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空殼村”的蝶變之路

地點:汶川縣灞州鎮木上村

四川汶川:“空殼村”的蝶變之路

木上村寨

4月20日,記者一行驅車沿著蜿蜒的道路盤旋而上,來到阿壩州汶川縣灞州鎮木上村。透過車窗首先看到的是曾經狹窄的通村路如今得到了加固和拓寬,懸崖路段裝上了護欄。

木上村是典型的高半山村寨,由於交通不便、水源匱乏、條件惡劣、產業發展滯後,導致大部分村民外流,木上村一度成了“空殼村”。近年來,在南充市順慶區對口幫扶和汶川縣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昔日的窮鄉村,正在一天天演繹著美麗鄉村的“蝶變”。

“以前木上村的通村道路路面狹窄,雖然直線距離不足兩公里,但坐車要3個小時,攀爬山路則要整整1天。當時我們村基本都搬遷了,在山上居住的人很少。”說起以前的出行狀況,78歲的村民蔡納娣感慨萬千。

為方便運輸農特產品,2017年,南充市順慶區投入對口幫扶資金360萬元修通了木上村從山腳到山頂7.5公里的產業道路。村民們實現了在田間就能將水果運送出去的夢想。

四川汶川:“空殼村”的蝶變之路

村民正在地裡翻土

道路雖然暢通了,但木上村的飲水問題卻又擺上議事日程。該村沒有水源,村民生活用水是從28公里外的大寺村引來的。只要天氣稍微冷一點,水管就會凍住,生活用水就成問題,更何況是灌溉用水。

為此,南充市順慶區對口幫扶工作組為該村研究制定“村外飲水、分級建池、梯次灌溉”生產生活用水解決方案,保護修繕龍王廟水源點,新建2個200m3、3個50m3的分級減壓蓄水池,安裝供水管道10千米,確保群眾生產生活用水安全。

如今的木上村,村民出門腳不沾泥,運輸車輛可進村入地;村民在家就能用上自來水,擰開水龍頭可洗衣做飯。看著村裡的基礎設施日益健全,村民們心裡樂開了花。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2017年,對口幫扶工作組落實專項資金,流轉、整理土地110畝,組織發動群眾投工投勞,種植了5500株紅脆李,建立了木上村脫貧奔康產業園。

四川汶川:“空殼村”的蝶變之路

蓄水池

車子駛過木上村懸崖路段後,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種滿了青紅脆李的果園。目前正值高山李子花開的時節,果樹上佈滿了潔白的花瓣,果農們在地裡用耕地機或鋤頭為果樹鬆土和鋤草。近年來,隨著木上村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撂荒多年的土地全部栽種上了青紅脆李,曾經貧瘠而枯黃的土地變成了一片片綠油油的果園,許多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回到家鄉將荒蕪的土地復耕。

“我們採取網上招標、公開比選的方式成功招引了經營業主,一次性收取了19年半的租金70餘萬元。除流轉費之外,村民能從產業園每年的產值中獲益。同時每年還可獲得產業園產值的10%作為集體經濟。”木上村第一書記王海朋告訴記者,產業園採取“支部+協會+公司+農戶”的“四方合一”經營機制和入股有分紅、勞動有收入的利益分享機制,探索出了高半山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徑。

四川汶川:“空殼村”的蝶變之路

脫貧奔康產業路

既能在山上料理自家的土地,又能在產業園裡務工掙錢,這樣一舉兩得的好事情,對村民何清秀來說是再好不過了。“我每年十月份下山,二月份上山,大部分時間都在山上管理自家的青紅脆李。在產業園打零工,就又多了一份收入。”她告訴記者,在產業園做工每天能掙120元,僅去年在產業園打零工60多天就收入了7000多元。

專業合作社和脫貧產業園的建立,讓全村形成了以青紅脆李為支柱的脫貧奔康產業支撐。目前,木上村青紅脆李種植面積約700餘畝(不含奔康產業園110餘畝),現年產量約110餘萬斤,年總產值約550餘萬元。

四川汶川:“空殼村”的蝶變之路

村幹部正在清理通村道路

為了提高青紅脆李的知名度和品牌度,目前,木上村已經申請註冊“木上寨”特色地理商標,已獲得國家商標局複核批准。

如今的木上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脫貧產業不斷髮展,村容村貌乾淨整潔,幾年時間,該村上演了一場由“空殼村”到“小康村”的“蝶變”。

作者:王永傑 田敏 顏天傑 孟波

編輯:林遷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