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情緒變化你關注了嗎-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本報訊 最近,除了低年段,各個學校其他年級陸續復學了。當家長們歡呼著終於開學了,是否有關注過孩子們的情緒變化呢?一週時間,市第三人民醫院心身科副主任醫師沈仲夏已經接診了2例因復課出現情緒問題的患者。

“這次假期特別長,很多孩子回到學校後一下子不適應,學習、環境、人際交往這些綜合因素加在一起,再加上家長的不理解或者不聞不問,很有可能成為壓倒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沈醫生表示,近年來,出現心理問題的青少年數量呈上升趨勢。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還是早發現早干預,這就需要家長正確認識。

沈醫生給記者講述了高三女孩小文的案例。小文是經人介紹,在父母陪同下來的,情緒十分低落,覺得完全不想讀書了。

“跟她聊天之後,我發現,其實這個根源早在初中的時候就留下了。”沈醫生說,小文在初中時就出現了人際交往困難,只不過不是很嚴重。這次疫情,假期延長後,突然回到學校上課,又有高考的壓力,所有負面的情緒就集中爆發了。

而當他和小文的父母溝通後,發現這時候家長的關注點依然是孩子的學習。

“當孩子已經爆發出來,我們就必須尋求手段干預,但是很多家長的想法是,肯定不能吃藥,要做心理治療孩子哪有時間啊?最好就是看一次病就解決。”沈醫生表示,因此很多孩子的情緒問題其實是家長的問題。

讀初三的小劉已經是多次來看沈醫生的門診了,這一次來更是情緒崩潰,哭哭啼啼的。

“她之前是輕度的抑鬱症,接受藥物治療後已經好了不少。”沈醫生說,這次復學後她又覺得在學校呆不下去了,想住院接受進一步治療。但是家長覺得心理疾病還是要自己去克服。

“像這樣的情況,我們也只能尊重他們的意見。給孩子進行藥物的調整和心理諮詢。”他說,其實青少年的情緒問題在平時的生活中都是有跡可循的,尤其是發展到一定階段,他們會出現行為偏差,甚至採取極端的自殘行為。

“孩子的身心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日常行為模式的衝擊,生活學習環境的變化等,這些綜合起來都可能影響孩子的情緒。所以家長一定要特別關注。”沈醫生提醒家長,作為父母,有什麼比培養一個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更重要呢?千萬不要讓自己成為壓垮孩子心理防線的最後一根稻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