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的話別人為什麼不愛聽

我們都是社會人,有父母、配偶、子女、親戚、同事、朋友等。甚至每一個人都有社會行為,哪怕只有一次,都有可能產生相關聯的人。比如購物、買菜、出行等。所以我們來到這個社會上定要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要和不同層次與背景的人打交道。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更找不到完全表裡一致的人,差異和區別是人際交往中必然要面對的現實。差別的存在往往是一種無形的心理鴻溝,給思想、情感交流造成阻礙。知識和經歷背景的不同是其中重要的一種。每個人由於接受教育和生活經歷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知識層次、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甚至語言差異,所謂“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

現在有一個說法,說不要和低等級的人進行爭辯,我反對這個觀點。其實只要一個人有社會行為發生,你就會有一個需要實現的目的或需求,但有可能與之對應的相關聯人對你的需求與目的理解上有誤差,甚至出現排斥的語言或行為,這時爭辯是避免不了的。要想解決這一矛盾,我認為不是不去爭辯,而是要掌握溝通的技巧;另一方面是儘可能準確地向對方表達自己的需求或目的。另一方也要有一個合適的回應技巧或方法,尤其是對方的需求或目的表達不是那麼準確時。比如,一個人想到菜場買裡脊肉,但有可能一下子說不出名稱,也指不出具體的品種。這個時候,賣肉的人就需要耐煩、詳細介紹你攤位的具體品種,引導消費者準確的說出自己的需求。又例如,一個人逛街,走到一個街邊小攤販前,想買瓶水,但他只說:“水怎麼賣?”,其實他的心裡估計是要那種平時只賣2塊的普通礦泉水。這時候賣水的人不能沿著這種不準確的需求表達回應說“有2塊的,有3 塊的,還有5塊的,你要哪一種?”這種回應很容易造成誤解或爭辯。其實正確的做法還是要具體介紹你賣的水的品種及其價格,然後引導消費者準確說出自己的需求。

再講一個故事,在電視劇《特赦1959》中,有個角色塑造的非常好,他就是王耀武。當王耀武走進功德林,他就知道他的政治生涯和戰爭生涯已經結束了,歷史潮流浩浩湯湯,不可阻擋,更不可能逆轉,所以他審時度勢,知道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到了功德林,王耀武成了積極分子,不但跟王英光、賀春年談笑風生,深入分析國民黨失敗的原因,還當上了領隊,不管是發衣服還是發學習材料,都是王耀武一手包辦。劇中陳長捷的鞋沒有鞋帶,但王耀武有,他很大氣地對陳長捷一揮手:“你喜歡,你拿走。”在功德林數百戰犯中,王耀武最會做人,最會說話,他成了第一批走出功德林的十個人之一。有個評價王耀武說:這個王耀武,真是個狠角色,當戰俘都能當出個優秀。

通過以上的例子和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保持良好的心態,掌握有效的溝通技巧,人與人之間的很多矛盾是可以減少或避免的。這種能力與社會等級沒有多大關係。不同學歷、不同社會地位的人都需要掌握這種技巧,我們的社會才會越來越和諧。

最後作一首小詩,獻給我親愛的朋友們!


溫度

作者:苞苞楚

我們相愛時

十指相扣

骨髓裡瀰漫著彼此的溫度

我們分手時

擦肩而過

帶走了含有餘溫的怨恨

留下了一串串冰涼的腳印


你說的話別人為什麼不愛聽


你說的話別人為什麼不愛聽


你說的話別人為什麼不愛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