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列“宋四家”之一的蔡襄是靠“蹭”上位的嗎?

書史上眾口一詞的說法是,“宋四家” 蘇、黃、米、蔡

的“蔡”,原指是蔡京,因他是大奸臣,為人所不齒,遂讓蔡襄補位,蔡襄只是個“替補隊員”而已。

仔細學習、研究了蔡襄書法,覺得這樣評價他,多少有點“冤”

名列“宋四家”之一的蔡襄是靠“蹭”上位的嗎?

蔡襄(公元1012一1067年),字君謨,福建仙遊人。官至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又以大學士知泉州、福州、杭州,是個不小的官員,且為人耿直,政聲頗佳。他學識十分淵博,工於詩文,與同時期的賢達名流,如蘇舜欽、梅堯臣、歐陽修、蘇軾等人交誼深厚,互有唱和。書法在當朝聲名顯赫,極負盛譽,文壇盟主歐陽修讚譽其書“獨步當世”,大學士蘇東坡說他“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一”。可見,蔡襄在北宋書壇上,無疑是佼佼者。

名列“宋四家”之一的蔡襄是靠“蹭”上位的嗎?

更可貴的是,是蔡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糾正了宋初書風委糜不振、固步自封的狀況。蔡襄崇尚魏晉書風,追求清簡虛曠之氣,格調淳淡雅淨,筆致溫潤放逸,在宋初獨樹一幟,起到了“引領”作用。而年齡小了一代人的蘇軾、黃庭堅、米芾,甚至於蔡京、蔡卞諸君,應該受蔡君謨的影響不小。我認為,以蘇軾為旗手的尚意書風的創立與發展,其中應有蔡的一份貢獻在內。

名列“宋四家”之一的蔡襄是靠“蹭”上位的嗎?

再說說“宋四家”的提法,有人說為南宋先提出的,有人說是元代先提出,明代更是對此評說、爭論甚多。明不少學者,言辭鑿鑿,說是“蘇黃米蔡”的蔡,最初是蔡京,後因他人品惡劣,換成了蔡襄。爭議的一個焦點是,蔡襄年齡最長,卻排在“宋四家”最後,是因為“後補”而形成了這樣的排序。另種說法是,按“尚意書風”的貢獻大小而排,蘇、黃、米書法創新力度大,標新立異,當排前面,而蔡書法過於傳統,書風平淡,缺少個性而屈居於後等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名列“宋四家”之一的蔡襄是靠“蹭”上位的嗎?

我想說的是,這些歷史的迷霧一時很難廓清,謎案實難追究,但僅從書法藝術上看,蔡襄排在四家之列,應當之無愧,名至實歸。

從蔡襄存留的作品來看,筆墨細膩溫潤,格調淳樸雅靜,彰顯出他獨特的個性稟賦、才情氣質,從中可以看出詩書對他的浸潤,以及他對魏晉書法神韻的深刻領悟。

名列“宋四家”之一的蔡襄是靠“蹭”上位的嗎?

他的書法以行草為最。《陶生帖》,僅八十七字,寫得自由灑脫,既抒發性情又恪守法度,大小參差,欹正錯綜,連帶顧盼,點畫多變,姿態橫生。此帖並非一味溫潤平和,而是激情四射,充滿活力,令人刮目相看。

他留世信札較多。名札《腳氣帖》,則秀勁婉美,恬淡虛和,閒適中得靈動,灑脫中見悠遊,以意馭法,顯示出駕馭筆翰之高超功力。

名列“宋四家”之一的蔡襄是靠“蹭”上位的嗎?

他的《思詠帖》,只覺得煙雲龍蛇,隨心所運,奔騰縱橫,殊可駭也。他將思想感情融入草書之中,氣勢貫通,韻追魏晉,此帖不愧為一件上乘的草書之作。

宋代以降,蔡襄及蘇黃米等人開創的尚意書風,開啟了以風格流派為核心的書法新時代。對個性化風格的關注與探索,成為書家追求、關注的時尚焦點。以此來看,蔡公書法的確溫潤細膩有餘,而險峻、新意不足,但其逸韻高致迥出時人之上,也是不爭的事實。

名列“宋四家”之一的蔡襄是靠“蹭”上位的嗎?

特別是,他的書法符合中和之美,合乎大多數人一致的審美需求,在傳承經典上有著無可取代的獨特價值,這也是他能得到歐陽修、蘇東坡等人推崇的根本原因。

但從風格強烈、創新力度大而言,蘇東坡、黃山谷,米襄陽佔了先機,而蔡襄稍遜風騷,故後世將蔡往後排一排,亦在情理之中。

名列“宋四家”之一的蔡襄是靠“蹭”上位的嗎?

本文由侯和平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責任編輯:梁飛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