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學老師的個人課題研究經歷與反思

★歡迎老師們關注本頭條號,每天分享課題論文實用資源!

☞點擊加入期刊推薦專欄獲取170個正規期刊精準投稿指導>>

一個小學老師的個人課題研究經歷與反思

歡迎免費加入中小學教師課題論文交流圈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一個小學老師的個人課題研究經歷與反思

一、什麼是個人課題

個人課題是教師為解決一個具體的、較為微觀的現實問題而確立的小課題,它往往會用到一般課題研究中常用的一些研究方法,但又相對簡單,不追求方法自身的嚴密性;它是一種平民化、草根式的研究,倡導自主、自立、自為、自用;它服務於教師們的日常工作,但又在實踐的反思、經驗的積累中養成理性智慧,以此指導和改進研究者的教學實踐。

個人課題有三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小——切入口都比較小、內容比較單一。二是活——課題自由選擇,研究自主性強。三是快——研究時間短、收效快。


二、的研究經歷與反思

2006年,南京市教科所啟動了個人課題項目申報、立項,並確定研究週期為1~2年,立項、結題,均需經專家組評審。研究期間,主持人需參加一次課題培訓和提交三次過程性資料。筆者參與了每一期的個人課題研究,至今已是第九期。回顧這段研究經歷,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從問題中提煉自己的課題

【經歷1】2006年,南京市教科所啟動教師個人課題申報、立項,我與其他教師一樣都十分慶幸擁有了做課題主持人的機會。然而,個人課題立項是需要經過嚴格評審的,為了避免淘汰,我費盡心思地選題:請教英語學科專家們瞭解當下熱門的研究話題;詳盡瞭解每次市區教研活動的主題;密切關注雜誌的研究專題,終於確定了我的第一個個人課題——《小學英語任務型教學的研究》,可能是為了鼓勵教師參與個人課題的研究,這個課題竟成功立項了。一時間,我十分欣喜,但又覺得與日常教學關係不大,便從未有過行動。一年之後的一天,得知要提交結題論文,卻怎麼也想不起課題的名稱,最後不得不去查閱學校的課題檔案。之後的一週便開始閉門造車,一番百度搜索、複製粘貼之後,寫出了一篇像模像樣的論文,竟也獲得三等獎,成功結題。

【反思】顯而易見,當時我對個人課題的認識是膚淺的,進行課題研究的目的是功利的;欣喜的是能夠成為課題的主持人,看中的是立項、結題的證書。為了能夠成功立項,什麼熱門研究什麼,哪個前沿申報哪個;為了能夠獲得證書,百度搜索、複製粘貼,卻根本未進行任何研究,甚至還忘記了課題名稱。其實,相比較課題證書,研究實踐才是個人課題的價值所在。一味盲從熱點課題,極易導致假研究;相反,教學中的真問題能促使教師的真研究。由此,筆者認為,選題時可以這樣做:


1.從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

研究課題一定要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來,研究是為了解決實踐中遇到的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因此,在確定課題前,每位教師都要仔細地羅列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這是確定課題的前提條件。

為此,筆者曾在所在區域的英語教師中做過一個調查,統計出了教師們目前最關注的10個問題:

(1)家庭作業如何設計更有效?

(2)英語課堂上如何提問更有效?

(3)怎樣的課堂評價更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4)如何有效地進行新知呈現、操練鞏固與拓展運用?

(5)如何突破語法教學的困境?

(6)如何選擇主題、確定視點,開展專業的課堂觀察?

(7)如何命制一份高質量的考卷?

(8)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運用戲劇策略?

(9)英語教學中如何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10)英語教學中如何涵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2.提煉屬於自己的課題

教師發現了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又如何將這些問題提煉為自己的課題呢?

首先,篩選問題中的“難題”。有些問題,教師可以憑藉豐富的經驗輕鬆解決;還有些問題,只憑借經驗是不能解決的,需要追根溯源、查閱資料、借鑑他人的經驗,制定解決方案並在實踐中加以解決。顯然,只有這樣的“難題”才需要作為課題加以研究。

其次,把脈問題的專業程度。仔細分析以上10個問題,不難發現這些問題有著明顯的專業層次:問題1~4,最為草根、直接,難度較低,適合青年教師研究;問題5~8,需要豐富的教學經驗支撐,適合骨幹或成熟型教師研究;問題9~10,最為前沿、抽象,難度較大,需要系統的專業理論做支撐,適合專家型教師研究。教師需根據自身的專業水平,選擇適合的問題作為研究的課題。

最後,考慮自身的熟悉程度。課題涉及的內容應是自己比較熟悉的,研究需要的理論和實踐資源,自己有一定的儲備或者容易找到,這樣研究起來不會感到十分困難。切忌跟風盲從,見別人搞啥就搞啥,離開自己經營的土壤,架空種植,不可能有收穫。


(二)在分享中汲取團隊的力量

【經歷2】2008年,我在聽課中注意到了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為了追求“高效”,教師等不及學生吞吞吐吐、詞不達意的回答,直接越俎代庖;為了追求“甚解”,教師便喋喋不休,卻捨不得給學生留丁點討論的時間。尤其是在一次教研員聽完我執教的公開課後,也提出了同樣的建議。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便立即確立了個人課題《小學英語課堂師生話語研究》,並迫不及待地開始實踐研究。然而,這個研究很快便陷入了困境:第一,從未接觸過觀察量表,根本無從下手;第二,無法同時兼顧師生話語記錄和時間的統計,經常顧此失彼,數據不夠準確;第三,針對原始的師生話語記錄和時間統計數據,不知如何分析。幾次竭盡全力地嘗試,均無功而返。

【反思】經歷2中,我從聽課的問題中提煉出了課題《小學英語課堂師生話語研究》,這無論從促進專業發展抑或是優化課堂教學的角度來說,都是極具價值的。然而,由於缺乏配套的觀察量表、無法準確地記錄觀察數據、不懂得如何分析原始的資料,陷入了困境。我作為一名普通英語教師,理論水平有限,又缺乏專家引領,相信這也是眾多一線教師面對課題研究望而卻步或無法深入的主要原因。那麼,一線教師該如何突破這樣的研究困境呢?筆者在多年的碰壁中,摸索出了以下兩條路徑:


1.發起團隊式對話

課題研究會遇到諸多困境和疑惑,有些在個人的進一步實踐與反思中能夠迎刃而解,有些卻無法獨自攻破瓶頸,這時就需要藉助團隊的力量與智慧。一個學科團隊,不僅有著對學科教學的共同旨趣,更為重要的是因實踐經驗與專業層次的不同,使得每個成員看待問題有著獨特的視角與體驗。因此,教師如果能夠藉助各種平臺,適時發起團隊式對話,則十分有助於充分地梳理、澄清研究中的疑惑,突破課題的瓶頸,從而使課題研究順暢、深入地進行下去。

例如,針對以上經歷2中出現的困境(如何設計課堂觀察表?如何分析師生話語?),可以進行如下嘗試:(1)在校本教研時,進行主題式發言。在充分闡述課題研究的困境和疑惑的情況下,引導英語組教師進行對話交流。(2)在市區級培訓活動中,藉助提問環節,與專家和學員進行對話與交流。(3)在區域小學英語學科教師博客、QQ群中,與同行進行對話與交流。(4)個人課題的主持人們相約在特定的時間,定期進行課題研究情況的分享與交流。(筆者所在的小學每月第一週的週二晚6:00~8:00都會進行青年教師的個人課題分享交流會)


2.構建研究共同體

通過發起團隊式對話,我們可以突破策略上的瓶頸、明晰研究的方向。但若要解決經歷2中“無法同時兼顧師生話語記錄和時間的統計,經常顧此失彼,數據不夠準確”的問題,則需要構建研究共同體。

我們可與有著類似課題或相同研究訴求的研究者結成同盟,共同參與研究實踐、及時交流研究進展、共同分享研究的數據和成果。如何建構呢?有以下兩種方式:(1)通過學校教科室、區域學科博客、QQ群,尋求、聯絡擁有相同或類似課題的主持人,結成課題研究的共同體。(2)通過展示課題研究的成效、推廣課題研究的成果等方式,觸發群聚效應,促使一些教師自願加入,形成課題研究的共同體。

(三)在變通中尋求最優的方式

個人課題研究的最大優勢是與課堂教學密切結合,研究的方式主要是行動研究,實現了研究主體的“草根化”。然而,由於教師的認識問題以及學校的評價機制與導向的偏差,常常導致課題“草根化”研究淺嘗輒止、虎頭蛇尾的現象。如果教師能仔細剖析、準確捕捉出現困境的真正緣由,並積極嘗試在變通中尋求課題研究與日常教學最優的融合方式,則必然能突破困境,煥發課題研究的生命力。

【經歷3】2016年,因為班上有學生參加了市區的英語短劇大賽,我目睹了短劇排練前後學生在語言能力、學習興趣、思維品質等方面的可喜變化,深刻理解到了教育戲劇的巨大價值。於是,我迅速確立了個人課題《教育戲劇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並擬定以課外經典的英語繪本為劇本,每週一節課排練,每月展演一個短劇。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後,我開始左右為難:一方面,我確實感受到了學生們在短劇排練的過程中彰顯的繪聲繪色的表達、惟妙惟肖的表演、樂此不疲的熱情以及靈動迅捷的思維;另一方面,為了每週擠出一節課排練短劇,我不得不加快教學進度、降低目標要求,導致學生的學習成績整體下滑。眼見著就要期末區統一抽測了,考砸了學校領導可要批評的,自己也沒面子。

【反思】經歷3中,我雖然意識到了此課題研究對學生身心發展的重大意義,卻因為擔心期末抽測考不好領導會批評,而打起了退堂鼓。表面上看,是排練短劇導致學生成績下滑和我的急功近利、“討好”領導的思想,使課題研究陷入兩難的局面。似乎進行課題研究與學生成績下滑出現了不可調和的衝突,只能選其一。

其實,仔細剖析便可發現,出現困境的主要原因在於每週額外佔用了一節課時間,而內容卻是課外的繪本,與教材完全無關。如果,我們變通進行課題研究的方式,即:不再使用課外教材和佔用額外的課時,而是將研究融入日常教學中去,在課堂教學的環節、教材的不同板塊中適機滲透教育戲劇的元素(諸如:藉助戲劇策略Roll on the wall深刻理解故事教學中人物的特性;運用Still I mage、Spotlights等戲劇策略提升表演環節的實效;通過戲劇遊戲Two truths,one lie豐富Warm up環節;嘗試Ten Second Objects等遊戲優化詞彙教學),則不僅能夠解決額外佔用時間的問題,而且能有效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這一切,經過筆者的後期實踐,證明是可行和有效的。


(四)從整體上構建研究的序列

【經歷4】自南京市教科所啟動個人課題項目起來,每期我都會申報。圍繞個人課題開展實踐研究,已成為我的教育行走方式。悉數這些課題,2006年的《小學英語任務型教學策略的研究》,2007年《小學英語課堂優化學生心理品質的研究》,2008年《小學英語課堂師生話語研究》,2009年《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評價的研究》,2010年《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閱讀策略的研究》,2011年《小學英語語法教學的研究》,2012年《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整合的研究》,2014年《小學英語課堂傾聽狀況的研究》,2016年《教育戲劇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回顧這些課題的研究經歷,感受頗多。其中,《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整合的研究》和《小學英語課堂師生話語研究》兩個課題,收穫頗多,也最為有趣,可剛做得有點眉目,卻到了結題的時間,雖感意猶未盡,但也只好就此止步。最為痛苦的是《小學英語課堂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策略研究》和《小學英語任務型教學策略的研究》這兩個課題的研究,前者無法駕馭、後者甚為無趣,卻仍要硬著頭皮死磕下去,心力交瘁且收效甚微。目前正在研究的《教育戲劇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讓我有宛如挖到寶藏之感,不僅價值巨大,且學生喜歡,我亦享受。可轉眼又到了結題的時間,我該怎麼辦呢?

【反思】從經歷4中,我十年如一日般紮紮實實地進行“草根化”的研究。無論是“成果豐碩”還是“收效甚微”,不管是“極為享受”還是“心力交瘁”,筆者都在研究著。應該說,這樣的研究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我十年的潛心研究,涉足九個領域,均有收穫,卻無一建樹。於是,筆者有了這樣的思考:為什麼個人課題的研究一定要侷限於一年或是兩年呢?誠然,這是主管部門的要求,教師個人不得不遵照執行。但悉數當下教育界的巨匠、大師們,他們哪個不是在用一輩子只做一件事。作為一線教師來說,一兩年的紮實研究,能夠帶來專業的提升,卻很難在研究領域有所建樹。因此,筆者認為一旦尋覓到了“價值巨大且師生享受”的個人課題,應予以堅守,並在透徹剖析、分解研究內容的基礎上,整體建構出系列化的個人課題研究序列,進行滾動式研究。

例如:針對經歷4中,我正在研究的課題《教育戲劇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可嘗試將課題內容分解,從而整體建構出我今後個人課題滾動式研究的序列:(1)《教育戲劇在譯林版英語故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2)《教育戲劇在語法教學中的應用研究》;(3)《教育戲劇在課外繪本教學中的應用研究》;(4)《如何運用戲劇教學法在英語社團中開展教學》。筆者相信,這樣主題式、序列化的個人課題研究必然會幫助教師在相應的研究領域取得重大成果,產生巨大影響,從而真正實現由教書匠向教育家的轉變。


(五)在主張中實現研究的價值

【經歷5】每次課題研究,我都會積累下相當的經驗,也萌生過些許自己的想法。然而,這些想法和經驗往往是直觀的、碎片的、粗糙的,我也懶得細細梳理與提煉,從來都是將它們一股腦兒塞到研究報告中,草草結題。課題結題證書一下來,我便會將本次課題研究的所有材料整理、收集,放置到文件盒中封存。時常有同事問及研究領域的話題,我總認為個人課題是自己一個人的,不願過多地透露。偶爾有了敘述的衝動,卻總覺得很難表達清楚,也只是支支吾吾,敷衍了事。有幾次,聽聞身邊的同事,正在研究我好多年前研究的課題,且深度與成效均不及我,心理還有點揚揚得意。

【反思】經歷5中,我不僅疏於從直觀的經驗和想法中提煉主張,且不願與同事進行任何交流與分享,甚至用盒子將研究資料封存,導致研究成果束之高閣。試問:這樣的研究價值何在?就研究者而言,因未能提煉出自己的主張,優化教學實踐、提升專業能力,自然力不從心。至於所在的群體,因無從分享到課題研究的任何成果,推廣課題成果、擴大輻射效應,更是無從談起。那麼,該如何有效地物化研究成果、推廣課題經驗呢?筆者認為,可嘗試以下策略:


1.提出自己的主張

作為課題研究者,在紮實研究的同時,一定要善於透析實踐研究的本質,從直觀的、碎片化經驗和想法中,梳理和提煉出系統而凝練、有理且有據的教學主張,並積極嘗試展示課、評課、主題沙龍、教學講座、論文發表等多種途徑提出自己的主張。

例如:就課題《教育戲劇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而言,筆者正在藉助以下途徑提出自己的主張:每週一次基於戲劇視角的評課、每月一次課題分享會主題發言、每學期一節戲劇教學展示課、每年發表一篇課題研究論文、進行一次戲劇教學專題講座。


2.成為我們的主張

由於我的主張往往立足於教師個體對於教育的獨到見解,依賴於教師個性化特點和獨特的教學風格,不便於廣泛移植,常常孤掌難鳴。因此,在課題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後,應積極嘗試藉助學科備課組、教研組、市區教研室、教科所、課題基地校、課題研究同盟校等平臺,通過校本主題教研、市區學科教研、個人課題分享節、校際課題交流等活動,將“我”升級為“我們”,形成共同的教學主張,則必然能極大地促進課題成果的推廣運用,實現課題研究價值的最大化。(本文作者:宮文勝)


一個小學老師的個人課題研究經歷與反思

☟點擊【瞭解更多】手把手教你做課題+寫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