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斌:太行山下的平凡老師-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太行山東麓的小山村滿市口,群山環繞。因村子位於溝口,村後又長滿了柿子樹,“ 滿柿口”由此得名,後來人們以“柿”傳“市”,也就成了今日的“滿市口”。這個有著600多年曆史的小山村,是河北省邯鄲市涉縣更樂鎮江聯小學教師張桂斌的家鄉。小時候的張桂斌常在山坡瘋跑,村後的溝溝坎坎都有他的足跡,他曾無數次站在山巔眺望,渴求改變這溝壑裡的貧困面貌。

聯繫到張桂斌時,他正帶著孩子們上完最後1節自習課。

這所距離滿市口不足4公里的小學,現如今是由附近6個自然村的教學點合併到一起的寄宿制學校,現有1至5年級5個教學班共32位學生,5名教師各自擔負各年級的全科教學任務和班級管理工作。考慮到學生的安全,孩子們在下課後會被老師安排在教室寫作業、做遊戲,晚上八點正是晚自習結束的時間。

投身鄉村教育29年,從地理、政治教到語文、數學,張桂斌一頭扎進這片土地,從未離開。他說連他自己也沒想到,當老師已經快30年了。

“只要學校還在,我就在。只要讓我當老師,我就還是孩子們的老師。”

張桂斌:太行山下的平凡老師

在困境中找出路

從小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張桂斌對農民的窮苦和落後的農村教育有深切的體會。他深知,讀書是農村孩子的唯一出路。條件艱苦的深山溝是留不住教師的,一兩名教師撐起一所學校,有的教師還是臨時頂崗,師資的匱乏嚴重製約著教育的發展,也影響了孩子們的成長。

“山裡的孩子一樣渴望成才,不能讓他們輸在起跑線上。”本著這樣的想法,1991年,在邯鄲市涉縣禮堂召開的工作分配大會上,師範畢業的張桂斌滿懷著一腔熱情和責任之心選擇回到家鄉,成為一名鄉村教師。他說,“生於斯長於斯,沒有人比我更瞭解山區孩子的苦,更明白他們心中的渴望。”

20世紀80年代初,還在上小學的張桂斌常纏著老師答疑 解惑。年過四十卻也只是小學畢業的班主任常被小桂斌的問題難倒,親身經歷的困頓,讓小桂斌盼望著,要是老師什麼都懂就好了。

1985年,13歲的張桂斌考入涉縣井店中學。在親朋的反覆勸說下,父親猶豫了好久才同意他繼續上學。30裡的上學路,張桂斌算不清用雙腳丈量了多少遍,他只記得腳底下磨出的串串血泡,還有背袋裡的窩頭,那是他一週的伙食,即使在夏天長毛了,他也不捨得扔。貧苦的條件一直伴隨在張桂斌左右,他迫切地想改變這種狀況,也改變鄉村的境遇。“ 想要上學,太難了!”他感嘆道,“做老師能讓我有一份工作收入,也能為家鄉培養更多的人才來改變這落後的面貌。”

張桂斌還記得29年前初到江聯小學時的情景:校園裡有棵高大的黃連樹,粗壯的樹幹上有一個用鐵絲固定成的鐵圈,那是學生的籃球筐;西側的橫枝上掛著一小段鐵軌,那是學校的“鍾”;樹前聳立的旗杆頂上,五星紅旗迎風招展;樹後是兩層破舊的教學樓,教師住宿和辦公的地方在東西兩側的一排瓦房裡;校園東邊的一個水泥乒乓球檯,四角幾乎磨成了橢圓形。張桂斌想著,自己的誓言和理想近在眼前,多年的教師夢想終於實現了。

可初為人師卻並不順利。在鄉村學校,老師常常是又當爹又當媽,除了教課,還要生火做飯。不會生火,被濃煙燻黑了臉,嗆得又是咳嗽又是流眼淚;不會做飯,金黃的小米在他手裡不是生就是糊;自認為很簡單的知識在課上講了一遍又一遍,孩子們還是一臉茫然……好在不服輸的張桂斌從未想過放棄,面對困難也不退縮。“ 這些磨礪,讓我變得更有耐心。”

那是一段艱苦的歲月,學校常因經費不足號召老師們勤工儉學,幾個教師領著孩子上山摘花椒,捋胡麗豆。大家在路上背誦課文,一路歡歌笑語。亂了頭髮,黑了手臉,溼了衣服,也沒人叫苦喊累。“那個時候我的工作逐漸步入正軌,白天上課,晚上備課或結伴步行三五里地去家訪,一路星光相伴,歸來月下納涼,說不出的愜意。”他把這段時光稱之為“邊遠山區的苦中樂”。現在回憶起來,仍滿是笑意。

雙面的“父親”

在寄宿制小學,面對六七歲就離開父母的孩子,張桂斌時常覺得心疼。他每天早早就起床去巡視教室,看學生有沒有到齊,每晚學生休息了,還要幫他們掖好被子。夏天,他在學生宿舍裡點上蚊香,冬天就要時不時關注暖氣的情況。遇到學生生病或想家了,他也總是第一時間給予安慰和關心。在張桂斌看來,教師不僅是教師,還是父母、朋友,他努力把多重角色融於一身,與孩子們平等相處,共同成長。

2010年,擔任二年級班主任的張桂斌遇到了一位“棘手”的學生——小女孩文慧因過於依賴父母,總是哭鬧不止甚至想逃離學校,老師對此很頭疼又無可奈何。張桂斌不止一次看到文慧的父親蹲在學校門口,淚水在發紅的眼眶裡打轉。“那是個聰明的孩子,什麼都清楚呢!哪個孩子不希望父母陪在身邊呢?”

早就關注到文慧的張桂斌決定做點什麼,他把文慧叫到辦公室,問:

“你喜歡上學嗎?”

“喜歡!”

“那你為什麼總是哭,總是往外跑呢?”

“我要找爸爸,我要爸爸在學校陪我……”文慧哽咽著。

“你看這樣好不好,你把我當爸爸,有什麼事就找我,我幫你解決一切問題,不打你也不罵你。你淘氣的時候,爸爸不是也打你嗎?”

文慧沉默良久後點頭同意了。一聲輕輕的“嗯”,在張桂斌聽來如同天籟之音。接下來的日子,張桂斌時時關注著她。“文慧,要幫忙嗎?”“文慧,叫上同學們,我們玩老鷹抓小雞。”在張桂斌的努力下,文慧沉浸在快樂與幸福中,對學校的態度也慢慢轉變。

改變文慧是張桂斌最驕傲的事情,而文慧也是他最掛念的學生。時至今日,他都記得文慧的樣子,也不斷從鄉親們的隻言片語中得到過文慧的信息:成績好、學習刻苦、考差了自己悄悄抹眼淚……

他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關心他們的一切。在學生眼裡,他是溫柔耐心的張老師,可對於自己的孩子,張桂斌則稍顯“冷峻”。

二十幾年前,為了讓張桂斌安心工作,妻女陪他一起住校。出於對父親的依戀或是對課堂的好奇,剛剛會走路的女兒,總愛站在教室門口看他上課,而他卻總是狠心關上門,生怕影響學生。今年,滿市口村有4位學生考上大學,張桂斌的小兒子張健鑫就是其中之一。9月16日,正是學校開學的日子,知道父親學校還有學生,懂事的健鑫一早就表明自己可以獨立到大學報到。“你太忙了又不好請假,我自己去吧。”雖有萬分不捨,但張桂斌索性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面對人生的新起點。“正好培養一下兒子的獨立意識。”他這麼說著。

“我只是一名普通老師”

在和記者的交流中,張桂斌多次說到,自己只是一名普通教師,“既然你拿著國家的工資,就應該認真負責地做好這份工作。既然你選擇了當老師,就要對孩子負責。”

1988年,他以遠超分數線的成績考入師範。擔任教師後,他又繼續報考了成人專科,用5年時間完成專科學業。2年後,他再次報考成人本科,這一次,他用了7年。既然決定做這個事情,就要認真做好,當老師如此,學習也是如此。這是張桂斌的處世哲學。

2003年,張桂斌的父親查出胃癌,一邊是病床上飽受病痛折磨的父親,一邊是在班裡等待的學生。母親看出了他的猶豫,跟他說,放心去吧,家裡有我。張桂斌強忍淚水,轉身走向了學校。2010年冬天,學校派他參加“國培計劃”。為了不耽誤孩子們學習,他擬定了逐日的學習計劃表,讓妻子代為照看。不想兒子突發高燒,妻子怕耽誤學生,未能及時帶孩子到醫院治療,引發的鼻竇炎讓兒子至今未能痊癒。張桂斌說這麼多年愧對家人,但看到學生們一天天健康成長,自己無怨無悔。

在張桂斌看來,作為鄉村教師,自己雖然沒有高深的學問,沒有驕人的業績,但孩子們的點滴進步對他而言就是莫大的幸福。他自覺屏蔽了四周的世俗與浮躁,堅守著內心的平靜與淡泊,默默守護著孩子們的未來。29年,一棵棵幼苗茁壯成長,盡吐芬芳,一批批學子走出大山,成人成才。他像校園裡的那棵黃連樹,默默紮根在這裡。“我是一名鄉村教師,每天都在與孩子們一起享受生活。”

(作者:本刊記者李玉婷)

來源: 教育家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