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來源的前因後果 : 只有正確理解了公差,才能做好公差分析

導讀:

在做公差分析之前,必須明白公差來源的前因後果,否則做不好公差分析。


1

一個虛假繁榮的夢

每個工程師心中都有一個夢,這個夢就是加工製造的零件同三維圖中設計的零件尺寸一模一樣,這樣就可以避免大多數的生產組裝問題,包括間隙、斷差(未對齊)和發生干涉造成裝不上等,產品開發就會變得輕輕鬆鬆。

公差來源的前因後果 : 只有正確理解了公差,才能做好公差分析

一個虛假繁榮的夢

現實是殘酷的,這樣的夢永遠都不會出現。即使在上圖中的正方體實物寬度尺寸測量結果同設計尺寸一模一樣,但是如果把小數點從2位變成3位、4位,我們會發現二者永遠都不可能一模一樣。


2

不完美的世界

這樣的配合看上去完美無缺,零部件加工時沒有任何偏差。但是,實際上,即使如此完美,這些零部件也有0.003mm左右的偏差。

公差來源的前因後果 : 只有正確理解了公差,才能做好公差分析

公差來源的前因後果 : 只有正確理解了公差,才能做好公差分析

公差來源的前因後果 : 只有正確理解了公差,才能做好公差分析

公差來源的前因後果 : 只有正確理解了公差,才能做好公差分析

公差來源的前因後果 : 只有正確理解了公差,才能做好公差分析

看似完美的世界


這是電火花加工(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簡稱EMD)的零件。電火花加工的普通精度可達0.01~ 0.05 mm,在精密光整加工時可小於0.005 mm。

公差來源的前因後果 : 只有正確理解了公差,才能做好公差分析

電火花加工


而對於其它大多數加工製造工藝來說,例如注塑成型,要達到0.01~ 0.05 mm的精度就已經非常非常困難了,這會導致零件不良率急劇增加,加工成本大幅上升。

公差來源的前因後果 : 只有正確理解了公差,才能做好公差分析

注塑成型


公差來源的前因後果 : 只有正確理解了公差,才能做好公差分析

注塑成型後測量值與設計值存在偏差


當然,更不用奢望0.003mm的精度了。即使以成本為代價,也達不到這樣的精度。


正是因為這種偏差的存在,造成零部件加工製造後,在裝配時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間隙、對不齊(斷差)、裝不上等,繼而影響到產品的質量、功能和可靠性等。

公差來源的前因後果 : 只有正確理解了公差,才能做好公差分析

公差來源的前因後果 : 只有正確理解了公差,才能做好公差分析

公差來源的前因後果 : 只有正確理解了公差,才能做好公差分析

公差來源的前因後果 : 只有正確理解了公差,才能做好公差分析

公差來源的前因後果 : 只有正確理解了公差,才能做好公差分析

公差來源的前因後果 : 只有正確理解了公差,才能做好公差分析

公差來源的前因後果 : 只有正確理解了公差,才能做好公差分析


3

為什麼零件尺寸會產生偏差

不同製造工藝的零件尺寸產生偏差的原因存在差異。下面以注塑成型為例來詳細說明。


注塑成型時,零件尺寸發生偏差的具體原因有:


1)注塑模具的加工誤差

注塑模具的零部件由各種工藝加工的,例如機加工、CNC和電火花等,這些加工工藝在加工零部件時,會產生尺寸偏差。同時,零部件在組裝成注塑模具時會存在組裝偏差。

公差來源的前因後果 : 只有正確理解了公差,才能做好公差分析

2)注塑成型時收縮

塑膠充填滿模具型腔後,在冷卻的過程中會發生收縮。在塑料的物性表中,會給出塑料的縮水率,通過縮水率可以反推模具型腔的尺寸。但是,這個縮水率是在實驗室理想環境中測量出來,是一個範圍,本身就存在偏差。

公差來源的前因後果 : 只有正確理解了公差,才能做好公差分析


3)成型條件的不同

在注塑成型時,不同的成型條件包括保壓時間、熔化溫度、充填速度、保壓大小和模具溫度,都會影響塑料的收縮率,這會導致與注塑模具設計時的收縮率存在差異。零件的壁厚大小也會影響收縮率。

公差來源的前因後果 : 只有正確理解了公差,才能做好公差分析

4)各種成型缺陷

注塑成型時的各種成型缺陷,例如縮水、變形和翹曲等,嚴重影響零件尺寸的精度。

公差來源的前因後果 : 只有正確理解了公差,才能做好公差分析

公差來源的前因後果 : 只有正確理解了公差,才能做好公差分析

公差來源的前因後果 : 只有正確理解了公差,才能做好公差分析


5)其它

不同批次塑料成分的差異、注塑加工時的溫度、溼度和環境等,都會造成尺寸產生偏差。


4

什麼是公差

產品設計工程師在三維圖中繪製的零件,與實際加工出來的零件總是存在偏差,這是工程師必須面對的不完美的世界。而對於偏差,必須加以管控,否則不完美的世界就會變成悲慘世界。


公差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的。


公差是零件尺寸所允許的偏差值,設定零件的公差即是設定零件製造時尺寸允許的偏差範圍。

公差來源的前因後果 : 只有正確理解了公差,才能做好公差分析

上圖所示的正方體寬度設計尺寸為40mm,公差為±0.10mm,意味著零件加工後寬度尺寸可以接受的範圍為39.90mm~40.10mm,任何超過該範圍加工的零件均是不合格品。


5

公差設計很難

公差僅僅是需要設計一個範圍,是不是也太容易了?


這僅僅是看起來簡單,實際上應用卻非常難。稍不留神,就是一個大水坑。

公差來源的前因後果 : 只有正確理解了公差,才能做好公差分析

難在什麼地方呢?


1)不同製造工藝所能達到的精度不一樣

製造工藝很多,例如注塑、衝壓、機加工、壓鑄和粉末成型等,每一種工藝其所能達到的精度不一樣,有的可以達到很高的精度,例如高精度的電火花加工可以達到0.003mm;而有的達不到很高的精度,只能做到0.1mm左右,例如較大尺寸的粉末成型。


即使是同一種工藝所使用的材料不同其精度也不同,例如ABS的注塑成型與PBT的注塑成型所能達到的精度就相差較大。


由於缺乏對不同工藝的瞭解,這就造成了工程師在設計公差時變得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去設計零件的尺寸公差。


2)公差是寬鬆好是精密好?

公差設計得太精密,工廠說根本上達不到這個精度,同時成本也很高;公差設計得太寬鬆,成本確實降低了,但是產品容易出現間隙、斷差和裝不上等問題,產品的質量、功能和可靠性等又擔心出問題;


工程師真的是陷入了兩難。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這就是公差分析的終極目的:合理定義零件的尺寸公差,使得零件能夠在製程能力所能達到的精度下、以較低的成本進行製造,同時滿足產品的質量、功能和可靠性等要求。


這也是“公差分析”系列文章準備告訴各位工程師的,敬請關注。


—END—


1. 免責聲明: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僅供學習用,侵權刪。

2. 原創作品,歡迎轉載,抄襲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轉載要求不能修改內容和保留文末作者及公眾號信息。

公差來源的前因後果 : 只有正確理解了公差,才能做好公差分析

關於作者:

鍾元,2020年3月出版《面向成本的產品設計:降本設計之道

》(DFC)


2011年出版書籍《面向製造和裝配的產品設計指南》(DFMA)


歡迎關注“降本設計”頭條號,獲取更多原創降本設計知識和理念!頭條號聚焦降本設計知識分享和方案提供,助工程師技能提高和職場發展,助企業降本和利潤提升。

公差來源的前因後果 : 只有正確理解了公差,才能做好公差分析

您的轉發是對我寫作的最大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