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故事之 晉楚城濮之戰

晉文公重耳當年流亡到楚國時,楚成王設宴款待重耳一行人。席間,楚成王問重耳,“如今我款待公子,日後公子回國復位之後,將如何報答我?”重耳回答說楚國地處西南,物產豐富,遍地都是珍奇寶貝,雲夢澤盛產美女,晉國物資匱乏,實在難以報答。可楚成王追問,話雖如此,但是公子還是應該有所表示吧。重耳無奈說,“我雖欲與貴國結百年之好,但是萬一哪天兩國有衝突,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如果這樣依舊難免發生戰爭,我就再與貴國交戰。”這就是成語“退避三舍”的來源。

春秋故事之 晉楚城濮之戰

後來,晉文公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結束了十九年的流亡,回到晉國,當上了國君。此時,楚國發兵攻打宋國,晉文公念及宋襄公曾經在自己流亡之時幫助過他,就打算髮兵救宋。晉文公聽取謀士狐偃的建議,讓宋國派使臣出使齊國和秦國,讓秦國和齊國在政治上給楚國壓力,同時晉軍攻打曹國和衛國,一來藉機報仇晉文公在流亡期間這兩國諸侯怠慢重耳,二來曹國和衛國與楚國是邦交,一旦開戰,楚國不得不來救援,這樣也能解了宋國的困境。

春秋故事之 晉楚城濮之戰

晉國大軍已經駐紮在楚丘城外,此時楚國看到晉國有秦國和齊國的幫忙,自知即使勝利了也很難全身而退。於是命令大將成得臣(字子玉)率一半兵力圍攻宋國的睢陽,自己則帶領另一半兵力率兵北上與救援自己的同盟國衛國。可走到一半的時候楚成王就後悔了,因為根據探馬的消息齊國已經出兵幫助晉國攻打衛國了,而秦國大軍也正在趕來的路上。楚成王知道晉文公重耳手下這些人的厲害之處,於是對手下人說“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艱難險阻,備嘗之矣;民之 情偽,盡知之矣;天假以年,而除其害。天子所置,其可廢乎?《軍志》曰:‘允當則歸。暞又曰:‘知難 而退。暞又曰:‘有德不可敵。暞此三者志,晉之謂矣。”(左傳)。於是發令讓各路人馬撤軍。可是楚國大將成得臣拒不撤兵,並且還派人向楚成王請戰。

春秋故事之 晉楚城濮之戰

派去的使臣對楚成王說想要跟晉國剛正面的理由是“非敢必有功也,願以間讒佞之口”,簡單來說我成得臣頭鐵的理由是戰勝晉國不敢說有功勞,主要想用行動證明給讒佞小人。楚成王一臉黑線,雖然憤怒但也同意了成得臣的要求,可是隻給他西廣,東宮以及若敖的部隊。這樣與晉軍出戰的楚國軍隊大概只有楚國一半的實力。 成得臣用若敖六卒的一百八十乘戰車為中軍,子西鬥宜申率領西广部隊為左軍,子上鬥勃率領東宮、 陳國和蔡國軍隊為右軍(兩國為楚國的同盟國)。

晉楚兩軍首先在曹國相互對壘。可是讓楚國人一臉懵逼的是他們第二天發現晉國人向後撤了九十里,到達了衛國的城濮。楚軍緊緊追趕。

兩國大戰即將開始,雙方互下戰書。楚國給晉國的戰書是“請與君之士戲,君憑軾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翻譯過來就是兩國士兵要玩一場遊戲,請晉侯與我同在戰車上觀看。而晉國給楚國的戰書則是“寡君聞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為大夫退,其敢當君乎?既不獲命矣,敢煩大夫謂二三 子,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詰朝將見。”晉文公的意思則是我已經瞭解了你的意思了,但是楚國的恩惠我們沒有忘記,我們退避三舍就是不想與您作戰,但是你們既然不肯放過我

春秋故事之 晉楚城濮之戰

們,那就請你帶上你的兄弟,我們明天早上見吧。

戰鬥即將開始,先看下兩軍的佈置吧。

楚國方面,戰車七百乘。中軍的一百八十乘精銳部隊由成得臣親自統帥,左軍統帥為鬥宜申(即子西),同時盟國鄭國和許國也從屬左軍;右軍統帥為鬥勃(即子上),而陳國和蔡國的軍隊從屬右軍。

晉國方面,中軍一百乘,由元帥先軫統帥,中軍最前面為弓箭手,第二梯隊為執戟戰士,第三隊為戰車。左軍分為兩部分,下軍佐胥臣虛張下軍帥欒枝軍旗,欒枝率一半下軍,埋伏於高坡之下三里之外的一片樹林後面率一半下軍對陣楚軍右軍。右路同樣也是分為兩部分,狐毛、狐偃各率一半兵力,高坡上列陣,迎戰楚軍左軍。秦國與齊國軍隊列後,聽後調遣。

戰鬥開始前,楚國統帥成得臣發表戰鬥宣言:“日必無晉矣。”

兩軍相遇,晉國下軍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馬身上,首先衝擊楚右翼的陳、蔡軍。陳、蔡軍的戰馬看到虎皮戰馬,驚慌失措,四處逃竄,楚國右軍隨即潰不成軍。左傳的原話是陳、蔡奔,楚右師潰。

春秋故事之 晉楚城濮之戰

可是與楚軍左軍對壘的晉國右軍戰局相反。晉國人跟楚國人剛一交手,晉國就立馬掉頭逃跑。晉軍右軍的狐毛設將、佐二面旗幟,令二旗後退,引誘楚軍;晉下軍欒枝所部也以車輛曳樹枝奔馳而偽裝後退。楚國統帥鬥宜申(即子西)看到楚國旗幟不整,慌亂逃跑,於是命令部隊追擊。可是等楚國人從山坡上追下來之後,發現情況不妙。從楚軍右側突然殺出一支部隊來,為首的是晉國大將魏犨。魏犨兇猛異常,面對楚國人如砍瓜切菜。整個楚國左軍被攔腰切割成兩段。被衝散的楚人隨即發現更大的敵人又來了,左側以及前方均被晉軍包圍,楚國左軍隨即被殲滅。

春秋故事之 晉楚城濮之戰

看到左右兩軍都被殲滅,這時楚軍統帥成得臣自知大勢已去,如果再與晉軍硬拼只會全軍覆滅,只好命令中軍撤退。晉國元帥先軫欲三軍同時出發,殲滅楚軍,被晉文公制止。

城濮之戰,晉楚兩國投入了大約十餘萬的兵力,創下了春秋以來的戰爭人數記錄。此戰從戰爭層面上以晉國的勝利而告終,也極大的削弱了楚國的戰鬥力,楚國欲圖霸中原的想法也被直接扼殺,從此晉文公重耳開啟了稱霸道路。

春秋故事之 晉楚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從軍事層面上徹底的改變了諸侯國之間的對戰手段。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的戰鬥模式一般是兩軍列好陣型,車戰開始時,戰車駛向對方,兩方開始交戰:先是遠程,射者對攻;戰車靠近後,車右用戈矛交戰; 然後戰車擦身而過,駛向遠方,再是弓箭對射。這個過程為“合”。戰車駛遠之後,各自必須再兜過頭來, 準備第二次對攻。這個戰車掉頭的過程,就是“回”。然後兩車再駛近而“合”。一個“回”,必有一個“合”。戰 鬥就這樣不停的“回”“合”“回”“合”地繼續下去。直到有一方敗北,在“合”之後,不再“回”,直接駕車而逃。城濮之戰晉軍退避三舍而避開楚國銳氣,主戰場選擇有利於自己的山地作為主戰場,兩軍對壘之時晉軍知道盟軍陳國和蔡國的實力,並利用虎頭馬衝擊敵軍右軍陣型,敵軍亂而我軍勝;設計計謀假裝敗走而引誘楚軍孤軍深入,晉軍從而切割整個楚國左軍陣型,猶如狼入羊群。

春秋故事之 晉楚城濮之戰

後來軍事家對春秋第一戰神先軫的指揮藝術概況為“兵者,詭道也。”而後的諸侯之間的戰爭再也沒有回合制的對戰了,我們的戰爭史上卻多了很多以巧取勝的戰例。可戰爭畢竟是戰爭,兩國相爭,必有一敗。然而許多英雄人物,沒有被戰爭的詭道所打敗,卻在和平年代殞命於宮廷的權謀鬥爭中。嘆息英雄人物的歸宿時,我們不禁會問該如何看待權謀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