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數不多的硬科幻電影之一,《流浪地球》擊中了數億觀眾

中國為數不多的硬科幻電影之一,《流浪地球》擊中了數億觀眾

《流浪地球》:肯定情緒的同時,希望看到對中國科幻電影的意義

在我們的一般理解中,科幻電影的觀眾集中在中年和年輕人,而男性集體是主要的。然而,《流浪地球》的觀眾覆蓋了老年人和中年人群體。許多家庭扶老攜幼經歷兩個多小時科幻之旅。他們帶來的觀影熱成為春節的獨特文化現象。

中國為數不多的硬科幻電影之一,《流浪地球》擊中了數億觀眾

作為中國為數不多的硬科幻電影之一,《流浪地球》擊中了數億觀眾,贏得了口口相傳和票房雙贏,在我看來並非偶然。首先要說的是,這部電影中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都非常“中國化”。這部電影講述了50年後太陽系解體的故事,地球聯合政府決定開啟一個持續了一千年的新千年之旅的故事。

從精神的角度來看,在電影中的宏大故事背景、突破天際想象和迴腸蕩氣的敘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世界觀——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國人的行為邏輯。無論是犧牲、忍讓、顧全大局而捨棄個人,還是奉獻給死亡的勇氣;無論是對祖國家園的依附和珍惜,愚公移山的奉獻,還是因缺乏溝通而異化的父子關係,有許多現實的映照。

中國為數不多的硬科幻電影之一,《流浪地球》擊中了數億觀眾

在物理層面上,一些道具的設計細節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啟發。例如,關鍵引擎的核心外觀是指古代大地測量儀器“候風地動儀”的設計。空間站的外觀指的是古代計時器“日晷”,當中國觀眾看到它時,會感到非常親密,高度契合的審美印象。

長期以來,中國的許多電影都使用具有中國特色的知識產權和故事情節來反映非本土價值觀,從而使整部電影成為具有一種違和感。《流浪地球》在此時處理非常聰明,純兒又純的中國人依舊能在科幻場景中,表達的仍然是中國人的做事原則和道德標準。

中國為數不多的硬科幻電影之一,《流浪地球》擊中了數億觀眾

在肯定《流浪地球》人類情緒的同時,我們也希望看到它對中國科幻電影的探索意義。科幻電影起源於歐美,是一種重要的電影類型。很長一段時間,每個人都覺得中國缺乏科幻小說的土壤,但劉慈欣的雨果獎表明我們可以在科幻文學領域發揮作用。在導演郭凡的帶領下,《流浪地球》用4年證明了中國也可以製作出自己的科幻電影。在探索中,《流浪地球》借鑑了西方科幻電影的創作模式,特別是中國電影的發展現狀和資本狀況,建立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拍攝和後期製作的完整過程。由此產生的電影效應也讓西方媒體對中國挑戰這個曾經被好萊塢壟斷的主題的能力感到驚歎。

中國為數不多的硬科幻電影之一,《流浪地球》擊中了數億觀眾

正如電影評論家戴錦華評論,《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元年意味著誕生,這也意味著更多的改進空間。根據公佈的信息,《上海堡壘》《749局》等科幻電影正在全面製作中,無論如何,《流浪地球》的成功給了我們更多的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