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有其表的界壕(金長城)—歷史上的金朝“馬奇諾防線”

馬奇諾防線,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防德軍入侵而在其東北邊境地區構築的築壘配系。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馬奇諾防線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德軍繞過它攻進了法國內部,取得了德法戰爭的勝利。

虛有其表的界壕(金長城)—歷史上的金朝“馬奇諾防線”

馬奇諾防線遺址

在中國歷史上,也曾有這麼一座類似的防線,同樣的也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失去了它修建的意義。這就是金朝修建的界壕,用於防範北部遊牧民族的侵擾。

簡介:

界壕又稱金長城、 兀朮長城,始建於金太宗天會年間,至金章宗承安三年(公元1198年)前後竣工,歷時70餘年,東北向西南貫穿興安盟境,是規模宏大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

界壕的修建是源於金朝對待北方部族的政策,金廷鎮壓了北方部族的反抗後,採取了兩項重大舉措以鞏固北方地區。一是把東北路招討司機構從泰州遷到金山(今吉林白城市西北),並增設副招討二員,以加強邊防地區的管理;二是修築界壕,以防禦遊牧民族騎兵的南下。界壕的修築,是金朝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一種新的嘗試。

虛有其表的界壕(金長城)—歷史上的金朝“馬奇諾防線”

金長城的建築格局:

金長城的構築別具一格,界壕由外壕、主牆、內壕、副牆組成,主牆牆高5米-6米,界壕寬30米-60米,主牆每60米-80米築有馬面,每5公里-10公里築一邊堡。壕塹寬8—10米,深4—5米。界堤分為主堤和副堤,主堤高6—8米,寬8—10米。築堤材料均就地取材,平地挖取土方夯築,山地用石料壘砌。主堤頂部構築有雉堞;每隔150米左右建一個馬面,上有鋪房供守軍休息。主堤上還設有小城門,以便出入。城門外修有甕城,外觀與馬面相近,增加了小城門的隱蔽性和防禦能力。從壕塹底部到主堤頂部,高達10—13米,形成一道近似城牆功能的防禦牆。

虛有其表的界壕(金長城)—歷史上的金朝“馬奇諾防線”

金長城遺址

為增強主堤的防禦能力,在主堤與壕塹前修築副堤和副壕。副堤高約4米,寬約5米;副壕深、長、寬都是4—5米。壕堡的構造為方形,壕堡牆邊長約100米,高度和寬度與主堤大致相同。壕堡建於主堤內側,設有房舍和營庫,可以屯駐少數守軍和儲備兵器。壕堡與主堤之間有門和梯道連接。每座壕堡之間的距離通常是3—7公里,位置多選在利於觀察敵情和地形條件優越之處。邊堡是具有一定規模和設施的邊防小城,建於壕塹、界堤和壕堡後面的險要處。邊堡內軍事設施齊備,外有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可以獨立作戰的城堡。邊堡與壕塹、界堤和壕堡結成一體,軍隊進可以出擊,退可以據守,堅固程度和規模都超過壕堡。

虛有其表的界壕(金長城)—歷史上的金朝“馬奇諾防線”

壕堡舊址

蒙金戰爭:

13世紀初期,蒙古民族共同體形成,已處於國家產生的前夜。蒙古部孛兒只斤家族的鐵木真用了10餘年的時間,先後征服了蔑兒乞、韃靼、克烈、乃蠻等部,統一了整個漠北地區。蒙古與女真世代交戰,雙方存在著百年血仇。1206年(金泰合六年、蒙古成吉思汗元年),蒙古乞顏部首領鐵木真(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用軍民合一的千戶制組織百姓,擴充怯薛軍(護衛軍),組成一支強大的、善於野戰和遠程奔襲的蒙古軍。隨即,蒙古三徵西夏,解決了出兵攻金的後顧之憂。

虛有其表的界壕(金長城)—歷史上的金朝“馬奇諾防線”

1211年(金大安三年、蒙古成吉思汗六年)二月,成吉思汗在怯綠連河誓師,親率大軍南下,蒙金戰爭開始。四月,金帝聞蒙古軍至,命平章政事獨吉思忠、參知政事完顏承裕領兵御蒙古。決定蒙古和金朝命運的“野狐嶺之戰”拉開序幕。

界壕的陷落:

獨吉思忠率領主力抵達北部後,採取消極防禦策略,第一件事就是加固界壕修築邊塞,他看300公里界壕雖然有城牆,但沒有女牆副壁,所以組織軍兵調集民夫大修土木工程,打算用這種辦法來阻止蒙古軍南下,號稱“用工七十五萬”。

虛有其表的界壕(金長城)—歷史上的金朝“馬奇諾防線”

修建完後,獨孤思忠準備依託界壕,抵禦蒙古進攻,但是就如同馬奇諾防線一樣,消極的防禦解決不了問題。這種消極防禦法極大的耗費了軍民的體力、降低戰鬥力並極大地挫傷士氣,重新修繕長達300公里的界壕邊塞費時費力,但單獨的一段界壕無法抵禦集中兵力的突破,一旦被突破,整條300公里的防線就會全落空。

虛有其表的界壕(金長城)—歷史上的金朝“馬奇諾防線”

而成吉思汗的戰鬥戰略恰如上面所述,給予朮赤、察合臺、窩闊臺三萬人,西去攻打西京牽制胡沙虎;親率八萬士兵重點突破烏沙堡,而後發揮機動作戰的優勢,迅猛推進至烏月營並一戰而下,於是獨吉思忠苦心構築的300公里界壕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野狐嶺之戰的落幕:

蒙古軍突破界壕後,縱兵劫掠,未繼續推進。

八月,金軍以完顏承裕為主帥,胡沙虎主軍、完顏兀奴為監軍、定薛為前鋒、完顏承裕繼後,合軍30萬,外加15萬機動部隊,一共45萬精銳部隊,至野狐嶺(今萬全區西北)防禦。

成吉思汗發現了完顏承裕佈局上的致命缺陷,繼續採取重兵一路突破的做法即率中、左二軍十萬集中迎擊於獾兒嘴(野狐嶺北山嘴)。蒙古大將木華黎率敢死士在前衝殺,成吉思汗率主力跟進,金軍潰退會河堡(今懷安東南)蒙古鐵騎跟蹤追擊,激戰3日,殲滅金軍精銳。

虛有其表的界壕(金長城)—歷史上的金朝“馬奇諾防線”

自此,金軍失去了全部的機動力量和精銳部隊,並且失去了了雲內群牧監,丟掉了重要的馬匹來源,再也不能正面抗衡蒙古騎兵,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直到被蒙宋交攻滅亡。

可見,單純的消極防禦戰略是不能贏得戰爭的勝利的,就如同“馬奇諾防線”一樣,金朝的界壕也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一旦被突破,立即成為擺設,徒增煩惱;想要贏得戰爭的勝利,一味的防禦只能導致最終的失敗,必須攻守結合方能立於不敗之地,以史為鑑,才能對當今局勢產生指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