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臣梟雄亞馬達耶夫兄弟,與小卡德羅夫糾紛不斷,最終結局悲慘

提到車臣最有權勢的家族,卡德羅夫家族說第二,可能沒人敢說第一。作為曾經車臣政治界和宗教界的主要任務,老卡德羅夫生前一直是俄政府最衷心的盟友,而他的兒子拉姆贊·卡德羅夫更是與俄總統普京私交甚篤,也是現在車臣的實際掌權者。

但我們今天要提到的亞馬達耶夫五兄弟,也曾經是車臣另一名門望族,但後來因為種種原因,亞馬達耶夫兄弟最終折戟車臣,其結局也是異常悲慘。而他們與小卡德羅夫的角力,至今也是令人津津樂道。


一、從反叛到歸順

1961年12月10日,車臣東部松扎河畔的古傑爾梅斯的一個車臣家庭誕生了一個健康的男嬰,父母為其取名為魯斯蘭·亞馬達耶夫。在車臣等級森嚴的部落制度中,亞馬達耶夫所在的貝諾伊傑耶普(氏族)屬於車臣比較有名望的家族,因此魯斯蘭自幼就在古傑爾梅斯很有號召力。

車臣梟雄亞馬達耶夫兄弟,與小卡德羅夫糾紛不斷,最終結局悲慘

亞馬達耶夫家族合影

到了1970年,魯斯蘭又迎來了自己弟弟扎布拉伊爾,此後三弟蘇利姆、四弟伊薩和老么巴德魯迪也相繼出生。此後兄弟幾人便開始了自己的財富之路,憑藉家族的勢力,三兄弟成功接管了當地的財政和石油產業。經過幾年的打拼,三人都成為了雄霸一方的百萬富翁,尤其是大哥魯斯蘭更是將生意做到了莫斯科等大城市。因為車臣崇尚武力的傳統,三兄弟手下也有著數百人的武裝衛隊,不誇張地說在古傑爾梅斯,三人絕對是"隻手遮天"的角色。

車臣梟雄亞馬達耶夫兄弟,與小卡德羅夫糾紛不斷,最終結局悲慘

從左往右:大哥魯斯蘭、二哥扎布拉伊爾、三弟蘇利姆

第一次車臣戰爭期間,大哥魯斯蘭為手下和兄弟的武裝籌集軍火和人員,扎布拉伊爾和蘇利姆帶領士兵與俄軍展開了作戰,雖然死傷慘重,但三人卻依然頑強抵抗,誓與俄軍同歸於盡的樣子也震動了俄軍高層。此後的日子裡,政府雖然與魯斯蘭進行了秘密接觸,但效果依然不佳。

作為車臣當地有名望的家族,亞馬達耶夫三兄弟在多個方面都有著很強的話語權。為了能夠讓其認清自己的錯誤,俄軍和政府高層不斷與家族中的大哥魯斯蘭聯繫,並向其介紹和披露政府對於車臣問題的態度,此後又通過各種手段向魯斯蘭宣傳政府的態度,希望三兄弟歸順政府。

車臣梟雄亞馬達耶夫兄弟,與小卡德羅夫糾紛不斷,最終結局悲慘

1999年,接替葉利欽的普京當選為俄羅斯新任總統,上臺後便以鐵血手段對抗頑固不化的巴薩耶夫、拉杜耶夫等極端勢力,而對亞馬達耶夫兄弟這樣的"搖擺勢力"加以收買和勸解。第二次車臣戰爭爆發後,原本一直反抗俄軍的魯斯蘭和扎布拉伊爾的態度有所軟化,雖然派出人馬與俄軍對峙,但明顯傾向於和解,只有最小的蘇利姆依然與俄軍血戰到底,誓不罷休。

車臣梟雄亞馬達耶夫兄弟,與小卡德羅夫糾紛不斷,最終結局悲慘

第二次車臣戰爭期間的普京

經過一系列血戰,俄軍將戰線成功推倒古傑爾梅斯一線。為了儘量減少人員傷亡,俄軍總指揮根納季·特羅舍夫中將與當地知名人士和宗教首領會談,希望勸解亞馬達耶夫兄弟投降;經過一番努力,大哥魯斯蘭和二弟扎布拉伊爾宣佈歸順俄政府,共同合作解決古傑爾梅斯解放的問題。

車臣梟雄亞馬達耶夫兄弟,與小卡德羅夫糾紛不斷,最終結局悲慘

俄軍抵達古傑爾梅斯,1999年

對於頑抗到底的蘇利姆,俄軍對其採取了軍事打擊的行動。1999年11月9日,當蘇利姆率大部隊突圍時,俄軍成功對其進行了打擊。在戰後移交陣亡者的儀式上,總指揮特羅舍夫當著魯斯蘭的面質問他們作戰的原因,悲憤的魯斯蘭面對鏡頭再次向弟弟蘇利姆表達和平的願望,同時對巴薩耶夫等人表達了強烈的不滿。最終在多方的感召下,蘇利姆率手下士兵向俄軍投降,古傑爾梅斯終於和平解放,曾經的軍閥三兄弟終於走到了政府的一邊。


二、與卡德羅夫決裂

因為成功促成了古傑爾梅斯的解放,亞馬達耶夫家族瞬間成為了俄羅斯家喻戶曉的英雄。除了四弟伊薩和老么巴德魯迪外(兩人未參與任何事件),其餘的三兄弟都獲得了"俄羅斯英雄"的稱號,大哥魯斯蘭還成為了執政黨在車臣的總負責人,二弟和三弟都成為了車臣"東方營"和"西方營"的指揮官。

車臣梟雄亞馬達耶夫兄弟,與小卡德羅夫糾紛不斷,最終結局悲慘

出名後的亞馬達耶夫兄弟,為了回報當地百姓的恩情,於是在家鄉建立了一座非常雄偉的清真寺,據說這座清真寺的規模號稱全歐第三。落成當天,三兄弟邀請了多位俄政界高官前往車臣參加活動,當中也包括當時擔任車臣總理的拉姆贊·卡德羅夫,但誰也沒有料到,此時的他卻已經與亞馬達耶夫兄弟反目成仇。

早年間,卡德羅夫家族與亞馬達耶夫家族關係甚好。但在2002年後,兩家的關係便開始變得微妙起來。2003年,亞馬達耶夫兄弟中的老二扎布拉伊爾在車臣韋傑諾的一場爆炸中不幸遇難,當時就有傳聞是拉姆贊·卡德羅夫忌憚扎布拉伊爾的勢力而搞出的一場暗殺陰謀,但此後這一消息便不了了之。

車臣梟雄亞馬達耶夫兄弟,與小卡德羅夫糾紛不斷,最終結局悲慘

兩兄弟悼念英年早逝的扎布拉伊爾

究其原因,坊間認為是亞馬達耶夫家族在古傑爾梅斯勢力過於龐大,對格羅茲尼的卡德羅夫家族產生了政治威脅,才會引火燒身。另外在2004年老卡德羅夫被武裝分子暗殺之後,亞馬達耶夫兄弟積極參與車臣政治活動,一度與俄羅斯政府高層關係密切,這引起了拉姆贊·卡德羅夫的不滿。

車臣梟雄亞馬達耶夫兄弟,與小卡德羅夫糾紛不斷,最終結局悲慘

加上大哥魯斯蘭•亞馬達耶夫曾與拉姆贊·卡德羅夫爭奪總統之位,三哥蘇利姆•亞馬達耶夫依靠其私人武裝"東方營"和"西方營"割據一方,不服車臣政府的管理......一件件"越界"的行為,終於讓其下定決心要解決這個盤據在古傑爾梅斯的"地頭蛇"。

2008 年4月14日,拉姆贊·卡德羅夫的車臣內務部隊乘軍車路過古傑爾梅斯時,迎面與蘇利姆•亞馬達耶夫的"東方營"車隊相遇。雙方互不相讓,最近演變兩方激烈的械鬥。極度憤怒的前者甚至要武力鎮壓所謂的"叛亂",幸由俄軍方及時調解,才化解了一場迫在眉睫的大規模爭鬥。

車臣梟雄亞馬達耶夫兄弟,與小卡德羅夫糾紛不斷,最終結局悲慘

卡德羅夫警衛團

此事發生後,拉姆贊·卡德羅夫公開指責蘇利姆的"東方營"是土匪和綁架犯,還要求檢察部門對蘇利姆展開多項刑事調查指控。為了緩和矛盾,俄高層只能迫於壓力,對蘇利姆·亞馬達耶夫發出了全國通緝令,拉姆贊·卡德羅夫藉機將蘇利姆在"東方營"的許多老部下遣散回鄉。

雖然蘇利姆的勢力受到了嚴重打擊,但在俄政府的庇護下,亞馬達耶夫兄弟依然保持著對卡德羅夫家族的挾制。而不久之後爆發的俄格戰爭,讓蘇利姆再次回到了政治舞臺上。出於對國家的忠誠和擁護,蘇利姆麾下的"東方營"和"西方營"配合俄軍大部隊重拳出擊,對格魯吉亞展開了全方面的戰鬥。期間車臣士兵身先士卒,在付出嚴重傷亡的情況下,依然很好地完成了對格軍的圍殲任務,受到了軍方高層和政府的一致好評,遠程負責指揮的蘇利姆也再次榮耀加身,成為民眾心中的偶像。

車臣梟雄亞馬達耶夫兄弟,與小卡德羅夫糾紛不斷,最終結局悲慘

俄格戰爭中,車臣“東方營”士兵

雖然民間為蘇利姆平反的呼聲很高,但俄政府為了照顧卡德羅夫家族的情緒,還是決定撤銷了他的軍籍,同時也取消了他的通緝令。此後亞馬達耶夫兄弟便如同人間蒸發一般,消失在公眾的視線當中。


三、強龍壓了地頭蛇

因為與卡德羅夫家族鬧僵,因此亞馬達耶夫幾兄弟一直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出行時防彈轎車和保鏢從不離身。但即使這樣,籠罩在三兄弟頭上的死亡烏雲依然沒有消逝的意思。終於在2008年9月23日,大哥魯斯蘭·亞馬達耶夫成了第一個犧牲品——

當天深夜,正在莫斯科國家杜馬大樓外路口駕車的魯斯蘭,突然遭到一名無名槍手的襲擊,身中11槍的他就這樣死在了弟弟蘇利姆的防彈轎車中,同車的一名前車臣軍官也身受重傷。本來應該封閉車窗的魯斯蘭,卻在遇難前大意地搖下了防彈玻璃,這讓槍手很輕鬆地完成了暗殺行動。

車臣梟雄亞馬達耶夫兄弟,與小卡德羅夫糾紛不斷,最終結局悲慘

魯斯蘭遇刺現場

顯然槍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針對蘇利姆,但意外出現的魯斯蘭卻成了犧牲品。此後蘇利姆便開始東躲西藏,連哥哥的葬禮都未能親自現身,使得哥哥都不能按照車臣傳統儀式進行下葬。事後許多媒體和所謂的"知情者"都將矛頭直指拉姆贊·卡德羅夫,但都被後者一一回絕。

車臣梟雄亞馬達耶夫兄弟,與小卡德羅夫糾紛不斷,最終結局悲慘

魯斯蘭遇害僅僅一個月後,蘇利姆麾下的"東方營"和"西方營"便遭遇瞭解散的命運。士兵有的進入新的步兵連進行服役,有的就被強制退役。雖然軍方對外宣稱是為適應現代戰爭進行的一次精簡,但許多人都認為是卡德羅夫為解決蘇利姆的勢力而進行的一次行動。

車臣梟雄亞馬達耶夫兄弟,與小卡德羅夫糾紛不斷,最終結局悲慘

卡德羅夫檢閱部隊

此後的日子裡,蘇利姆帶著全家前往阿聯酋進行生活,希望擺脫對他的人身威脅。但死神怎能放過這個有著"特殊身份"的梟雄呢?對他的各種暗殺企圖開始源源不斷地展開,蘇利姆的生活每天都處在戰戰兢兢的狀態。

2009年3月28日,當蘇利姆·亞馬達耶夫駕車返回他的海濱豪宅的公共地下停車場時,兩名等待許久的刺客快步迎上前,對剛下車的他連開數槍。

頸部、肩胛骨和腹部三處中彈的蘇利姆,在送入醫院兩天後便傷重去世,終年36歲

車臣梟雄亞馬達耶夫兄弟,與小卡德羅夫糾紛不斷,最終結局悲慘

此後,阿聯酋警方抓獲了開槍的兩名槍手,其中一人是拉姆贊·卡德羅夫的伊朗藉飼馬員,另一人來自塔吉克斯坦。據他們供訴暗殺的主謀是與蘇利姆有商業衝突的車臣人亞當·德里姆哈諾夫,但許多俄媒和西方媒體都一致認定,車臣總統拉姆贊·卡德羅夫才是真正的幕後黑手。


結語

曾經的車臣兩大家族——亞馬達耶夫和卡德羅夫的權利爭鬥到此最終告一段落。更為鐵血的拉姆贊·卡德羅夫用最強硬和決絕的手段徹底打倒了亞馬達耶夫家族,進一步鞏固了他在車臣的地位,而失勢的亞馬達耶夫徹底退出了俄羅斯的軍政兩界,從此徹底銷聲匿跡。


參考資料

1.《圖解車臣戰爭》

2.《車臣戰爭史1995-1999》

3.《冷戰後的國際地區衝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