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大意‘’失荊州,真的是‘’大意‘’嗎?

關羽‘’大意‘’失荊州,真的是‘’大意‘’嗎?

關羽(於榮光版)

關羽,本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赤壁之戰後,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別遣關羽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曹仁退走後,關羽被劉備任命為襄陽太守。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一度想遷都以避其銳。後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樊城,東吳呂蒙白衣渡江後,招降傅士仁、糜芳,南群和關羽家屬都落入東吳手中,關羽腹背受敵,被潘璋部擒獲,被殺於臨沮。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

襄樊之戰的最終結果是改變三國最終走勢的重要轉折點。在此之前劉備剛剛從曹操手中奪下漢中,勢力和聲望都達到了頂峰,在這樣的形勢下,只要劉備能夠在漢中緩口氣讓浴血的蜀兵得到哪怕半年的休整,劉備就可以學漢高祖劉邦居高臨下奪取中原,最重要的是此時曹操稱王,天下民心所向只有打著興漢除賊的劉備,劉備當時不僅擁有張飛、關羽、趙雲、黃忠等萬人敵將領,文有諸葛亮、法正、馬良等俊才,更是佔據天下之腹荊州和兩川富饒之地,論兵力可能不如曹操多,但是論民心和士氣已經是不能再高了。

關羽‘’大意‘’失荊州,真的是‘’大意‘’嗎?

襄樊之戰

再來看看整個戰役的過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戰勝曹操佔據漢中,陸續收復上庸房齡等郡,此時關羽部響應劉備奪取漢中,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佔據的襄陽、樊城的一次重要戰役。此戰前段,關羽一度圍困襄陽、樊城,幾乎破城,隨後曹操令于禁率軍援救,不過隨著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殺龐德,逼迫曹操不得不考慮前度鄴城以避其鋒芒,一時,整個天下都知道了關羽的威名。隨後曹操部徐晃南下援救樊城,關羽與之交戰,不敵徐晃,樊城包圍圈被打破。之後孫權部呂蒙白衣過江,招降傅士仁、糜芳,隨後南群陷落,關羽部後路被徹底堵死,徐晃呂蒙已成前後夾攻之勢,關羽求援不得,糧草耗盡只得敗退麥城,最後被呂蒙屬下潘璋抓獲,父子皆被殺。荊州除襄陽和樊城外全部落入東吳手中,孫劉聯盟10年後最終破裂。

關羽‘’大意‘’失荊州,真的是‘’大意‘’嗎?

急兄仇張飛遇害 雪弟恨先主興兵

關羽此人重士卒而輕士大夫,簡單來說對待士兵很好,而對讀書人就不太友好,恰好守備關羽退路的傅士仁和糜芳就不被關羽看好,最後投降了東吳,很多人說關羽的敗亡大半責任要歸於糜芳,作為劉備的小舅子守備江陵,城中有降軍三萬,東吳缺沒費一兵一卒就拿下了江陵,不但使得關羽後路被截斷,使得關羽部大半的家屬都陷落在東吳手中,在我看來,關羽的出兵就非常的有問題,一開始劉備拿下漢中,照理是該給關羽一份捷報,但那份捷報絕對沒有要關羽打下樊城或者襄陽,而是擇機而動,為何?劉備剛拿下漢中,大軍血戰三月,糧草軍械兵士都需要休整,最後劉封和孟達的見死不救看似不及人情,其實更多是無奈和怕死,一來手中兵力不足以對抗徐晃和呂蒙,二來去救援多半會戰死在沙場上,人豈有不怕死的。我相信關羽的圍城是自己的想法,而對於整個蜀漢而言打下襄陽樊城固然是好,失去了荊州就讓劉備徹底失去問鼎中原的機會,後來的劉備討伐東吳被火燒七百里,蜀漢就已經失去最後的翻盤機會。

關羽‘’大意‘’失荊州,真的是‘’大意‘’嗎?

桃園三結義

關羽被斬殺,隨後張飛被部下殺死,劉備死在白帝城裡,雖然沒能實現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結義之言,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劉備也算仁至義盡,但是關羽的失荊州則是讓劉關張數十年努力付之東流,往事以隨波流走,不知你對這場戰役有什麼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