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非遺烙畫項目傳承人費磊與他的烙畫人生

一塊普通的木板、一個小小的葫蘆或是一張薄薄的宣紙,配上一把電烙鐵及一雙靈巧的手,就誕生出一幅幅精美的烙畫。幾年來,費磊以鐵為筆,以火為墨,潛心將烙畫這個非遺項目傳承下來。

烙畫又稱燙畫,火筆畫是用燒熱的電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屬中國傳統藝術珍品,一幅烙畫要經過挑選材質、構思設計、勾畫底稿、初步烙畫、反覆渲染、清理裝飾等多道精細加工程序方能完成。

只要來到費磊烙畫藝術工作室,都能看見他在葫蘆或木板上進行創作,不斷調溫、試溫,小心翼翼地下“筆”。

圖片

“烙畫要在‘烙’字上下功夫,使烙跡形成黑褐、深褐、褐、淺褐、棕黃五色。”費磊一邊忙著手中的活,一邊給記者講解著烙畫的要領和技巧。他說,烙繪中要掌握溫度、運筆速度、力度,還要運用不同的技法,這樣才能使畫面顏色更豐富。

圖片

談起烙畫,費磊似乎有講不完的故事。今年50歲的他因為熱愛而“半路出家”研習烙畫。費磊自1988年從中衛二中藝術班美術專業畢業後,在寧夏美利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做銷售,十幾年來到處奔波,但熱愛烙畫的熱情依舊,凡是有烙畫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

“對於烙畫我感覺非常震撼,既能保持中國傳統繪畫的民族風格,又可達到西洋畫嚴謹的寫實效果,給人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談起為何走上烙畫這條路時,費磊深情地說,祖父和父親雖是普通工人,但對烙畫情有獨鍾,常常自制電烙鐵在傢俱、木板上烙出圖案,經過不斷摸索,逐漸有了自己的風格。費磊從小耳濡目染,烙畫的種子漸漸在他的心中深植。

2010年,費磊辭職跟隨父親學習烙畫,他把書房改造成烙畫室,每天埋頭鑽研。“有時候整天待在書房,一遍遍作畫,剛開始時常因一個筆畫錯誤而毀掉整幅畫。”費磊說,因為烙畫只能做加法,畫錯後無法修補,必須掌握“意在筆先,落筆成形”的烙畫要訣。為練好下“筆”功夫,他廢掉了無數木板、葫蘆,還到北京、天津等地拜師學藝。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功夫不負有心人,費磊的烙畫技藝在刻苦鑽研下得到提升,漸漸被大家所熟知。2014年,寧夏陽光大麥地文化產業園董事長李宗賢發現了他的才藝,為他免費提供房子,建立了工作室。2017年6月,費磊被列為中衛市非遺烙畫項目傳承人。同年在深圳舉辦的首屆烙畫藝術展上,費磊的作品《父親》《母親》獲得了優秀獎,這更加堅定了他要將烙畫藝術發揚、傳承下去的決心。

費磊說:“非遺文化是民族的根與魂,承載著人類社會的文明。我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烙畫代表性傳承人,有義務和責任將中衛烙畫發揚、傳承下去。” (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 攝影 吳雅光 孫迎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