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個表情寫檢查,這是“想打老師”?

近日,廣東某中學的一名學生在班級微信群中向老師詢問問題時,發送了兩個“

因為一個表情寫檢查,這是“想打老師”?

因為一個表情寫檢查,這是“想打老師”?

”,老師認為該表情不禮貌,是想“敲打”自己,批評並責令學生寫檢討。學校副校長表示,學校很多人都認為“

因為一個表情寫檢查,這是“想打老師”?

”是“敲打對方”,事後學生解釋自己沒有這個意思,雙方也已消除誤會。


因為一個表情寫檢查,這是“想打老師”?


“敲打”真的是代表敲打嗎?


甚至隨著交流的升級和年代的變化,很多表情背離了初始的“官方定義”,比如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的“

因為一個表情寫檢查,這是“想打老師”?

”,本來官方是想“微笑”,現在卻常被年輕人用來表達令人無語的“呵呵”,而很多長輩似乎還未跟上這波節奏,仍舊時常用它來展露友好善意的微笑。


同一個“敲打”,不同的理解。確實,面對不同的語境,或者不同的交流對象間,即使是同一個表情,也很有可能存在不同的解讀。因此,“

因為一個表情寫檢查,這是“想打老師”?

”是想表達敲打對方還是“論文讓我頭痛”,產生類似誤會也不難理解了。


微笑&呵呵

↓↓↓


因為一個表情寫檢查,這是“想打老師”?


再見&拜拜

↓↓↓

因為一個表情寫檢查,這是“想打老師”?

圖片來源:CareLife凱爾生活


什麼導致了青年人和長輩的表情包分歧呢?


表情包在中老年之間不夠流行嗎?開玩笑,現在爸爸媽媽們的互聯網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超過八成的中老年人已經學會在微信中發表情包、在朋友圈點贊、收發紅包,近七成會拍攝和轉發小視頻。還有接近六成的中老年人喜歡用手機看視頻,25%會製作手機相冊,19%會用手機聽音樂。


因為一個表情寫檢查,這是“想打老師”?


事實上,表情理解分歧主要原因是中老年人更多根據表情本身結合文字,尤其是官方名稱去理解這個表情的含義,而年輕人往往不會理會官方名稱,全憑圖案形象來定義表情含義,同時這種定義往往會因為年輕人的圈子迅速定性一個特定的含義。缺乏對年輕人圈子的瞭解,中老年人自然也鬧不明白這些“年輕人的東西”。


表情包除了彌補文字無法表達出的語氣和情緒,很多時候可能包含著一個故事或者一個特定的“梗”,但並非所有的聊天對象都能在第一時間讀懂它們。大概就是,“如果你能讀懂我的表情包,我們就能做朋友。”從這個層面說,表情包不單是聊天信息的載體,其中也伴隨著潮流的演變和文化的認同。


表情包作為媒介,將兩代人緊緊連接


很多時候,上一輩人在跟年輕人聊天的過程中使用表情包,也是為了既表達清楚自己的中心思想, 同時能不被年輕人嫌刻板囉嗦。


很多人從之前“能發表情不打字”,到現在“能縮寫不拼全稱”,可見,溝通方式本來也是與時俱進、不斷變化的。在這個報道中,老師和學生因為一個表情在溝通中產生誤會,有網友評論,“要是90後老師,可能會是大型鬥圖現場。”


因為一個表情寫檢查,這是“想打老師”?


就這樣,表情作為一個媒介,將兩代人的心緊緊相系。每一代皆有每一代的語言,就如同接頭暗號,是形成集體記憶的重要一環。年輕人更是不必將兩代人的交流形容成火星撞地球,不斷誇大交流代溝,這本就是一個互相尊重和理解的過程,老年人之間也有他們的交流方式,不一定以當下潮流為正解。


沒有不可逾越的代溝,只有不肯坦誠的愛。在這裡祝願所有的長輩與年輕人,能能早日建起交流的橋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