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朗起義的程度之烈: 袁世凱多次換將, 二十餘萬北洋軍圍剿

民國二年(1913年),在贛寧之役落幕之後,北洋軍輕巧取勝的餘威猶在,也隨之愈發走向固步自封。作為大家長的袁世凱,此時也早已不再是那個需要扮豬吃虎的清廷臣子,作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袁世凱開始自信與膨脹,然而他也沒有放鬆警惕。

割據地方的北洋軍閥橫徵暴斂,袁世凱對於這些老部下能做的只有“打馬虎眼”,但是各式反抗則接連發生,軍閥剋扣軍餉直接促使了底層的北洋軍士卒譁變,在三年的時間裡,十餘省份相繼發生了二十餘起,各式流民也裹挾其中,不堪壓迫的民眾也揭竿而起,其中對北洋政府打擊最大的是白朗起義中的“白狼軍”。

白朗起義的程度之烈: 袁世凱多次換將, 二十餘萬北洋軍圍剿

作為這支義軍的首領,白朗因為作戰機警勇猛,也被北洋政府當局稱為“白狼”,麾下的“白狼軍”發源於河南境內,不僅有販夫走卒,北洋軍中的正規軍也有很多是自願加入,在初期階段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多則數萬眾,少則千餘人一股,聲勢浩大。

北洋軍一直揮師進剿,但是損失慘重,甚至還有數支部隊全軍覆沒,“白狼軍”風頭一度蓋過南方軍,雙方也曾積極接觸,黃興曾派遣專人與白朗聯繫,相互聲援進行討袁征戰,在原有活動的地盤上,白狼軍縱橫馳騁,大有衝出河南的勢頭,成為袁世凱的心腹大患。河南都督張鎮芳被袁世凱就地免職,接著派遣麾下悍將段祺瑞作為北洋軍總指揮,統領

河南、湖北以及安徽三省北洋軍共計兩萬餘人揮師進剿,甚至還請求俄軍動用了一架飛艇前來助戰。

白朗起義的程度之烈: 袁世凱多次換將, 二十餘萬北洋軍圍剿

此時的白狼軍也有了較為規範的編制與戰術,不僅有步兵、馬隊、炮兵以及輜重等營隊劃分,“紮寨立營,放哨巡邏,悉如軍隊”。在戰術上善於聲東擊西,迂迴奇襲,常使追擊的北洋軍“勞頓不堪,卻無所獲”。此外白狼軍戰風剽悍,在棗陽抵抗來自湖北的北洋軍進攻時,肉袒衝陣,鄂軍團長李俊戰死。

白朗起義的程度之烈: 袁世凱多次換將, 二十餘萬北洋軍圍剿

白狼軍的尾大不掉讓袁世凱大為震動,“四省會剿”的大幕開始拉開,坐鎮東南的北洋元老張勳前來助戰,北洋集團數個省份支援,動員二十餘萬北洋軍圍殲,段祺瑞、陸建章以及王佔元等一大批北洋軍將領披掛上陣,白狼軍面臨空前的壓力與危機,在長途奔襲以及消耗戰中損失慘重,轉戰河南多地苦苦支撐數月,多位首領在交戰中身亡。

白朗起義的程度之烈: 袁世凱多次換將, 二十餘萬北洋軍圍剿

戰至民國三年(1914年)7月20日,白朗本人也因戰傷在行軍中隕命,作為歷時近三年的白朗起義,“白狼軍”的規模與影響不可謂不大,連挫北洋軍,袁世凱動用了嫡系北洋軍以及地方武裝在內共計二十餘萬人馬圍剿才將其鎮壓,這也是北洋軍最後的驕狂,袁世凱在擁兵自重的道路上也有恃無恐地漸行漸遠。

文章取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