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信陽」被遺忘的信陽毛尖

「茶在信陽」被遺忘的信陽毛尖


“大山有別,水佳為淮;人言皆信,日升日陽”。這裡說的河南信陽。

河南南部的信陽,有著奔湧的淮河、蔥鬱的茶山以及金黃的稻田,信陽素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之美譽。

信陽又被譽為山水茶都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驚歎“淮南茶,信陽第一”。

「茶在信陽」被遺忘的信陽毛尖


  • 淮南茶,信陽第一


信陽有著悠久的茶樹種植歷史,唐朝陸羽撰寫《茶經》時,就已經將信陽劃為中國的八大茶區—淮南茶的範疇。

1987年,考古學家在信陽地區固始縣出土的古墓中發掘有茶葉,考證距今已有2300多年,可見信陽種茶歷史之悠久。

信陽由於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常年日照充足,雨量充足,堪稱是毛尖生長的理想家園。信陽最好的毛尖主要來自連雲山、天雲山、車遠山、集雲山、黑龍潭、白龍潭、何家寨等。


「茶在信陽」被遺忘的信陽毛尖


作為河南茶的代表,信陽毛尖以“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色綠”的獨特風格而飲譽中外。1915年信陽毛尖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而同獲此類殊榮的,是貴州的茅臺。

信陽屬北方茶區,春茶在清明節後四月中旬開採。穀雨前少量採製的“跑山茶”、“雨前毛尖”為上品。

「茶在信陽」被遺忘的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對鮮葉要求細嫩、勻整,特級採1芽1葉初展,炒制1Kg信陽毛尖需10萬多個芽頭;一級1芽2葉初展;二、三級1芽2葉為主,兼採2葉嫩對夾葉。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發的珍品特優茶要求更為細嫩嚴格,只採芽頭。

信陽毛尖在盛裝嫩葉方面很講究,用透氣光滑竹籃,不擠不壓,最遲半天內要達回陰涼攤放2小時左右,趁鮮分批、分級炒制,當天採摘的鮮葉,當天必須炒完不過夜。


  • 毛尖是信陽人的必需品


來到信陽,若想買點兒特產,把信陽毛尖帶回一定錯不了。在信陽,隨時隨地,都可以見到茶的蹤影。

信陽人對毛尖的愛,是刻在骨子裡的。沒有蘇杭人飲茶的講究,信陽人很難說出茶的風雅浪漫,因為對於他們,茶就是一種如飯如水般的生活必需品。

「茶在信陽」被遺忘的信陽毛尖

在飲食方面,信陽菜通常為羹湯、合燒、醃臘等燒製手法,與傳統豫菜相比,信陽菜口味偏重、偏辣。信陽有南灣魚、地鍋飯、烤魚、酥油火燒、勺子饃、熱乾麵等美食,信陽人即便每頓都不重樣,也能連續吃上幾個月。鹹辣肉葷吃的多了,總要來杯信陽毛尖解解膩,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信陽人的生活是悠閒的,街頭三五圍坐下棋或是打牌的老伯,每個人的手裡少不了一個玻璃杯,玻璃杯裡泡著的是信陽最有滋味的毛尖。


「茶在信陽」被遺忘的信陽毛尖

“待客奉毛尖,禮以茶為先”是信陽人的一種信仰。如果你去信陽人家做客,放心,最好的茶一定在你的杯子裡。至於沖泡毛尖,信陽人實在沒有太多的講究,不過就是有茶有水就有茶水。

來信陽,必定吃吃信陽菜,品品好毛尖。

素材來源:地道風物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 如侵權請聯繫本公司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