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色即是空,本就是無,何來塵埃?仁者心動,一念起,萬水千山總是情,一念滅,鏡花水月皆為影。故心無所妄,便無所動,然則空空如也。世上萬物,本就虛妄,心所動處,萬物皆動,心若定,萬物俱靜。

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人的慾望具有無限性,赤裸裸的來世上走一遭,終需塵埃落定,為一抔黃土,離開亦是赤裸裸的,又何須貪戀春花秋月,到頭也不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人生有三大境界,其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為頓悟所“得”,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他也能明察秋毫,空即是“色”。莊子的第三境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人到了至高境界,有也終歸無,是無卻又有。這也就不得不說到參禪的三大境界了,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後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就這個結果而言,徹悟之時與參禪之初別無兩樣,其中卻發人深省,中間有所悟之時,就決定了徹悟的意義與初參時的大不同,參禪之初時的色即是色,而徹悟時的色即是空。湖光山色,觀之人不同,其情其景也自然不同。

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禪宗亦有三境界。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茫茫然,這是我們當代年輕人的通病,我們當中的大部分人也許還不瞭解社會的殘酷,在這個世界裡,還從沒體驗過“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生活準則,心裡並不清楚路在哪裡,內心一片迷茫,終是尋無蹤跡。

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空谷無人,卻有水流花開之聲,只因人早已融於境。古代許多文人墨客都向往歸隱的生活,樂於山間之朝暮與四時,樂於泛舟碧波上,閒來垂釣。人跡罕至的地方,往往瑰麗,無人之境,往往能使人昇華,或許,悟禪所歷此境,是想人摒棄念想,與自然融為一體,放空思想,靜水流深。

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此為三境,亦是最高境界。即“任他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明月,"當一切皆已放空,你是你,你又不似你,人生不過轉瞬,彈指一揮間就已逝去,放眼天地,人生如蜉蝣。萬念俱空,不論是一朝風月,或是萬古長空,皆為浮雲。

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萬物始、終本就為空,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