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稿”到中央機關的筆桿子的走“稿”之路

一路“稿”到中央機關的筆桿子的走“稿”之路

摘要

領導人才成長規律表明,能“稿”,是幹部成長的硬道理;能“稿”,是官場高地的“入場券”;能“稿”,是機關工作必備的一把“刷子”,讓你如虎添翼。

我這個“老稿人”,幾乎“稿”了一輩子,先是在機關裡自己“稿”,成天寫稿、磨稿、過稿;後來,組織別人“稿”,主持“吹”稿、審稿、改稿、定稿。這樣“稿來稿去”,從基層“稿”到機關,從地方機關“稿”到中央機關,從稿寫手“稿”到稿主管。三十多年來,我體驗過“稿”的甜酸苦辣,見證過“稿”的變遷歷程。稿的職業生涯,使我對稿有著濃厚的興趣,深切的情懷,有著揮之不去的戀稿情結,與稿結下了不解之緣。

與稿友們專門聊稿,聊聊稿的趣事,稿的奧妙,稿的情懷,稿的心得,稿的招法,聊聊“稿”者的得失與成長,以及與稿有關的人和事。

作為一個過來人,首先想與大家聊的是,稿與“稿”者的關係。

機關運轉,不可一日無稿;個人成長,更是離不開稿。稿是一隻無形的手,助推著“稿”者超速前行;稿是一塊敲門磚,敲開“稿”者前進道路上的一重重進步之門,進入超常成長的快車道,讓人生更加出彩。

我曾在青年幹部工作機構工作過,在考察中接觸過各種層級的許多年輕幹部,研究發現了一個現象級的規律,就是凡能“稿”者,往往成長得更順,更快,後勁更足,晉升空間更大。“稿來稿去”,就“稿”上去了。

領導人才成長規律表明,能“稿”,是幹部成長的硬道理;能“稿”,是官場高地的“入場券”;能“稿”,是機關工作必備的一把“刷子”,讓你如虎添翼。

君不見,曾經和現在活躍在中高層領導崗位上的領導幹部中,為數不少的都是“稿”家出身,發跡於“稿”,起步於“稿”,有的起初並不出眾,後因“稿”而脫穎勝出,因“稿”而改變命運,因“稿”而一路順風。我曾經考察過的許多年輕幹部,包括我過去的一些同事,都是由“稿”家走上領導崗位的。

其實,道理很簡單,“稿”稿是提升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載體和捷徑。通過稿,研究問題,提高思想政策水平;通過稿,瞭解和把握全局,擴大視野;通過稿,強化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通過稿,切實務實,提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稿,關注和跟蹤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提高政治敏銳性和判斷力;通過稿,激活邏輯和系統思維,提高成套表達能力。這些由稿而提高的上述能力和素質,不正是一個領導幹部所必須具備的嗎?

所謂“稿”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個政治家、思想家。如果離開稿,單一地去提高上述素質和能力,是很難、很慢的。可以說,“稿”路,是快速成長之路,也是從政之路的最佳選擇走“稿”路,零風險,低成本,保險係數大,是乾淨之路,平安之路,是官場正道。各位可不妨一試,按此調整和聚焦一下你的人生規劃。

有稿友問,怎樣才能培植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我送他八個字:

斷指聚焦,專注於“稿”。就是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有所為有所不為,高度聚焦和專注在“稿”上

有的年輕幹部天資很好,愛好興趣廣泛,多才多藝,但在仕途上總是不能脫穎而出,根本原因也就是樣樣都懂一點,樣樣都不精,如果把精力、時間、興趣都高度集中到稿上,讓自己“稿”的功能發達起來,形成高出一籌的獨特優勢。這就要求下定決心,以釘釘子的精神,放棄一切與稿無關的東西,最大限度地加大對“稿”的投入,高度專注於“稿”,聚焦於“稿”,痴迷於“稿”,“稿來稿去”,必見奇效。

我還想告訴大家的是,經典之稿是神聖的,但稿的寫作並不神秘。只要你真正高度重視了,真正最大限度投入了,真正下苦功夫了,稿的原理是可以學習的,稿的規律和技巧是可以掌握的。對於稿,學歷、閱歷、經驗背景是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也就是最後一里路,是要學習和掌握寫作方法。奧巴馬的文稿團隊的主管是一個很普通學校的本科生,二十多歲就為奧巴馬寫出勝選講稿。所以,

年輕寫手,不必要熬多少年,也不必要多少教育背景和經驗背景,只要你下苦功掌握了寫稿規律和技巧,你就可以成為主筆

誠然,“稿”稿很難,很累,很苦,簡直苦不堪言。然而,社會要治理,個人要成長,都離不開“稿”。作為有志者,我們不“稿”,誰“稿”?我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不“稿”,半點馬列主義也沒有;不“稿”,就沒有前途,沒有希望,沒有未來;不“稿”,就是自甘平庸,要麼按部就班,要麼停滯不前,其結果必然不進則退,虛度人生。

要真正成為“稿”家,首先要死心塌地愛上“稿”,對它產生濃厚的興趣,有一種強烈的韌勁與執著。我所工作過的中央機關文稿團隊的“老稿人”們,也就是我們的前任、前輩,他們有一種“不怕寫,寫不怕,怕不寫”的勁頭,一心撲在稿上,一頭扎進稿裡,廢寢忘食,嘔心瀝血,“稿”出了許多載入史冊的黨和國家的重要文獻。在這偉大的新時代,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他們這種獻身黨的文稿事業的優良傳統和職業精神,不怕苦,不畏難,苦練“稿”的基本功,

“稿”出新水平,“稿”出新境界,“稿”出高質量。(來源:公文選萃)

一路“稿”到中央機關的筆桿子的走“稿”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