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請關注“世界十大環境問題”

人類見世,至少已有300萬年的歷史。其間,初生矇昧200萬年,原始文明(石器時代)100萬年,農業文明1萬年,工業文明300年……地球—環境—社會體系是

一個人類群體與地球生態互見、互生的自然與人文輔成同進的大地球系統。而這個系統的互動,隨著人類科技文明的進步,日漸加速。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代,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自詡強大,漸漸忽略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正日益疲憊。

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而漸趨嚴重的。人類生產力在不斷提高,人口數量也迅速增長。當前,人類生存環境問題的傳播愈廣(世界性)和傳遞至深(世代性)越來越突出。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十大環境問題”日益成為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危機。

1、全球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

全球氣候變化是在統計學意義上全球範圍內氣候平均狀態的巨大改變或者持續較長一段時間的氣候變動(一般為10年或更長)。

近30年間,北極冰層厚度減小了40%,從原來的3.1m變成1.8m。具有全球91%冰面的南極,已有5大冰塊從陸地分離流入海洋。1973—1993 年,南極半島西部的冰層減小了20%

。恆河源頭的冰山正在以每年30m的速度消失。

目前北冰洋和南極洲的冰山融化速度正在加快。在南極半島,冰山融化的速度是過去幾年的6倍。專家們估算:若格陵蘭島的冰冠全部融化,全球的海平面將會上升7m,許多國家的大面積陸地會被淹沒,數億人的生存會受到威脅。

科學家預計,地球氣溫上升如果高於1℃,破壞力就會急劇上升,那些脆弱的生態系統將承受滅頂之災。譬如,南印度洋的珊瑚礁、澳大利亞的高地森林、南非的臺地高原、北冰洋和中歐的山脈的生態系統就會遭到嚴重破壞,滅絕物種的數量會急劇上升——北極熊、海豹、海象瀕臨滅絕。

世界經濟合作組織2008年報告說,由於熱帶氣旋和風暴潮的影響,海水水位的上升會威脅到世界十座城市,其中包括廣州、上海。已有的海平面升高的統計平均數是:世界1.7mm/年,中國2.6mm/年,上海3.8mm/年。

2、土壤流失嚴重,耕地面積減少,土地荒漠化的危害愈見加大

荒漠化(沙漠化) 指氣候異常和人類活動等因素造成的乾旱、半乾旱和亞溼潤乾旱地區的土地退化。近半個世紀以來,由於

人類過度耕種、過分放牧和狂砍濫伐森林,使土地變得貧瘠、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加劇了荒漠化對人類的威脅。

根據《全球環境展望(四)》報告,約有20億人依靠乾旱地區的生態系統,其中90%生活在發展中國家。在全世界,土地總面積的30%以上是旱地,其中30%已經退化,特別容易荒漠化。因不可持續的土地管理方法及氣候變化造成的土壤流失,全球每年有2 萬~5萬km2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固然有其氣候因素,但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土地沙化迅速擴展,應是其主因。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的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2.2萬km2,佔我國國土面積的28%。目前,我國土地荒漠化正以平均每年2460km2的速度擴展,相當於一年損失一箇中等縣的土地面積。內蒙古阿拉善地區是近年來沙塵暴的沙源地之一。300年前這裡還是著名綠洲;從公元前3世紀到20世紀50年代,我國沙塵暴共發生了70次,平均每30年1次;20 世紀60—70年代,每兩年1次;到90年代,年年都有;2003年,不到4個月就發生了11次。沙塵暴使空氣中懸浮顆粒物的總量急劇增加,有些城市該項汙染指標已超標210倍!

2008年全球較大城市空氣汙染狀況排名,在最嚴重的前30名城市中,我國有20多個

3、森林銳減,地球的綠色屏障嚴重毀壞,資源日益減少,生態環境遭破壞

據2005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結果,2005年全球森林面積為39.52億hm2,佔陸地面積(不含內陸水域)的30.3%,人均森林面積0.62hm2。全球森林主要集中在南美洲、俄羅斯、中非和東南亞。這4個地區佔有全世界60%的森林,其中尤以俄羅斯、巴西、印度尼西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為最,4國擁有全球40%的森林。

覆蓋在大地上的森林,是自然界擁有的最可貴的財富。現在世界森林的面積隨著人口增加正日益減少,每年約減少1130萬hm2。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稱,有史以來全球森林已減少了一半,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2001年的報告,全球森林從1990年到2000年每年消失近千萬公頃。雖然從1990—2000年,人工育林年均增加了310萬hm2,但熱帶和非熱帶天然林卻年均減少1250萬hm2。

4、水資源不足和水汙染,制約經濟發展,影響人類生活

水資源緊張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頭等重要問題。淡水佔全球水資源的2.6%,只有不到1.2%存在於土壤和空氣中。目前全世界有1/10的河流遭汙染,有10多億人口飲用汙染水;有的國家地表汙染高達70%左右,歐洲北海一些水域因汙染以致捕魚有1/3不能食用。約佔世界人口總數40%的80個國家和地區(約15億人)淡水不足,有20億人口飲水緊張,其中26個國家(約3億人)極度缺水。預計到2025年,世界上將會有30億人面臨缺水,40個國家和地區的淡水供應嚴重不足

中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m3,佔全球水資源的6%,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 m3,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有13個,我國為其一。

世界十大最受人類活動威脅的河流:a. 怒江- 薩爾溫江;b. 多瑙河(中歐);c. 拉普拉塔河(南美);d. 格蘭德河(墨西哥、美國);e. 恆河(印度);f. 印度河(巴基斯坦);g. 尼羅河及維多利亞湖(北非);h. 墨累河(澳大利亞);i. 瀾滄江- 湄公河;j. 長江(中國)。

我國水資源的浪費十分嚴重。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用水量是發達國家的15~100倍。水環境也不斷惡化。700條大河中有近1/2的河段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汙染

5、大氣汙染

由於人類活動或自然過程引起某些有害物質進入大氣,達到一定濃度並延續一定時間以後,危害空氣環境,影響人類健康並致病的現象,稱之為大氣汙染。危害空氣質量的有害物質就是大氣汙染物。大氣汙染物有100多種

有自然因素形成的大氣汙染物和人為因素造成的大氣汙染物兩種。前者如森林火災、火山爆發等;後者如工業廢氣、生活燃煤、汽車尾氣、農墾燒荒、建築煙塵、生活炊煙及路邊燒烤、核爆炸等。

大氣汙染物按其存在狀態可分為兩大類:a. 氣溶膠汙染物:主要有粉塵、煙、液滴、霧(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氣溶膠系統,是近地面空氣中水汽凝結或凝華的產物)、

(灰霾,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烴類等粒子使大氣混濁,視野模糊並導致能見度惡化)、降塵、飄塵、懸浮物等;b. 氣態汙染物:主要有硫氧化合物(SO2為主),氮氧化合物(NO2為主),碳氧化合物(CO2為主)及碳、氫結合的烴類

大氣汙染的危害對人體主要表現為呼吸道疾病;對動植物可使其生理機制受壓抑,成長不良,抗病蟲能力減弱,甚至死亡。大氣汙染還能對氣候產生不良影響,如降低能見度,減少太陽輻射(據資料表明,城市的太陽輻射強度和紫外線強度要分別比農村減少10%~30% 和10%~25%,從而導致城市佝僂病發病率增加;大氣汙染物還能腐蝕物品,影響產品質量。

6、臭氧層破壞,威脅地球生命

臭氧 (O3),無色氣體,是氧氣的同素異形體;有特殊臭味,因此得名。在大氣層10~50km 高度的區域,集中了地球上約90% 的臭氧,這就是“臭氧層”。

太陽光是由可見光、紫外線、紅外線三部分組成。進入大氣層的太陽光(包括紫外線)有55%可穿過大氣層照射到地球的大地與海洋,其中40%為可見光,它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動力;5%是波長100~400nm的紫外線,紫外線又分為長波、中波、短波紫外線。長波紫外線能夠殺菌中短波紫外線對人體和生物有害。當它穿過平流層時,絕大部分被臭氧層吸收。因此,臭氧層就成為地球一道天然屏障,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強烈的紫外線傷害。

核爆炸和噴氣式飛機在高空中的飛行使那裡的臭氧減少1%,到達地面的紫外線強度便增加2%。據估計,到2025年,臭氧有可能會減少10%。有研究表明,大氣中的臭氧含量減少1%,人類皮膚癌患者增加4%~6%;而照射到地球的紫外線增加,還會破壞包括DNA在內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白內障的概率,造成許多有關免疫系統的疾病。

臭氧含量減少,顯然對地球的自然生態系統也會帶來嚴重影響。研究數據表明:臭氧減少1%,大豆減產1%;臭氧減少可以導致漁業減產——臭氧減少10%(紫外線輻射增加20%)將會在15天內殺死所有生活在10m水深內的鰻魚幼魚。

氯氟烴非同尋常物質,其穩定性使其在大氣平流層中很容易聚集起來,其影響將持續一個世紀或更長的時間,以催化劑的形式對臭氧層造成嚴重破壞。其中,1個氯原子可以破壞10萬個臭氧分子。

7、酸雨(酸性沉降)

臭氧層破壞,威脅地球生命酸雨是pH小於5.65的酸性降水,其正式的名稱是酸性沉降,它可分為“溼沉降”與“幹沉降”兩大類。前者指的是所有氣狀汙染物或粒狀汙染物,隨著雨、雪、霧和雹等以降水形式而落到地面;後者是指晴空中降下來的帶有酸性物質的落塵。

酸雨主要是人為排放大量酸性物質造成的。我國的酸雨主要是燃燒大量含硫量高的煤炭而形成的。此外,各種機動車排放的尾氣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酸性沉降還有其他排放源:①海洋霧沫:它們會夾帶一些硫酸到空中;土壤中某些有機體,如動物死屍和植物敗葉在細菌作用下可分解某些硫化物,繼而轉化為SOx。②火山爆發:噴出相當量的SOx氣體。③雷電和乾熱氣候:它們引起的森林火災也是一種天然的SOx的排放源。

酸雨,被人們稱作“天堂的眼淚”或“空中的死神”,具有很大的破壞力。它使土壤的酸性增強,導致農作物與牧草枯萎;它抑制土壤中有機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與土壤離子結合的鈣、鎂、鉀等營養元素,使土壤貧瘠化;它會破壞森林的生態系統,使林木生長緩慢,森林大面積死亡。酸雨能破壞植物的葉片直到細根系,從而抑制陸地植物和藻類的生長。它還使河湖水酸化,並溶解土壤和水體底泥中的重金屬並進入水中,毒害微生物和以微生物為食的魚蝦使之大量死亡,成為“死河”“死湖”。酸雨還會滲入地下,致使地下水酸化,飲之有害健康。酸雨還加速建築物和文物古蹟的腐蝕和風化過程。

現在瑞典的18000多個大中型湖泊已經酸化,其中約4000個酸化嚴重,水生生物受到很大傷害。在加拿大,酸雨毀掉了14000多個湖泊,另有4000多個湖泊也瀕臨“死亡”。在美國酸化的水域已達3.6萬km2,在28個州17054個湖泊中,有9400個受到酸雨影響而水質變壞。美國每年酸雨造成的損失達250億美元。

世界上形成了歐洲、北美和中國三大酸雨區。

中國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中國三大酸雨區包括:a. 華中酸雨區,b. 西南酸雨區,c. 華東沿海酸雨區。中國酸雨覆蓋面積已佔國土面積的30%~40%,而且酸雨嚴重區已越過長江,向黃河流域蔓延,青島也監測到了酸雨。酸雨給全國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達140億元。以長沙、贛州、懷化、南昌等地為代表的華中酸雨區最為嚴重,其中心區域年均pH低於4.0,酸雨頻率高於90%。

8、生物物種快速滅絕,生物資源急劇減少

地球上的生命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歲月,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人們已經勾勒出來生物演進過程的脈絡和輪廓,但是也還有不少待解之謎。生命物種數量的巨大波動就是其中之一。在一些地質時期,外部環境發生劇烈變化,有許多生物物種近乎同時滅絕,就會發生集群滅絕。

人類對自然毫無節制的索取,已經導致自然環境不斷惡化,並威脅著其他物種的生存。19世紀以來物種滅絕率已高出背景滅絕(每年每百萬物種中僅少數物種自行消失稱為背景滅絕)率大約100倍。而進入21世紀後,滅絕速率不但沒有趨緩反而逼近背景滅絕率的1000倍。目前,全球每年有5萬~8萬種生物從地球上消失,還有12%的哺乳動物和11%的鳥類瀕臨滅絕。每天有150~200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6~8個物種絕滅。

國際植物大會稱:人類破壞了地球近1/2的土地,3100種動植物瀕臨滅絕。預計到21世紀下半葉,將有1/3~2/3的物種消失。人類正處在第六次生物絕種潮的邊緣

保護生態系統已經成為人類所面臨的最大挑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機構指出,全球對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及全球變暖的趨勢,使世界生態系統的質量下降。全球1/2溼地消失,伐木使全世界的森林減少一半,世界30%左右的森林變成農業用地,大約9%的樹種面臨滅絕熱帶森林正以每年13萬km2的速度消失,大約70% 的主要海魚被過度捕撈或處於捕撈極限,20%的淡水魚瀕臨滅絕土壤退化影響了全世界2/3的耕地

9、人口高速增長、城市無序發展,危及自然生態

人類在地球上生活了幾百萬年。最初,人口發展非常緩慢。公元初年時,全世界總人口只有2.7億,1830年世界人口達到第一個10億。此後人口猛增,1930年為20億,1960年為30億,1975年為40億,1987年7月11日達到50億。第二、三、四、五個10億的增長分別用了100年、30年、15年、12年。

預計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突破90億。

人口激增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不容忽視。最近美國人口普查局報告稱,2016年地球人口已達到73億,每年以1.08%的速度增長。一方面,隨著人口的激增和消費水平的提高,人類對地球資源的需要量越來越多,人類對環境的壓力與衝擊就會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人均耕地也將越來越少——20世紀末,世界人均耕地已經從1975年的3100m2下降到了1500m2。因此,未來的糧食不足將成為嚴重問題。

10、有害物質轉移,殘留物質嚴重汙染

有毒有害物質是指人體或環境難以降解或不能降解的物質,它使人患病或致死,給環境造成汙染和危害。有毒有害物質主要包括固體廢物、放射性物質、農藥、人工合成的有機化合物等,不少物質能通過食物鏈而被生物富集、積累並轉移,最終通過食物鏈傳輸到環境中。其中不少有毒有害的物質是致癌物、致畸物,因而它們對人類的生存、發展的威脅極大。有毒有害物質進入環境後,有些汙染物能在環境中發生化學反應,轉化為二次汙染物,對生態系統和人體健康將造成更大的危害。

世界地球日:請關注“世界十大環境問題”

目前全國有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超標的噪聲環境中。工業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已累積70億t,垃圾“圍城”現象十分普遍,受汙染耕地達1.5億畝以上,汙水灌溉引起的汙染耕地約3250萬畝,固體廢物堆存佔地和毀田約200萬畝,合計約佔耕地總面積的1/10以上,且每年還在以大約15%的速度遞增。

國內垃圾處理方法多種多樣,主要有:填埋、堆肥、焚燒三種方法,另外還有熱解、分選回收、綜合處理等。20世紀80年代,人均垃圾產量為每人每天0.5~0. kg;90 年代,垃圾產量為每人每天0.7~0.8 kg;21世紀初,垃圾產量預計為每人每天0.9~1.0 kg。有關數據表明,2007年,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的清運量已達1.5214億t,比2006年的1.4841億t增加了2.5%;全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17.6億t,比上年增加15.9%。

文章來源:高等教育出版社《地球 環境 社會》

世界地球日:請關注“世界十大環境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