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娟團隊:新冠病毒出現19個致病性新突變,藥物和疫苗研發要考慮周全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孔天驕)

“新冠病毒已經出現了能夠影響致病性的突變,藥物和疫苗研發工作有必要把這些突變納入考慮。”4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團隊在預印本medRxiv上發佈了新論文。


李蘭娟團隊:新冠病毒出現19個致病性新突變,藥物和疫苗研發要考慮周全

預印本medRxiv發表的研究


2020年1月22日到2020年2月4日之間,研究人員從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收治的11名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身上分離了病毒。這些患者年齡從4個月到71歲不等,其中10名患者有過武漢接觸史。

對11份病人來源的病毒分離株進行了超深度測序,並且同GISAID數據庫的1111個基因組序列進行比較發現,這11位患者分離出的病毒共有33個突變,其中19個是首次發現的新突變。

“新冠病毒感染後的症狀表現非常複雜,還與病人的年齡、身體狀況等因素有關。該研究也充分體現出自然界中病毒具有突變這個普適特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喻成波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研究人員在48小時和72小時檢測發現,病毒載毒量越高,細胞的病變效應和死亡率也隨之上升。

“按照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理論,適者生存法則,病毒在適應身體的過程中不斷地變化,它要生存下來,需要在體內變化,適應體內環境,也是病毒突變與身體免疫系統博弈的過程。”喻成波介紹,儘管這項研究,只納入分析了11個病人分離的病毒,但意義非凡,還是觀察到了豐富的變異多樣性。這表明新冠病毒株的真正多樣性仍被大大低估了。

該研究告訴大家,病毒一定會不斷變化才能在體內生存,突變發生的越多,越難防控,防控策略需要調整,所以人類在病毒發生大範圍突變之前,要需儘快把它控制減少人類的損失。

在藥物和疫苗研發工作時,一定要考慮到病毒累計突變的現實情況,考慮周全,以免研發疫苗覆蓋譜偏窄,假如沒有涵蓋所有可能的變異覆蓋的大致範圍,可能會出現研發疫苗上市後面臨免疫失效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