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古人學理財 | 當意外來臨,能度過危機的,才是“真正的財富”

早在西周時期,我們的老祖宗就意識到保險的問題,萬一有個天災,糧食不夠怎麼辦?

孔夫子指出應該“耕三餘一”,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耕種三年,必須累積可食一年的餘糧,這樣災荒來了就不怕。這一思想被奉為古代中國理財思想的經典。

未雨綢繆,有備無患,說到底,就是轉移和分散風險。

有備無患,正是保險的理念起源

古時雖然沒有保險,但如何分散風險、盡力補償損失,人們早就有想法了。

看過《倚天屠龍記》的朋友應該有印象,故事的起源其實就是一個鏢局把事搞砸了,然後由此引起一場浩大的江湖鬥爭。

古時候的鏢局,就是專門為人保護財物或人身安全的機構。

商人交付一定的費用,把貨物給鏢局押運,鏢局承擔貨物押運過程中的損失,直到安全抵達目的地。

今天,得益於社會的發展,我們有了更好的方法來轉移風險,那就是保險。

生老病死殘,每一種人身風險都能用保險來保障。

向古人學理財 | 當意外來臨,能度過危機的,才是“真正的財富”

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

上圖是一張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右上角的槓桿賬戶,也就是我們常說“保命的錢”。

如何給自己規劃“保命的錢”

槓桿賬戶(保命的錢)的作用主要在於減免當人身發生風險時對家庭財務造成的損失,非常重要,但大家常常不夠重視。

一般是按照人們收入的10%~15%來確定保費,以家庭年收入的10倍為保險金額(即「雙十定律」或「十一法則」)或按照標準家庭大約需要某個家庭成員7年的收入70%,才能緩解由於身故所帶來的經濟壓力(即「七七法則」)的方式來確定人身保險需求總量。

各類風險都可能對家庭財務造成侵蝕和破壞,所以必須做好風險管理,提前建立風險控制、迴避、轉移機制,發揮保障的槓桿作用,以較小的代價獲取足夠的保額,如此,才能最大化的解放現金,做其它方面的規劃和佈局。

一般來說,人身風險保障有三種:

1、意外風險:是指因意外導致身體受到傷害的風險,一旦發生,對家庭財務造成極大損失;

——配置“意外傷害保險”,對於意外身故、傷殘、醫療等方面進行損失補償。

2、疾病風險:因工作壓力、飲食結構、熬夜透支等原因,導致健康出現問題,若罹患大病,不但要支付高額的醫療費,更需要優質的醫療資源和長期的康復療養費用;

——配置醫療險和重疾險。

醫療險解決住院醫療費用,屬於“補償型保險”,特別是社保無法報銷的部分。幾百元的保費就有幾百萬的保障;而“高端醫療”享有更好的醫療資源和服務(如國際部、特需部、私立醫院、海外醫療等)。

重疾險解決因大病導致的收入損失問題,屬於“給付型保險”,一旦發生合同約定的疾病,保險公司立即給付保額,保障家人生活不受太大影響。所以一般建議保額為年收入5到10倍,才能安心養病;

3、身故風險:倘若人不在了,家人生活陷入窘境,情感和財務遭受雙重打擊。

——配置終身壽險或定期壽險

收入是家庭的必需品,所以經濟支柱責任重大,需要充足的保額。另外,終身壽險還可以用於家庭財富的傳承規劃。

向美國人學習家庭保障配置

麥肯錫諮詢公司曾經以生命週期、收入水平、教育程度這三個基本因素為根據,將家庭劃分成20個不同類型,並分別制定了與之相適應的家庭人身保險需求組合的內部優先順序。

向古人學理財 | 當意外來臨,能度過危機的,才是“真正的財富”

家庭人身保險需求組合的內部優先順序

“隱形貧困人口”並非我國獨有,美國也不少。不久前,CNBC報道了一對年收入高達50萬美元,卻“喊窮”的美國夫婦。

這對30多歲的夫婦,生活在紐約,育有兩個小孩,稅前家庭年收入高達50萬美元,也就是人民幣約336萬元。

50萬美元稅前收入,在紐約算是普通偏上家庭,為何他們還仍然覺得自己“就是個窮人”呢?他們的家庭花銷賬單,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向古人學理財 | 當意外來臨,能度過危機的,才是“真正的財富”

(注:劃線部分為各種保險和稅收)

從賬單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家庭一半的收入分別流入了養老保險(美國稱為401K計劃,夫妻每年一共3.6萬美元)、財險(2千5美元)、壽險(2千5美元)、車險(2千美元)以及各種稅(20多萬美元)。

可以看到,美國人收入的一半都交給了各種保險。

雖然美國人近一半收入交給了各種保險,但當強行變成自願,然後變成習慣,一切又是自然而然。從保障的角度看,這對夫妻實際上存下了很大一筆財富在養老金賬戶和各種保險上。

一個普通家庭尚且如此,就不難理解美國保險為何長期穩居全球保險市場榜首。

用保險保障自己的一生

財富不是永遠的朋友,保險卻是永遠的財富。

美國律師英格索爾曾言:“極少富人擁有他們的財產,是財產擁有他們。”而世人熙熙攘攘,追求財富,卻不知什麼是真正的財富?其實,當意外來臨那一刻,能夠幫助大家解決困難,順利度過危機的,才不失為“真正的財富”。

正如胡適先生所說:保險的意義,只是今天作明天的準備;生時作死時的準備;父母作兒女的準備;兒女幼時作兒女長大時的準備;如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