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發優勢追趕發展與自主創新發展

前幾天在頭條號談到中國發展大飛機項目,我說C919可謂是廣闊天地,會有可以期待的前景,有後發優勢。有網友說,有什麼後發優勢,後發只有劣勢。現在我就想簡單說說後發優勢理論在實際中體現。

一、理論上的後發優勢理論

在百度上查詢,後發優勢理論定義解釋:該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史學家亞歷山大·格申克龍 在總結德國、意大利等國經濟追趕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於1962年創立了後發優勢理論。所謂“後發優勢”,也常常被稱作“落後得益”、“落後的優勢”、“落後的有利性”等。

後發優勢理論四層含義:第一即所謂“替代性”的廣泛存在。第二是指後起國家引進先進國家的技術、設備和資金。第三是指學習和借鑑先進國家的成功經驗,吸取其失敗的教訓。第四含義是指相對落後會造成社會的緊張狀態。

二戰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實踐表明,先發國家向後發國家的技術轉移並不能夠自動地形成經濟增長動力,為了使引進的技術發揮作用,後發國家必須發展自己的技術創新能力。

二、後發優勢應用

中國航空工業軍機發展,利用後發優勢比較明顯。比如成飛公司出口至巴基斯坦的梟龍飛機,採用DSI 蚌式進氣道。

DSI技術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由洛馬公司工程師通過計算流體力學研發創新創造發明得來。DSI技術為在發動機進氣口前設計有一個三維的鼓包,這個鼓包的功能是作為一個壓縮面,同時增大壓力分佈以將附面層空氣“推離”進氣道。DSI 實際是針對常規進氣道的進氣口部分進行的改進。

別看就是一個小小的鼓包,目前只有美國中國兩家有這項技術。而且這項技術的特點是使得飛機“減重增推”,對於中國在發動機領域有短板的現實,這項技術的運用可謂是能夠補短板。

成飛公司從出口的梟龍飛機開始嘗試使用DSI進氣道,到後來為中國空軍研製的殲十B,殲二十,都採用了DSI蚌式進氣道。

後發優勢追趕發展與自主創新發展

梟龍飛機


三、後發優勢與自主創新

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鬥——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到:“黨中央頒佈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目標是,到202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這是我們提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出發點。”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方面我們要承認後發優勢是有借鑑前人經驗,少走彎路的優勢。另一方面,當我們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沒有後發優勢,我們就要自主創新,創新創造的過程,就需要摸索,就需要時間。就需要無數次的實驗,這些實驗的過程可能會不如後者跟進發展時速度快,見效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