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育心理學》:韓國N號房事件爆發,精英為什麼會是變態?

近來,韓國N號房事件因最大幕後黑手落網而被頂上熱搜,在該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不法分子猶如惡魔一般威脅未成年少女拍攝淫穢視頻,且公然將視頻投放於網絡聊天室,明碼標價進行販賣。

有人說,這是一場26萬人圍觀的性侵狂歡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樣的網絡聊天室,竟然是由高中生為主導創建的。後來因為要參加高考,遂將管理權交由他人。

令人髮指的行徑並沒有因此停止,一名暱稱為“博士”的人出現了,後來就出現了被我們熟知的更為惡劣的行徑。

隨著幕後黑手的落網,“博士”的身份也隨之被揭開:趙竹斌(音譯)今年25歲,是一名在校大學生,成績優異,還多次獲得獎學金。不僅當過學校的報社記者,還多次參加社會保育院的志願服務活動。

這樣的青年,每個在現實生活中認識他的人,無一不認為他誠實、可靠。誰能想到優秀的面具下,是惡魔的嘴臉?如此扭曲的人格,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滋長起來的?對此,在孩子的成長教育過程中,作為教育者和父母,我們又可以做些什麼?

《兒童教育心理學》:韓國N號房事件爆發,精英為什麼會是變態?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在他的《兒童教育心理學》中,對人格如何形成作出瞭解釋,或許會對我們理解這樣反常的“雙面人”有一定參考價值。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阿德勒在書中指出:人格結構形成於兒童期。所以要想找出人格心理問題的癥結所在,只能追本溯源,先從人的兒童時期入手。

阿德勒認為,一個人的性格在十歲左右,就會靠自己的思想、行為而定型,而且會這樣使用一輩子。也就是說,若想完善或幫助一個人形成健康的人格,兒童時期的教育是頭等大事,萬萬不可馬虎,而這也正是兒童教育心理學對於每一位教育者及父母的重大意義。

談到教育,我們須先認識到一個問題:

教育問題對於成年人來說,是一個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我們對自己的自我認知越清晰,自我指導就會越到位,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對於兒童來說也是如此。

問題在於,兒童受智力發育、人生閱歷、社會經驗等原因,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能力還是非常薄弱的,所以在這個階段的教育問題,只能依附成人的引導。而這正好也說明了前文提到的、兒童時期的教育至關重要的原因。

心理學家認為,個體的行為反映個體的心理。也就是說,每一個個體都代表了人格的整體性和統一性,從兒童的行為本身出發去觀察,才有可能幫助我們更全面瞭解兒童的心理。

我在課堂上經常發現,有些孩子在公眾場合表現得很侷促不安,經常縮在人群后面,不敢當眾發言。就連在課堂上被老師點名起來回答問題,都相當為難,哼哼唧唧說不出話來,最後結局多半是以教師引導說出正確答案告終。

想要了解這樣的兒童心理,我們就要先明白一點:人格具有統一性,脫離這一點去探究個體行為都是過於片面,就像書中所說的,脫離一部完整樂章來討論一個音符都是沒有意義的。

《兒童教育心理學》:韓國N號房事件爆發,精英為什麼會是變態?


雖說兒童都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自卑感,但是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自卑感未必真的與生俱來。

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有那麼一幕讓我感到心驚又感到百感交集。殘忍殺害多人的兇手李曉明在被捕入獄後,他的家人飽受社會和被害人家屬的指責。李曉明的母親在接受律師協助時曾悽楚地悽聲厲喊:“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一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一個苦熬心血養育孩子長大的父母,自然是不會以培養變態為己任,但是我們對此或許存在一個致命的認知:客觀情景在兒童頭腦中留下的客觀印象,並不取決於客觀的事實情況,而取決於兒童如何看待這一事實

在後來的劇情中,該律師也曾向不解他為何為殺人犯爭取人權的妻子道:“我們是在不斷的否定當中成長的,甚至有時候就會相信那些在腦袋裡面,說他們沒有出息沒有用的那些人,是真的。”

也就是說,

事實是什麼樣的對於兒童來說根本不是關鍵因素,他們怎麼看待事實,才是真正決定兒童人格形成的關鍵


《兒童教育心理學》:韓國N號房事件爆發,精英為什麼會是變態?


回到自卑感本身,研究發現,兒童與生俱來的自卑感會激發兒童的想象力,並且試圖改善自己的環境來消除自卑感。那些發現由於自己過於自卑不敢表現,而不得到關注,因此決定積極表現自己,從而得到來自更多外界關注的孩子,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通過對個人處境的改善來減弱自卑感的行為,心理學上把它叫做心理補償

阿德勒在書中提到,補償性心理的性格特徵表現較為明顯的兒童主要分為3類:

一是生來就帶有衰弱體質或有器官缺陷的兒童。他們可能會因身體缺陷,在成長過程中發現自己在某方面能力與同齡人出現較大差距,從而激發他們在其他方面多加表現博取外界關注。

二是從小受到嚴厲教育或沒有感受過父母疼愛的兒童。因為得不到關愛,才會拼命想爭取得到關愛。

據我觀察,有意思的是,在多子女家庭中,長子或長女多數是這樣的孩子。因為父母和家裡的大人總會格外關注年齡更小的孩子,長子或長女認為自己只有學業或其他方面更加優異,才能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和愛。

那麼兒童要是得到過多的愛會怎麼樣呢?這類兒童恰好也是會表現出補償性心理性格特徵的主要類型之一

有人因為想消除自卑而立志成為更優秀更出色的人,也有人因此選擇厭世逃避現實,更有甚者,由於得不到外界的關注,為了彌補得不到的滿足感而不惜作出違法亂紀的事情。

由此可見,過度的自卑感和對優越感的強烈追求,對於兒童的成長來說殺傷力可見一斑。

因為努力想要甩脫自卑感的操控,而對優越產生超乎尋常的野心,而這樣的野心使得兒童受到無休止的刺激,他的內心更加敏感多疑,最終成為我們眼中性格怪癖的人。

今後或也終將成為道德和心理上的自我主義者,甚至可能會走上犯罪道路。

《兒童教育心理學》:韓國N號房事件爆發,精英為什麼會是變態?


每個人都是一副畫作,也是這幅畫的作者。但是畫技精湛的畫師畢竟是少數,對於一個對自己的肉體和靈魂都還無法產生完整認知的兒童來說,自己的畫作可能是佳作,也可能是廢紙一張。

如何幫助孩子重建人格系統,是一條需上下求索的漫漫長路,可也是一條限時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孩子的成長沒有回頭路,這條單行道一走就是他的一生,所以教育,永遠宜早不宜晚。

這本書還對兒童成長時期的常見問題進行了心理學角度的解讀,對於教育者和父母來說,真的算得上是一本必讀的書。

我們若不希望苦心教育出來的孩子今後成為社會禍害,至少得先知道他們為什麼會從一個性本善的孩子,漸漸走向地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