣質的文化內容填充了剩餘的時間,人的意志就逐漸的被消磨了。至於什麼是劣質的文化內容,我認為涉及到斯金納箱的產品和簡單的製造情緒大多不是太好的玩意兒。

鴉片,就是能夠讓你成癮的一種藥物,很好根據化學成分界定;精神鴉片,這個東西就很難界定了。但是很明顯的一點是,讓人追求短期回報,每次付出都想有可觀收穫,不能夠控制自己延遲獎勵的東西,會讓人容易成癮,被稱作精神鴉片不為過。比如,大多數的氪金手遊、頁遊,以及諸多的短視頻(碎片化時間佔用)APP。經常性的接觸這些內容,不僅消磨了時間,更重要的是抹殺了上升的可能性。

這些東西確實能夠帶來短時間的快感,但是這種快感不持久,需要不斷的補充,因此它們不僅不會轉化成平和的快樂、充實以及幸福,還會減少獲得幸福的可能性。但是真正的藝術,文學、繪畫、音樂等等,是能夠堅實人的內心,抵禦資本的不斷衝擊。所以精神生活的充實,往往和事業、個人的發展相輔相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個器,就是我們的頭腦和我們的心靈,需要真正的優良文化去打磨才行。

4.

90後這一代人面臨的問題將全面的升級,國家不再負擔養老和醫療,生活成本大幅提高,教育資源愈加稀缺。可以確定的是隨著房產稅的即將落地,公租房的大範圍推廣,房租和房價均有極大可能進一步的穩定以雙螺旋式上漲,年薪20萬的90後僅靠自己在一線城市必然買不起房,被稱為韭零後並不為過。

而其實我們面臨的問題核心只有一個,就是流動性被鎖死。不僅僅是金錢上的流動性,還包括時間和思想上的流動性。

金錢上的流動性無需多解釋了,大頭無非就是房貸和房租的問題。買了房子的被房貸鎖死,買不起房子的被房租鎖死,在未來租售比一定會迴歸到一個合理的範圍。但是,調整租售比的方式一定不是房價下跌,而是租金上漲。對於徹底放棄買房的年輕人來說,必然會有一部分目前省吃儉用的年輕人願意花更多的錢去提高生活質量。再考慮到未來完整商業保險體系的建設,醫療、教育、養老的樣樣支出,年輕人的可支配收入數額肯定是逐年上升,但是佔比很可能還不如現在。

更關鍵的是時間和思想上的流動性。現在的絕大多數年輕人,其實已經沒有什麼出路了。上班時間長,工作量重複且大,進步緩慢;下班之後由於疲勞,無法做出主動地學習選擇,純粹的消耗時間來娛樂和恢復精力。這時候考慮到我們的文化產業良莠不齊,各種 APP瘋狂的搶佔用戶的時間,遊戲、短視頻等等,在這樣嘈雜的環境裡,年輕人的大腦被塞進去的全是垃圾,何來上升可能?

而期盼由大學改變命運是愈發的不可能。我很久之前就寫過:在以前,大學是接觸信息的唯一渠道,大學生優勢極其的巨大,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信息成本的降低和信息量的爆炸增長,現在大學的優勢已經蕩然無存,接觸信息,甚至是系統學習某一領域的過往優勢如今已不算是優勢。因為信息時代,更重要的是思考、鑑別能力,而這些東西我認為211以下的學校根本教不了你。而就算進了985、211,能夠保持自己頭腦流動性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換言之,這是一個競爭更加充分的年代了。你想要超越同齡人,甚至實現階級跨越,需要的不僅僅是上好的大學,這不過是一個最基本的門檻。後續持續的學習能力、面對日益稀少的個人時間,日益殘酷的就業環境,依然保持主動吸收信息,而不是被迫填充的能力,將會是你能走多遠的關鍵。

所以,我們的選擇到頭來不像是選擇哪種幸福,而更像是受哪種苦。一種苦是你可以當一隻鴕鳥,面對愈加惡劣的環境把頭埋進沙子裡,反正不會活不下去,只是當有天你抬頭看到曾經身邊的人成功掙脫桎梏之後,會有一些悔恨和羨慕,但是已經沒有從頭來過的機會;還有另一種苦,則是你選擇一條更艱難的路,頂住目前的壓力不要讓自己隨波逐流,降低消費、減少娛樂,卸載抖音、手遊、知乎等等,儘管你很累,還是得往前走,但這條路也不保證一定能走出去。

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前者。在未來北上廣深的大批年輕人一定會頂不住壓力回到二線城市如武漢長沙鄭州,二線城市的房價必然會上漲。因為每個城市的規劃都是有限的,北京2300萬人,上海2200萬人,廣州2100萬人,城市只能服務這麼多人口,如果你不走,那就提高生活成本強迫那些留不下來的人離開。其實這也沒什麼,回到二三線城市生活質量未必就會降低,甚至有可能提高。

只是對於我來說,從沒有回去這個選擇,甚至沒有失敗的選擇。就像吃雞一樣,只要做一件事,跑贏那個毒圈就行了。

希望能在決賽圈,看到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