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大師廖平墓碑被劈作磨刀石 文章疑似被康有為剽竊是真是假?

梁啟超認為康有為剽竊了廖平,但梁1890年9月才第一次見康,而康、廖相會是同年1-2月間的事,梁非見證者。梁啟超是康的弟子,故梁說得到張之洞、俞樾、章太炎、皮錫瑞、葉德輝、顧頡剛、錢穆等人認同。

作者:蔡輝

文學大師廖平墓碑被劈作磨刀石 文章疑似被康有為剽竊是真是假?

康有為 來源:新華社

“吾向亦受古文經說,然自劉申受、魏默深、龔定庵以來,疑攻劉歆之作偽多矣,吾蓄疑心久矣。吾居西樵山之北銀塘之鄉,讀書淡如之樓。”

1917年,康有為重刻《新學偽經考》,在後序中,他寫了這段奇怪的話。稱自己學問上接劉逢祿、魏源和龔自珍等今文學派大師,並稱“劉歆作偽”非新說。

康有為閃爍其詞,實為暗斥廖平。

廖平是清末民初著名學者,因主張“平分今古”,徹底解決了今文學派與古文學派千年之爭,被視為傳統經學最後一位大師。

廖平認為康有為抄襲了自己的著作。1896年,他在《經話甲編》中稱:“外間所述之《改制考》(即《孔子改制考》)即祖述《知聖篇》,《偽經考》(即《新學偽經考》)即祖述《闢劉篇》,而多失其宗旨。”(《知聖篇》《闢劉篇》均為廖氏著作)

此說得到梁啟超認同,他在《中國學術思想變遷大勢》中說:“康(有為)先生之治《公羊》,治今文也,其淵源出自井研(即廖平),不可誣也。”章太炎也說:“君(指廖平)學有根抵,於古今經學無不窺,非若康氏(指康有為)之剽竊者。”

可見,康有為剽竊廖平已成公論,康不便直接爭論,只好以此自辯。該案影響甚巨,值得鉤沉。

一代大師不背書

1852年,廖平生於四川省井研縣青陽鄉鹽井灣,本名登廷,字旭陔。後改名平,字季平,初號四益,後改四譯,晚年又改成六譯。

廖平認為自己所想皆是翻譯聖人學說,四譯指思想曾四變,六譯則指六變。

廖家祖籍河南安郡,後遷江南,再遷湖北麻城縣,明初遷到四川井研,至廖平已十九代。因人丁興旺,所在青陽鄉又稱“廖半鄉”,但“四百年間無顯者”。

廖平之父廖復槐,幼時家貧,曾當小販、牧童,“繼得夏某之助,後為商,漸能自給,中間曾兩毀於訟,一毀於火”。

廖復槐有五子,廖平行四,出生時,廖復槐已46歲。

七八歲時,廖平入私塾,但天生記憶力差,不久輟學。廖平萬分苦惱,到塘邊釣魚,默唸:“假若我將來讀書有成,今天便釣到一對鯉魚。”沒想到,他真釣到一對鯉魚。

廖平將這件事告訴父親,廖復槐迷信,便同意他復學,故廖平晚年將書齋命名為“雙鯉齋”。

廖平自己說:“餘素無記性,幼讀五經未完,然若不能成誦,棄學。師許以不背,乃復從學。故予後專從思字用功,不以記誦為事。心既通其理,則文字皆可棄。”“吾於《春秋》幾無字不爛熟胸中,然試令予背,則不能及半頁。”

14歲時,廖平再度輟學,回家賣茶,一次斟茶時,竟將熱水灑到顧客身上,捱了罵,他在櫃房粉牌上大書“我要讀書”,離家出走。家人在破廟中找到他,見他正在讀書。

廖復槐拗不過廖平,允其復學。

幸虧遇上張之洞

再回學堂,廖平用長繩將自己捆在座位上,每離座,需解開許多死結才行。夜間無燈,他便到寺廟大殿的長明燈下讀書。

廖平16歲完婚,每次陪夫人回孃家,必先快跑一程,然後坐在路邊讀書,等纏過足的夫人趕到,便再快跑一程,繼續坐在路邊讀書。

時人有“敬惜字紙”的習俗,用過紙張需送到寺廟中火化,廖平到寺院,必先認真展讀待燒之紙,其中有很多是罕見的舊書頁。

1873年10月,張之洞任四川學政,主持院試(府試已錄取的童生可參加,考中即成秀才,得入府學、縣學讀書,享受津貼,是童生中最高階考試)。

廖平曾兩次院試,皆失敗。此次參考,又違反了八股文中破題格式(按要求應寫兩句,廖卻寫成三句),試卷被考官扔出。張之洞複檢時,卻將廖平拔為第一。

為振興蜀學,張之洞於1875年建尊經學院,親自授課。一次他出題“狂狷”,廖平在文中指出:“狷”的本義為“猘犬”(即瘋狗)。“蜀士舊無知許氏《說文》者”,但廖平曾在待燒廢紙中讀過此解,張之洞大感驚訝。1876年,他調廖平入院讀書,稱其為“蜀中五少年”(另四人為張祥齡、楊銳、毛翰豐、彭毓嵩)之一。

張之洞不久離蜀。1879年2月,名儒王闓運任四川尊經學院山長(即院長),3月,廖平、張祥齡得遷入內院(山長休息之所),“常就王闓運請業,每至夜深”。

兩位狂人終於翻臉了

王闓運是“肅(即權臣肅順)門五學士”之一。咸豐帝讀過王闓運代筆的奏章,問:“此人為何不仕?”肅順說:“此人非貂不仕。”咸豐說:“可以衣貂。”

時二品以上官員和翰林才可穿貂,王闓運只是舉人,故人稱他是“衣貂舉人”。肅順就戮後,王闓運仕途受挫。

錢基博(錢鍾書的父親)曾說:“闓運好為荒唐之言,無端崖上之詞,上說下教,時恣縱而不儻:一轉手而為蜀學之廖平。”廖平一生學術多變,因其師王闓運即多變。

在尊經學院,每月有四兩白銀補貼,但廖平“每飯惟恃米粥,不食菜。所得膏火,輒以助家用”,王闓運常留廖平吃飯。

1879年,廖平中舉,王闓運擺宴相慶,二人大醉一場,其實此次書院共23人中舉。

1880年,廖平應禮部試,不中,1883年參加會試,又不中。

1884年,張祥齡薦廖平掌尊經書局,出乎意料的是,遭王闓運拒絕,稱:“(廖平)嗜利倖愎,非其材也。”同年,有人送給王闓運一婢女,王說:“神似井研廖生,年十五矣,高僅三尺,亟揮之去。”

王、廖為何突然鬧矛盾?其因不祥,但二人在表面上維持了師徒情分。學者魏紅翎認為,廖、王均狂傲,可能產生了誤會。據錢基博記:“廖平著有《公羊論》……與闓運《公羊箋》陳義多不侔。闓運賞之日:‘睹君此作,吾愧弗如。’而平則哂闓運經學為半路出家。”

袁世凱復闢時,王闓運任國史館館長,提出用人必翰林,他在日記中寫道:“方能截斷眾流,使廖經師(即廖平)、蕭雷公無處安身也。”

一次交談改變近代史

1885年,廖平寫成《今古學考》,提出“平分今古”,轟動學界。

1889年,37歲的廖平終於科舉成功。同年,應張之洞邀,到廣州參加《國朝十三經注疏》的編纂工作。此時廖平思想已入第二變,由“平分今古”轉向“揚今抑古”,令崇尚古文學派的張之洞不快。

今文學派與古文學派核心分歧之一是:古文學派重訓詁,認為儒家經典並無“微言大義”,應忠實本意;今文學派則認為應發揮聖人的“微言大義”,以契合時代需要。

廖平本傾向古文學派,卻突然提出古文學派所用材料,都出自漢代劉歆的偽作,而孔子本人是主張制度改革的。

在廣州期間,康有為來訪,因康知廖平是張之洞高足,每次出川,廖平必至張門拜訪,康欲借廖平接近張之洞。

據廖平說:“餘以《知聖篇》示之,(康有為)馳書相戒近萬餘言,斥為好名騖遠,輕變前說,急當焚燬。當時(我)答以面談,再決行止。後訪之城南安徽會館……談論移晷……而《新學偽經考》成矣。”

《新學偽經考》也提出古文學派用劉歆偽書為證據,所以廖平晚年給康有為寫信,依然理直氣壯:“吾二人交涉之事,天下所共聞之……然足下深自避諱,致使人有向秀之謗(此為廖平筆誤,應為郭象之謗,漢代人認為郭象剽竊了向秀)。每大庭廣眾之中一聞鄙名,足下進退未能自安。”

其實,《新學偽經考》的觀點大大超越了《知聖篇》,但康有為始終咬定“一無剿襲,一無依傍”。

康有為把小事搞複雜了

那麼,康有為真的是剽竊者嗎?

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說:“廣東的康有為,原是搞古文學的,他想從《周禮》中找治亂的根據,看到廖平的著作,大為感動,即援例,作《新學偽經考》,反對古文學。”這一度被認為是定論,但著名學者房德鄰先生卻提出不同見解。

康有為早年雖屬古文學派,卻不排斥今文學派,他在《教學通議》中寫道:“古學者,周公之制;今學者,孔子改制之作也。”建議“周孔並尊,今古並存”。

在拜訪廖平前,康有為已於1889年秋表示要創立一種不“拘常守舊”的“異教”。

廖平的《闢劉篇》《知聖篇》出版時間晚於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等,二人見面時,康讀的應是手稿本,但當時廖平似未寫出《闢劉篇》。康的著作轟動海內後,廖平可能對《闢劉篇》進行了改動,以鑿實“剽竊說”。

梁啟超認為康有為剽竊了廖平,但梁1890年9月才第一次見康,而康、廖相會是同年1-2月間的事,梁非見證者。梁啟超是康的弟子,故梁說得到張之洞、俞樾、章太炎、皮錫瑞、葉德輝、顧頡剛、錢穆等人認同。

不排除這樣的可能:康有為可能早有近似想法,囿於古文學派的學術背景,不成體系,經廖平點撥,方豁然開朗。

學人互相啟發,本屬常態,偏偏康有為欲蓋彌彰。1888年,他在《自編年譜》中稱:“既不談政事,復事經說,發古文經之偽,明今學之正。”此後只好不斷為這句話圓謊。

墓碑成了磨刀石

梁啟超稱廖平:“其人不足取也。”錢基博、錢穆也有類似議論,無非針對廖平兩點:

其一,廖平狂傲,曾自撰聯“推倒一時,開拓萬古。光被四表,周流六虛”。

其二,廖平一生六變其說,令學人不滿。恩師張之洞曾威脅說:“如不自改,必將用兵。”廖平自己卻覺得:“特妾婦之道,從一而終,轉益多師,古所不禁。”

廖平科舉成功後,曾欽點知縣,為奉養二老,改任教職。戊戌變法失敗後,廖平受牽連,幸得張之洞保護。因堅持自己的學說,廖平屢被禁教。1911年,廖平參與四川保路運動,辛亥革命時,曾任四川軍政府樞密院院長,後迴歸教育。

1919年,67歲的廖平中風,半身不遂,仍在四川國學院任山長,由人扶入課堂,因舌頭不靈,由人轉述授課。著名學者蒙文通即出自廖門。

據二女兒廖幼平記,廖平好飲,壯年時號稱百杯之量,外出常大醉,用轎子抬回。

廖平晚年生活無法自理,外出觀劇,“小便頻繁,都是由夫人執尿壺,揭開長袍籠著撒的”。1932年端午節,廖平持稿赴成都交涉刊印,路上突發高燒,返程途中去世,終年81歲。

廖平去世後,蔡元培等提議公葬,稱:“吾國治經之士,自明清以來,各標漢宋,聚訟紛紜,期能匯通百家……扶墜衰落者,則惟近代經師廖季平氏一人焉。”蔣介石、于右任、孫科、吳佩孚、陳立夫、宋子文、劉湘、劉文輝等均撰詩文悼念,蔣介石的誄中稱廖平是“曠代經師”。

廖平墓後被毀,好事者將其袍掛於墓前樹上,墓碑被砸成多塊,分與鄰人作磨刀石。

(原標題:康有為真的剽竊了廖平嗎)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7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