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適合技術控觀賞的電影

《創:戰紀》

十部適合技術控觀賞的電影


TRON第一部公映於1982年,不僅是銀幕呈現電腦的方式,還有電腦和技術如何用在電影製作上,這些都是重大突破。但這並沒有給第一部TRON贏得廣泛的讚譽。直到上個月,身兼編劇和導演的Steven Lisbeger 告訴我們,第55屆奧斯卡的技術獎項上,TRON吃閉門羹的原因是我們的技術被視作是一種欺騙。

28年之後,《創:戰紀》的技術效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Mashable網站的Mashable Zachary Sniderman在《創:戰紀》影評中寫道:這是部美麗的電影,為了看到它運轉起來而做的設計工作比起語言更具公正性。

這些技術都是來自同一家公司,他們不但著眼於技術故事,而且還按照《阿凡達》的水準和動態捕捉技術的方式來打造的3D視覺盛宴。他們的視覺作品包括《本傑明巴頓奇事》(又譯:《返老返童》),這部電影視覺效果相當超前。

《社交網絡》

十部適合技術控觀賞的電影


在得知Facebook將首次被搬上銀幕的消息時,全世界都笑了。《社交網絡》於今秋公映時,我們卻笑不出來了。

到目前為止,《社交網絡》也許要大大好於其它電影,它把寫代碼的經歷有力地展示出來。這部電影不只是關注Facebook網站本身,還以一種準確呈現現實體驗的方式,設法把在線體驗在大銀幕上有效地展示出來,這些是《網絡驚魂》和《黑客》這樣的電影絕對無法達到的高度。

《鋼鐵俠》/《鋼鐵俠II》

十部適合技術控觀賞的電影


縱觀歷史,一部好的漫畫作品同時也是非常酷的特效電影。好好想想吧!蝙蝠俠的酷酷的裝備,蜘蛛俠或是X戰警們的變異後的超能力,超人具有外星人的能力,所有的這些漫畫形象都相當適合用電影這種形式來展現。

那就是說,近些年《鋼鐵俠》就是最成功漫畫改編電影之一。《鋼鐵俠》以及它的續集《鋼鐵俠II》都力圖吸引死忠的漫畫迷和技術控,與此同時,它依然得到了主流觀眾的共鳴。

另外, Tony Stark和他的 Stark工業到處都是稀奇古怪的玩意。事實上,Stark這個角色在性格方面據稱是基於真實的技術巨頭——甲骨文公司的首席執行官Larry Ellison。

看《鋼鐵俠2》的人有誰不想與Tony來一次個人對話呢?是的,我的確想。

《盜夢空間》

十部適合技術控觀賞的電影


克里斯托弗.諾蘭簡直就是怪人中的極品。從《記憶碎片》,《暗夜騎士》再到《盜夢空間》,他試圖創造出智慧的,發人深思,但又不太像你所期待的那類電影。

我們認為《盜夢空間》算得上年度最佳電影之一。這部電影融入了許多技術元素,但是它更像一部充滿謎題的電影,而不是高科技的道具秀。

誠然,視覺效果,音樂以及題材的疊加成就了這部本年度最佳科幻驚悚片,這是一部電影必須具備的特質,不是我們所能詳細說明的。

《阿凡達》

十部適合技術控觀賞的電影


《阿凡達》不僅是一部空前成功的電影,它也是特效電影中技術最牛的之一。

詹姆斯.卡梅隆開創性的運用了3D攝像機系統,《阿凡達》嚴格遵守了動畫電影和真人影片之間的分界線,這是一種前無古人的拍攝方式。情節倒是其次,《阿凡達》整部影片講述的是一次旅程。電影的視覺效果,尤其是3D的效果,簡直是歎為觀止,不可言喻。

《阿凡達》及之前的《星球大戰》都為未來技術如何助推電影定下了基調。

《眾目睽睽》

十部適合技術控觀賞的電影


在這部獲獎的紀錄片中,Ondi Timoner 聚焦了一位來自網絡公司Web 1.0 bubble的百萬富翁Josh Harris。這部電影稱Harris是一位“你從未聽說的最偉大的互聯網先驅”,他在互聯網上的視頻和社交商業計劃遙遙領先他人。

在談到他的公眾生活,Harris依然走在時代的前端。早在Facebook,Youtube和Twitter 分享個人相片,視頻或是大量的日常瑣事之前,Harris 的生活中就湧現了前衛的公共展示和相同類型的網絡內容。

因此,在Facebook爆出隱私醜聞之前,Harris也嚐到了公眾生活所帶來的麻煩。

《機器人瓦力》

十部適合技術控觀賞的電影


《機器人瓦力》是皮克斯最好的動畫影片之一。電影講述了一個孤獨又健忘的機器人的故事,他喜歡看《Hello,Dolly》,並且努力地尋找真愛。

影片的三分之一幾乎沒有對話,但是它的視覺特效絕對讓你回味無窮。一些批評人士指出作為一部富有寓意的電影應該是發人深思的,但是卻顯得少了生活氣息,尤其是在技術如何簡化生活的這個層面上。

讓技術怪咔驚喜的是整部電影散佈了許多復活節彩蛋:從過時的技術到蘋果電腦的啟動音都有涉及,這正好讓這部酷酷的電影顯得圓滿。(譯者注:復活節彩蛋是指隱藏的意想不到的事物)

《崩潰》

十部適合技術控觀賞的電影


我們很榮幸與Collapsus.com的電影計劃不期而遇,它帶給我的感受很深。它的宣傳資料上這樣描述該計劃:將交互性,動畫片,小說以及紀錄片融合在故事裡,這是一種跨媒體的新體驗。

電影就像是為儘快從化石燃料過渡到可替代能源而進行的探測。它的情節讀起來像是出自於計算機朋客的中篇小說,這可能會激發技術控的閱讀欲。

截至目前,製作電影以至整個項目都超越了將資源進行再創作和整合的這種方式,Tommy Pallotta是這個項目的主管,曾製作了《Walking Life》和《A Scanner Darkly》,共同開發了用在這兩部電影中的轉描機動畫技術, 該計劃由SubmarineChannel製作,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少數派報告》

十部適合技術控觀賞的電影


我們爭論過《少數派報告》出現在這份清單裡的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八年多過去了,這部電影繼續影響著我們依然沿用的技術。

2002年,《少數派報告》相當賣座,究其原因是因為它充滿了現實主義,十分坦誠,為我們設計了一個合情合理的2054年的世界。除了他們自己作出預測的可能性外,可以迅速更改和即時更新內容的平板電腦,基於觸摸和動態的用戶界面控件,通過名字存儲問候聲,詢問你最近一次購買物品的信息,這些設計似乎都有點過頭了。

史蒂夫.斯皮爾伯格與技術研究人員,技術創新者打成一片,共同完成電影以及設計的場景。除此之外,《少數派報告》整體上對消費者的電子產品和工業設計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

《2001:太空漫遊》

十部適合技術控觀賞的電影


斯坦利·庫布里克是一位與費里尼,希區柯克和艾倫這些大導演齊名的電影大師。他的視角觸及到成品的方方面面,他的風格明顯。這幾乎是他的每部電影的真實寫照,但是《2001:遨遊太空》的情景過於真實。這部電影是改編自Sir Arthur C. Clarke’s 的短篇故事《The Sentinel》,電影劇本由庫布里克和Clarke 聯合執筆,然後就開始拍攝,用它的話說,這是一部享譽世界的偉大的科幻電影。

經過5年製作, 《2001:遨遊太空》於1968年公映,這部電影並沒有準確拿捏住觀眾或是評論家的喜好。10年之後,它被譽為是當代最有影響和最重要的電影之一。

這部電影在故事上並非是特別有先見之明,當然也不是走的《少數派報告》那種路線,但是它是那個時期非常重要的電影。當然,這部電影蘊藏了技術奇蹟,並提出了“機器如何與我們的生活產生交互”這樣的問題。

它對經歷過新浪潮的電影導演們有深遠的影響,像喬治.盧卡斯,萊德利.斯科特,史蒂文.斯皮爾伯格都讚譽《2001:漫遊太空》是他們拍片靈感的主要來源。尤其是在你看了《機器人瓦力》和《創:戰記》之後,你會發現他的影響至今猶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