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鐙:太雷人了,電視劇都演錯了,應該更正

馬鐙:太雷人了,電視劇都演錯了,應該更正

應該是平常比較關注歷史小趣事,讓我對影視作品中的那些歷史細節格外地關注。拋開最容易被搞錯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不談,關於馬鐙,國內的影視作品也錯誤百出。

馬鐙:太雷人了,電視劇都演錯了,應該更正

與馬鞍、馬轡(pèi)、馬鎧等比起來,馬鐙只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小部件,然而它所帶來的影響力卻大得讓人嘖嘖稱奇。有些學者根據目前出士的文物及文獻資料推斷,馬鐙的最早發明應該在公元3到4世紀的魏晉以後,發明馬鐙的是中國北方的一支遊牧民——鮮卑人。因此,至少在東漢之前人們並不知道馬鐙是什麼東西,當時的人們如果要騎馬,只能雙腳懸空用腿緊緊地夾住馬腹,並用手抓緊韁繩,才能避免從馬背上顛下來,如果沒有馬鐙反正小編不敢去嘗試。由此可以想象,當年無論是匈奴的騎兵或者衛青、霍去病等人率領的漢軍勇士,在馬背上馳騁廝殺是十分辛苦的。這種情況下,騎兵的戰鬥力會被大打折扣,絕不可能像影視劇裡所誇張渲染的那樣神勇無敵。

馬鐙:太雷人了,電視劇都演錯了,應該更正

馬鐙發明以後,很快就傳遍了東方世界,它使得人的雙手被解放,人與馬合為體。騎手們可以在戰馬上能騎能射還能打,完成各種高難度的拼殺動作,戰鬥力大大地增強。

馬鐙:太雷人了,電視劇都演錯了,應該更正

不過,與馬鐙對東方人的影響比起來,它對歐洲的影響更是熱血、深刻、讓人興奮(戰爭)。馬鐙傳入歐洲的年代正好處於羅馬帝國分崩離析,各蠻族、各大叛亂頭子們紛亂割據之時。一支來自東方的遊牧部落阿瓦爾人(公元6世紀被突厥瓦解後潰逃到西方的柔然人),仰仗其強大的騎兵優勢入侵歐洲。這群烏央烏央的侵略者讓歐洲人在聞風喪膽之餘,也意識到騎兵的厲害以及馬鐙對騎兵的重要性(歐洲人民:奶奶的,這玩意咋這厲害,不行咱們也搗鼓。)。於是,歐洲各國紛紛效法,戰爭的主力很快就從步兵轉向騎兵,從而催生了騎士制度。對此,英國的學者李約瑟曾經這樣評價:“像中國的火藥幫助歐洲摧毀了封建主義一樣,中國的馬鐙在最初也幫助了歐洲封建制度的建立。”

馬鐙:太雷人了,電視劇都演錯了,應該更正

毫無疑問, 馬橙的發明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直到它的出現為止,騎兵的優勢才算真正地被凸顯出來(騎兵:知道我的厲害了吧)。只是,關於這個細節祖國優秀且完美的影視作品幾乎是全軍覆沒了,包括那些獲獎無數的名片在內。好萊塢的創作人員則嚴謹得多,比如,在奧利奧……奧利佛 · 斯通執導的電影 《 亞歷山大 》 以及沃爾夫岡 · 彼德森執導的 《 特洛伊 》 裡,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主角必須抓住馬身縱身躍上馬背,或者靠他人按住馬匹才能騎上去。對於細節的處理,最容易體現一個創作者的專業化素養,在這個層面,或許我們真的應該向外人好好學一學了。(䮻(dei)、駕……小編去浪去了,歡迎大家紛紛留言,歡迎各種吐槽。

馬鐙:太雷人了,電視劇都演錯了,應該更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