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今是翡翠的“替身”,如今卻比翡翠還金貴!

虯角,材質本身並不貴重也不神秘,是將海象牙染成翡翠綠顏色甚至紋理,由於海象牙的結構密度的特點,浸染時使其斷面呈腦狀紋路,海象牙的密度比象牙稍大,觸摸手感稍堅,稍遠觀之,其質感有如翡翠。

曾今是翡翠的“替身”,如今卻比翡翠還金貴!

這種海象牙染成綠色的工藝,當初只有清代朝廷造辦處獨有,所制產品如菸嘴,勒子,印章,葫蘆的小口蓋,蒙心,氣眼等小物件。

曾今是翡翠的“替身”,如今卻比翡翠還金貴!

大清過後,此工藝因當初的工匠解散而流傳到民間,但只有那幾位少數工匠才掌握這項工藝,而今,種工藝基本失傳了。

曾今是翡翠的“替身”,如今卻比翡翠還金貴!

今天有虯角工藝產品,同樣是少數人嘗試摸索,所見還是存在著工藝方式及所用材料問題,至少環保的可能性非常小,而說老工藝失傳,確是指原工藝失傳。

曾今是翡翠的“替身”,如今卻比翡翠還金貴!

就原染料而言,是礦物或植物,都有什麼配合在一起又如何提煉等等,都沒有了記載。

曾今是翡翠的“替身”,如今卻比翡翠還金貴!

今天有人用骨頭染制充虯角,這還好,只要價錢公道。真正可惡的是用塑料製造的“虯角”,尤其活靈活現地描述是清代某某年月的東西,且肯定地包老保真。

曾今是翡翠的“替身”,如今卻比翡翠還金貴!

這倒像電視尋寶節目中經常會有甚至非常體面的男女描述擺在文物鑑定專家面前的現代仿品是他們家前幾輩人傳下來的東西,按傳承最低可知年代,也得是大清國晚期。

曾今是翡翠的“替身”,如今卻比翡翠還金貴!


 清代中晚期,犀角來源稀少,常以“虯角”取代“犀角”。清代用“虯角”雕成一些小品器物,作為文案上的陳設清供和把玩品。這件虯角海上仙山擺件是乾隆盛世時耗工費時、不記工本的佳品範例。其雕刻只佔三分工,而磨工卻佔至少七分。每個細小顆粒都需以極微之特製工具打磨成形,曠日持久,以人工之力仿自然天成之樣貌,令人叫絕。

曾今是翡翠的“替身”,如今卻比翡翠還金貴!

此類作品傳世僅知三件,此為其一,另一件收藏於上海博物館,還有一件為私人收藏。底座與虯角山子構成蓬萊仙山之意,置於案頭,有“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的意境。

曾今是翡翠的“替身”,如今卻比翡翠還金貴!

在清代晚期,還有將海象牙染成翡翠色的工藝,以其製作的器物一般也只供宮內人員或皇親國戚、朝廷大員享用。清代之後,此種工藝流入民間,但只有極少數人才會。

曾今是翡翠的“替身”,如今卻比翡翠還金貴!

據說在民國初期的上海,能夠擁有一件虯角製成的菸嘴或印章之類的小器物就能夠顯示出此人的身份和地位較高。到民國中期,因為會這種手藝的人相繼離世,這種染色工藝也就失傳了,到現在依然無人能為。在去年的拍賣市場上就曾出現過一隻使用該染色工藝製作的手鐲,雖然沒有成交,但也可以看到其與翡翠極為相似。

曾今是翡翠的“替身”,如今卻比翡翠還金貴!

在民間,有虯角普通物件發現,就是珠子及菸嘴,確實也稀見,比較現代探索產品,確實從質感手感及觀感上都有差異存在。


平時會轉發一些文玩收藏相關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點關注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