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橋的變遷――作者原襄陽市教育局局長羅興才

在龐公大橋既將通車之際,勾起了我對橋的回憶,更勾起了我對襄陽城區內漢江上的橋的驚歎。

襄陽橋的變遷――作者原襄陽市教育局局長羅興才


中國的字來由很多,其中一種是形聲,如鍋是金屬製造的,就用了"金"字旁,鱔是一種魚,就用了"魚"字旁。這些字形成的烙印至今仍然與實際吻合。而有些字,則當初的形聲印痕卻在淡化甚至消失。比如"橋",起初橋都是木頭造的,所以,"橋"字釆用了"木"字旁。然而現在造橋選作木頭做材料的幾乎絕跡。但我第一次認識的橋卻是木頭造的。那是我童年時代,家住在襄陽縣(現襄州區)的峪山集鎮上,而老屋卻在距峪山街3華里的南邊一一胡坡。其間有一條三四米寬的小溪,上面橫放著把一棵大樹分成兩半後的一半當橋,可謂名符其實的獨木橋,每當大人揹著我走過這座半米寬、三四米長的獨木橋時,我都是閉著眼睛,連看一眼也不敢。

後來,長大一些了,又與峪山南河上的橋結上了緣份,這座橋是名符其實的石板橋,橋墩是石條壘起來的,橋面是兩塊青石板並排鋪設的。這座橋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不僅可以走人過雙輪車,還供街上的青壯年男人當挑水的碼頭,青壯年女人當洗衣板。還是我們這一朝年齡的少年兒童玩耍的集聚地,常常三五成群的蹲在橋面上比賽甩響炮。

所謂甩響炮,就是用一坨黃泥巴捏成一個底部比較薄的碗狀的泥"器皿",然後口朝下,底向下使勁用手把它甩扣在石板撟光滑平坦的橋面。誰甩出的"器皿"發的聲音脆響誰就是䇔家。

一次雨過天晴,在青石板橋上甩響炮的孩子空前的多,我被擠掉進河裡了,順水而漂。因被一根用於支撐挑水碼頭的木樁掛住了褲管,才死裡逃生。

這時候,我對橋的用途一無所知,唯一的感覺就是害怕。真正感覺到橋的作用,是10年以後,我到襄樊四中(現更名為襄陽四中)上高中時。

我們家位於襄東,無論從哪兒到襄陽都隔著河:直接從東津走,隔著由漢江、六兩河和唐白河三河交匯而成的東津河;從張灣繞道而走,又隔著樊城與襄陽之間的漢江。到處都插翅難飛,只能常年累月靠坐小"划子"過河,越過天塹才能到達目的地。而天有不測之風雲,一旦遇上大風大雨和冰雪天,就停渡而斷江。

一個星期天,我邀幾位同學到老家幫我拉一板車紅薯到襄陽城賣錢湊學費。一千多斤紅薯,用板車拉了30多華里,到達東津的河邊碼頭上時,平常人山人海的碼頭上,這時空無一人。經上岸打聽,因河水突漲停渡。正當進退兩難之際,有人建議到下游十餘華里遠的老營碼頭試試。我們抱著僥倖心理趕到老營,慶幸的是渡過了河,而河的西岸下卻有五六華里遠的沙灘,板車是無法拉動前行了,只好把十幾麻袋紅薯卸下車,一袋一袋地朝河岸上抬,待把紅薯和板車弄到河岸上,四個人精疲力竭,坐在河岸一邊喘著粗氣,一邊喃喃自語:猴年馬月才能在漢江上架一座橋就好了!

讓我更一步感覺漢江上應該有一座橋的迫切心情是1969年。我作為一名焦枝鐵路的建設民工,在南征北戰參與修築從黃集到桐樹店的鐵路路基後,被安排到住在襄陽夫人城下附近居民家,承擔從真武山上朝長門碼頭拉石頭的任務。當我們成群結隊從樊城到襄陽時,那些板車在小"划子"上堆積如山,搖搖晃晃地渡河,大家都顫顫驚驚的,心裡像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但也有一個消息也讓我們十分振奮,國家批准建設的襄陽漢江一橋一一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即將開始建設了。

我們在江邊來回拉石頭,目睹了漢江一橋一天天"長"成。

漢江一橋的建成,雖然結束了襄陽城區漢江兩岸人民世代靠小"划子"擺渡過江的歷史,開創了襄陽漢江上建橋的先河。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又感到美中不足了。

1991年9月13日那天,我已在市教委工作,上午到襄東學校調研,晚上返回時,遇上漢江一橋上的一輛公交車發生爆炸事件,整座橋上被堵得水洩不通,我們的車子在襄陽第一人民醫院門口堵了3個小時也未能前行一步。在夜深人靜之時,我想,如果漢江上再有一座大橋,我們就有退路,而不致以孤掌難鳴被這樣困住了!實際上,漢江二橋,也就是現在稱之為的長虹大橋,己經在建設之中了。

漢江二橋的建設全過程我都目睹了,親眼看到在1987年12月14日,打下了第一根橋樁基,親眼目睹了1991年12月20日合龍的情景,當時一位攝影愛好者,還拍下了大橋合擾與太陽昇起的圖片,取名"二龍戲珠"。應邀參加了1992我5月1日的通車典禮。

漢江二樓作為襄陽城區漢江上第二座大橋的建成,有效地緩解了漢江一橋的壓力,也讓兩城人民及外來客人的往來有了更多的選擇。

在這座橋上因曾留下了一件難以忘卻的事件,讓我希望再建一些國家投資的橋,以避免因貸款建橋而收費還貨影響橋的使用效率。

那是一個週末的下午,突然接到市政法委領導的通知,要求立即趕往樊城一學校處理突發的不穩定事件。因事情緊急,處理情況需及時向領導彙報,而那時又沒有手機。司機害怕排隊交過橋費花時太久誤事,就衝過收費站直奔市政法委辦公地。收費站的人不瞭解事情真相,就派車一直追到市政委辦公地,瞭解真相後才善罷甘休。

又過了近10年的時間,漢江四橋又於2003年初橫空出世,橫跨在漢江上,它雖然離市中心遠一點,但它是襄陽境內首座高速公路橋,為襄陽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如果說,我耳聞目睹了襄陽漢江上二十年間從無橋到有橋,到有雙橋、三橋的歷程。那我退休後的十餘年間,襄陽城區漢江上的橋的建設速度更讓我驚歎不已。

我剛退休一年,市區內漢江上的第四座橋就於2009年9月動工興建,被稱為之漢江三橋。僅用四年時間就建成了襄陽首座斜拉橋。從此,結束了過橋收費的歷史,使人們穿梭於襄樊二城更加便捷。

當我2013年從北京回到襄陽,準備回老家看望老父親時,開著私家車送我的小弟告訴我說,大哥,我們回去不用從樊城、張灣走了。我問為什麼,他告訴我直接從襄陽這邊過東津大橋穿東津新區,只用半個小時就可以到達峪山了。我聽後有些將信將疑,因為過去回一趟老家從一橋和六兩河大橋走,即便不堵車,也得1個多小時呀!這座聽說在建的承式拱橋,僅用兩年多的時間就建成通車,讓我這個退休後北漂到北京為兒子照看孩子的老襄陽,再回老家時不僅不再為河上無渡船而擔憂,而且坐車回去的時間縮短了一半還多,可謂是夭壤之別。不得不驚歎,襄陽城區漢江上的橋的建設突飛猛進!

現在,時過七年,襄陽城區漢江上的首座懸索橋一一龐公大橋,又即將正式通車,並在我的新居一一梧桐灣小區附近。這不能不讓我感到:襄陽城區內漢江上的橋的建設不僅是建設速度雨後春筍,而且橋的樣式是百花齊放。

襄陽橋的變遷――作者原襄陽市教育局局長羅興才


橋,助推了襄陽的發展;橋,見證了襄陽的發展!襄陽城區漢江上橋的建設,是襄陽整體建設和發展的一個小小縮影,它標誌著襄陽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它標誌著襄陽的日新月異的發展。讓我這個讀書在襄陽、工作在襄陽的老襄陽,偶爾回襄陽一趟,有點摸不到東南西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