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奮起的“‘十四五’機遇”,是什麼?

“支持特別行政區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打造‘一帶一路’功能平臺,實現經濟多元可持續發展。這是‘十三五’規劃所沒有的,相信‘十四五’期間,香港與內地科研合作必定將更加緊密。”在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分組討論時,談起“十四五”規劃《建議》中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內容,林建嶽常委高興地說道。

國家正在部署、謀劃、推動“十四五”發展,香港奮起的“‘十四五’機遇”就在眼前。這對香港來說,機不可失。廣大港區政協委員都期待香港能夠改變社會局面、發揮傳統優勢、佈局新興產業,在未來五年實現華麗轉身。

在林建嶽看來,香港科研基礎雄厚,具有與國際接軌的金融專業服務,完全有條件與深圳聯手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基礎科研能力強,深圳有一批享譽全球的高科技公司,通過深化合作,兩地能在一系列科研領域實現更大突破,更好地推動國家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可以預見,未來五年到十五年,科技創新將是國家發展中的重中之重,這為香港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舞臺。”餘國春常委認為,香港長期以來都是區域的“創新重鎮”,完全有條件發展成為國家科技創新合作與人才引進聚集的樞紐。“香港需要緊緊把握髮展機遇,進一步鞏固和提升競爭優勢,保持長期繁榮穩定和發展,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才能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期待國家將更多的大型科技基金設立在粵港澳大灣區,以便更好地轉化為市場效益。”蔡冠深常委建議,香港因缺地而無法將科研成果產業化,特區政府可主動與深圳商討分工合作,打通研發、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深港雙城是大灣區的核心,深圳是國家內循環的龍頭,‘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則是實現外循環的樞紐,深港優勢互補,可在大灣區發展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進程中發揮獨特優勢。”蔡冠深表示。

科技創新,人才引領。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容永祺認為,香港不僅有大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與世界經濟廣泛聯繫,而且還有一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學,培育了不少的科技人才。“通過與內地高等院校合作以及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各類國家產業創新平臺建設,完善創客產業鏈,必定能成功把香港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創客中心。”容永祺說。

展望香港的未來,容永祺仍然充滿信心,“只要大灣區優勢互補,結合香港的特性,將來創新科技一定可以成為香港經濟推動力,同時也為國家作出新貢獻。”

記者:孫金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