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農辦主任戴珊解密:從助農抗疫看阿里數字鄉村最新佈局


新冠疫情猝不及防,2月6日,阿里巴巴在全國率先推出愛心助農計劃,截至24日,已為20個省份緊急開通愛心助農專線,售出超過5.2萬噸滯銷農產品。

這是一場聯合大作戰:淘寶、天貓、支付寶、盒馬、菜鳥等20多個業務迅速集結,融合數字技術、數字物流、數字金融等全方位能力,幫助農戶實現產銷對接。

繼2014年創立農村淘寶之後,2019年,阿里巴巴又分別成立數字農業事業部和數字鄉村實驗室,並在經濟體層面設立阿里農業辦公室,統籌構建數字助農網絡。

今年1月,農業農村部、中央網信辦印發《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要用數字化引領驅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強調要發揮互聯網企業的核心帶動作用。

為此,農業農村部特邀趙春江、唐華俊等五位院士專家,和阿里巴巴、華為兩家互聯網科技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對《規劃》進行解讀。2月25日,《農民日報》刊發阿里巴巴合夥人、B2B事業群總裁、阿里農業辦公室負責人戴珊的署名文章。

戴珊認為,走向全面現代化的中國,面臨“三農”短板,須要“換道超車”;而過去十年互聯網的發展和沉澱的數字技術基礎能力,為農業農村“換道超車”奠定了基礎。

阿里巴巴正在做三件事:一是建設數字農業基地,二是打造數字鄉村樣本,更重要的是,助力構建數據驅動、開放共享的鄉村新型基礎設施,讓數字紅利普惠廣大農民。

以下是戴珊的解讀全文:

以數字為引擎,推動中國農業農村“換道超車”

戴珊(阿里巴巴合夥人、B2B事業群總裁、阿里農業辦公室負責人)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了《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要用數字化引領驅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探索中國特色的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模式,並強調要發揮互聯網企業的核心帶動作用。這是數字中國的重要建設任務,也是振興鄉村的關鍵舉措,更是農業農村發展換道超車的必然選擇。

“換道超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994年,中國開通了一條64K的國際專線,接入國際互聯網,從此開啟了互聯網時代。當今,邁入數字經濟時代,我國發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走向全面現代化的中國,卻面臨“三農”短板。要同步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任務艱鉅,須要“換道超車”。這正是 《規劃》所要做的事情,充分利用數字時代的紅利,讓數字改變農民,農民改變鄉村,鄉村改變中國。

過去的10年,互聯網的發展和沉澱的數字技術基礎能力,為農業農村“換道超車”奠定了基礎。《規劃》指出,全國行政村通光纖和通4G比例均超過98%,提前實現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目標,貧困村通寬帶比例超過94%;農村每百戶有計算機和移動電話分別達到29.2臺和246.1部;2018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5542億元,佔農產品交易總額的9.8%。而互聯網的發展對農業農村的影響,遠超出了電商範圍。因電商發展聚集形成的“淘寶村”, 從3個增至4310個,覆蓋了2.5億人口;互聯網金融機構通過支付及民生服務,為大量無徵信記錄的三農用戶建立信用,為他們提供信貸服務;城鄉統配的數字物流體系從無到有,再到逐步完善。

中國鄉村的這種發展路徑顛覆了傳統生產方式,數字經濟發展促進了三產融合。當草根創業、平臺賦能與政府有為三者有機結合,商業創新走向社會創新,滲入農業生產、農民生活、鄉村治理等方方面面,進而帶動鄉村全面振興。未來,在政府指導、《規劃》引領、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共同推進下,數字將成為發展引擎,促動農業農村發展的“換道超車”。

構建“開放共享、數據驅動”的新基礎設施

傳統意義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修橋、修路、通郵、通電、通寬帶等。《規劃》指出,在數字經濟時代,大數據成為基礎性戰略資源,新一代人工智能成為創新引擎。這意味著,當前和未來的新基礎設施,一定是基於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搭建起來的數字平臺和數字體系。

同時,還應該看到,正如《規劃》所述,農業農村發展基礎薄弱,數據資源分散,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農業農村基礎數據資源體系建設剛剛起步。要實現農業農村發展的“換道超車”,必須打牢“新基礎設施”的基礎。對此,《規劃》做了清晰地部署,構建基礎數據資源體系。其中,包括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大數據、農業自然資源和生物資源大數據、集體資產和宅基地大數據、科技創新大數據,以及在大數據基礎上,將要搭建的國家農業農村基礎雲平臺和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通過農業農村“新基礎設施”的建設,繪製全國“三農”數據資源“一張大圖”。

值得一提的是,《規劃》將“開放共享、數據驅動”定為基本原則。這意味著,“一張大圖”的形成,不僅將最大程度聚合農業農村數據資源,還將促進數據在政府、企業和農戶之間在線流動,最大程度激活數據的價值,撬動農業生產、城鄉物流、公共服務、鄉村治理的進步與發展,最終實現“人”、“地”、“錢”三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

阿里巴巴的探索和實踐

《規劃》將互聯網企業和農業信息化企業定位“核心帶動作用”。互聯網的創新基因,讓阿里巴巴必然地成為數字農業農村的探索者和引領者。2014年成立鄉村事業部,推出農村淘寶項目;2017年推出“畝產一千美金計劃”,該計劃已覆蓋了全國25個省份和1億鄉村人口;今年專門設立了數字農業事業部和數字鄉村實驗室,在資金、技術和組織上,對涉農業務發展予以保障。截至目前,阿里巴巴的涉農業務團隊已超過20個。

助力構建農業農村新基礎設施。阿里雲農業大腦幫助近2.6萬農戶和企業實現科學種養,AI技術覆蓋農田、果園和牧場超過10萬畝。螞蟻金服網商銀行的普惠金融,服務了897萬“三農”用戶,累計貸款資金超過8000億元。菜鳥鄉村聯合主要快遞公司,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打通縣、鄉、村三級快遞物流配送通道,已服務全國3萬個村點,未來一年將建設1000條農產品上行高速公路。建設數字農業基地。新成立的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正在全國落地1000個數字農業基地,建立產供銷三大中臺,從聚合消費力到聚合供應鏈,對農業產業全鏈路進行數字化升級,實現農業的集約化、科技化,跑通“訂單農業”。推動數字鄉村發展。利用城市大腦和政務釘釘,提高縣域行政效率,實現老百姓“最多跑一次”,讓老百姓享受足不出戶,即可繳費、掛號、出行等公共服務。

《規劃》提出,到2025年,數字技術與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融合,農業生產經營數字化轉型取得明顯進展,農業數字經濟比重大幅提升,鄉村數字治理體系日趨完善。阿里巴巴對此有決心,有耐心,更有信心。同時,將按照《規劃》要求,基於自身數字經濟體能力的不斷提升,以及不斷創新的助農模式,助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阿里農辦主任戴珊解密:從助農抗疫看阿里數字鄉村最新佈局

廣西,阿里巴巴火龍果數字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