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時期邊關動盪,公主和親都未能穩定局勢,最後只能武力鎮壓

今日觀點:玄宗時期邊關動盪,公主和親都未能穩定局勢,只能武力鎮壓

吐蕃在太宗時逐漸崛起,但給唐太宗並未造成大患。到了高宗朝,隨著薛仁貴和李敬玄的兩次大敗,吐蕃正式成為了唐朝的勢力最大的敵人,他們簡直就是唐朝的威脅。不過在武曌時期,吐蕃發生內亂,因此唐逐漸改變了對吐蕃戰事不利的局面,形成了長久的相持。唐中宗時,金城公主入藏和親,使得唐蕃的甥舅關係得以確定。但金城公主入藏並未對唐蕃之間的和平起到太大的作用,相反,進入玄宗朝以後,敵人開始頻頻對唐發動攻擊,為了擴張勢力,他們必須東進,而唐以關隴集團立國,最重視西北,甚至不惜在東北邊境採取守勢,這也是唐蕃戰爭頻發的根本原因。

玄宗時期邊關動盪,公主和親都未能穩定局勢,最後只能武力鎮壓

唐太宗畫像

從開元元年至天寶十四載,一共33年的時間,兩國之間進行戰爭的年份共有23年,發生的戰爭竟達到了34次之多,戰爭最頻繁的開元十五年(727)、開元十六年(728)和開元二十年(740),雖然中途經過短暫休戰,但還是以戰爭為主,而且自737年以來,唐蕃之間的戰爭更是頻繁,已經進入了國家緊急狀態,與之前所不同的只是兩國實力相當,所以勝負幾乎平手。開元九節度中,河西節度使設立時間最早,為唐睿宗景雲二年所設立,當時即為防遏吐蕃。唐蕃雙方爭奪最為激烈的地區在於涼、肅、瓜、沙、甘諸州,即原屬吐谷渾故地的河湟地區。而河西節度使掌握涼、肅、瓜、沙、會、甘六州,與唐蕃戰場高度重合,可謂牢牢控制住了吐蕃前進的方向。

玄宗時期邊關動盪,公主和親都未能穩定局勢,最後只能武力鎮壓

新疆火焰山

玄宗即位時,後突厥發展速度很快,沒多久他們就佔領方圓四萬餘里的土地,人口達到四十餘萬,一時之間默啜也成為了頡利之後突厥最為強大的可汗。但默啜暴虐,不得人心,在看似強大的外表之下已經潰敗不堪。開元四年,默啜征討九姓拔曳固,得勝還師之時中伏身亡,骨咄祿可汗之子闕特勤發動兵變,立其兄默棘連為可汗,即毗伽可汗。毗伽可汗即位後,以暾欲谷為謀主,而且暾欲谷在突厥中很有威望。

玄宗時期邊關動盪,公主和親都未能穩定局勢,最後只能武力鎮壓

古代兵器

開元八年,王晙上奏唐玄宗,準備和拔悉密、奚、契丹共同圍剿突厥牙帳,毗伽可汗“大恐”。可見,即使得到降戶,經過內亂的突厥也已經元氣大損,短時間內無法給唐朝造成太大的威脅。不過此次征討反而成為了突厥再次崛起的契機。此次交戰,本應是四方作戰,但只有拔悉密一方按時到達了戰場,被暾欲谷擊敗。面對著強大的後突厥汗國,唐玄宗很快成立河東節度使以充實北部的的邊防力量。朔方、河東二鎮拱衛北方、協助西方的局面正式形成。

玄宗時期邊關動盪,公主和親都未能穩定局勢,最後只能武力鎮壓

唐玄宗與楊貴妃

為了應對突騎施,玄宗並加緊訓練士卒,嚴防吐蕃增援,可見他對於徹底平滅蘇祿的決心。開元二十三年,大食名將呼邏散訶密(阿薩德)決定和玄宗共同對抗突騎施,並在開元二十四年戰役上給它造成毀滅性打擊。現在回顧我們就回發現,唐和突的戰役持續時間並不長,但由於地理位置原因有幾場戰役給唐都帶來不小的損失。其實突厥的直接威脅並不算大,但在整個開元年間,後突厥國力均處於強盛的狀態之下,是玄宗的一大隱憂。直到天寶年間,玄宗才趁突厥內亂,一舉消滅掉後突厥汗國,才徹底消除了突厥的威脅。

玄宗時期邊關動盪,公主和親都未能穩定局勢,最後只能武力鎮壓

唐朝美女畫像

高宗滅西突厥後,使得異姓突厥趁機興起。武曌冊封的官員無法面對日益敗壞的形勢,入朝不回。而當時第一首領烏質勒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傭兵十餘萬,牢牢地打下了突騎施汗國的基礎。其子娑葛的繼位更是引起當地部落各大首領的不滿,而闕啜忠節也開始勾結宗楚客,讓其出征吐魯番討伐娑葛。娑葛知道後大怒,派十萬兵征討闕啜忠節。

玄宗時期邊關動盪,公主和親都未能穩定局勢,最後只能武力鎮壓

李隆基陵墓

此事之後,娑葛與遮弩弟兄不睦,遮弩遂引默啜攻滅娑葛,而後默啜將娑葛、遮弩全部殺死,這是突 騎施崛起之後的一次巨大打擊。不過此事頗多蹊蹺。因為從《暾欲谷碑》記載中,我們未見娑葛兄弟鬩牆,反而是娑葛早有攻打默啜之意,默啜只是在知道後進行討伐而已,其本人也因為可敦病逝而未參加此次遠征。

玄宗時期邊關動盪,公主和親都未能穩定局勢,最後只能武力鎮壓

唐三彩

得知娑葛有十萬人的時候,突厥諸將的第一反應是撤退,這並不是有嚮導的正常反應。從人數懸殊的差異來看,默啜在事先並不知道娑葛的實力。我們從後來發現的碑文所敘述的事實來看,此次征討突騎施更多地是默啜在征討黠戛斯結束之後的連帶行動。

玄宗時期邊關動盪,公主和親都未能穩定局勢,最後只能武力鎮壓

唐朝酒器

總結

  在諸多邊患中,吐蕃實力最強,又直接威脅著國都長安,因此玄宗將主要力量集中於西部,甚至消滅突騎施也可以視為其針對吐蕃的行動。突厥實力雖強,但畢竟未曾爆發長期的大規模戰爭,所以玄宗雖然在北部設立了朔方、河東二鎮,但它們常被作為支援河西、隴右,抵抗吐蕃的力量使用,尤其是朔方,與河西、隴右二鎮的關係更為密切。相比於吐蕃與突厥,兩蕃實力較弱,故玄宗對於東境用兵一向謹慎,這就給了兩蕃崛起的機會。玄宗一朝雖為盛唐,但在多方壓力下也只能維持邊境的均勢。在這種均勢下,內部的穩定就顯得十分重要。天寶十四載,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叛亂,打破了唐內部的穩定,開元九節度的模式也隨之崩潰,內外交困之下的唐王朝自然也難以恢復昔日的榮光了。唐與突騎施的戰爭主要集中在開元二十二至二十四年的三年間。開元二十二年,突騎施將領闕俟 斤於北庭貿易,為突騎施降人何羯達構陷,被北庭都護劉渙所殺。同時,攜帶厚禮交通吐蕃的突騎施將領闕伊難如被蔥嶺守軍擒獲。蘇祿大怒,兵犯疏勒、龜茲,要求玄宗殺劉渙,並賠償損失。玄宗殺劉渙,答應高價賠償闕俟斤損失的牲畜,並將闕伊難如所攜物品“皆送還贊普,其中一物不留”,基本上答應了蘇祿的條件。但蘇祿並未就此罷兵,唐與突騎施的大規模戰爭就此爆發。對於此次戰爭,玄宗十分重視,從外交上,極力瓦解突騎施與突厥、吐蕃的盟友關係,並努力爭取西域諸國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