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屈原的“山鬼”到其它所記載的鬼怪,聊聊志怪文化那些事

#文史那些年#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從文狸,辛夷車兮結桂旗。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

餘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表獨立兮山之上,雲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飄兮神靈雨。留靈脩兮憺忘歸,歲既晏兮孰華予?

採三秀兮於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悵忘歸,君思我兮不得閒。

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

靁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鳴。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

——屈原《九歌•山鬼》

在幾千年前,楚國有一位著名的愛國人士屈原,他寫了一個叫做《九歌》的作品集。在這個作品集裡,有一首詩歌很有代表性,如今它被人譜了曲,成為了一首深受古風圈裡最受歡迎的歌曲,這便是《山鬼》。

屈原筆下的“山鬼”,是個等待情人而不得在獨自幽怨的女性精靈角色。山鬼,居住在山中的鬼怪精靈之一,這本是一首祭祀山鬼的歌曲,卻在屈原的筆下,成了等待愛情而不得的幽怨女子形象。但我們今日不講這首詩歌,畢竟已經有很多人分析了,重複分析來分析去,也沒有什麼新意。倒不如來說一說咱們歷史上記載比較多,流傳由來已久的關於妖精鬼怪的那些話題。

在80後的人群中,有一個叫做張雲的志怪文學愛好者,他用了將近十幾年的時間,總共收集了大約1080種志怪故事,編撰和整理了一部關於妖精鬼怪的“大百科全書”————《中國妖怪故事(全集)》。我們就結合這本書,來看看所提到的這些妖精鬼怪,你瞭解或者知道的,到底有多少個吧?

從屈原的“山鬼”到其它所記載的鬼怪,聊聊志怪文化那些事

書籍封面

經過作者對300多部的歷代典籍文獻,進行各種蒐集和整理、歸類,這本書中雖然有1080種各異的妖怪及其相關的故事,但總的來分,有以下這些特點:

1、志怪文學的產生歷史背景、每個時期的文學特點都有所不同,但都有共同的特點,都是源於受當時的各種認知限制,先民們對自然界的崇拜與恐懼,對一些奇怪的事情和現象無法得到科學的解釋,只能認為是妖精鬼怪在發揮作用。這便是志怪文學歷史產生的土壤條件之一。

由於在古代,生產力並不發達,科學認知受限,先民們對大自然的一切現象是懷著好奇恐懼和崇拜的心理。當許多奇怪的事情和一些自然界的現象出現,無法得到科學的解釋時,都是將其現象幻化成妖精鬼怪來解釋。於是,這就開始產生了志怪文學。

古時之民對自然認識不足,加之各種離奇現象引發的視覺、心理感應,理解不了,便視之為妖怪;更深層次地說,妖怪並不是簡單的封建迷信,而是社會狀態、人類心理、文明衍化之映射。簡而言之,妖怪存在於人心和世界的縫隙之中,人妖共存,有人的地方才有妖。因為妖怪只存在於人的頭腦、意識之中,反映的是人的深層次精神世界。中國的妖怪文化記錄著社會變遷、先人對於世界探索和想象,是自身世界觀、價值觀和生存狀態的綜合展現。這是唯物史觀。

因此,不能簡單粗暴地將中國妖怪文化視為封建迷信,應該從文化學、社會學、歷史學、民族學的角度辯證看待,綜合研究、總結、歸納,將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這一珍貴文化遺產延續下去,使其成為世界文化夜空中光彩奪目的一顆星辰。

這裡提到了有關妖精鬼怪的話題,會突然想到86版的電視劇《西遊記》來。我不知道大家是從哪裡獲取關於這方面的民間故事啟蒙的,但《西遊記》這部電視劇,相信很多人對唐僧師徒西天取經,一路打怪升級的故事,非常地深刻。裡面的許多涉及到妖精鬼怪來臨的場景,相信現在想起來,很多人也仍會覺得頭皮開始發麻。《西遊記》裡的各種妖精鬼怪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還有很多其它文獻方面的記載,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山海經》、《聊齋志異》等等。

從屈原的“山鬼”到其它所記載的鬼怪,聊聊志怪文化那些事

山海經裡的某個妖怪

從上古時代開始,先民們認為萬物有靈,通常會向這些萬物來祈禱來讓自己的心理獲得安慰。這便促使產生了志怪文化。而這種文化,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從剛開始的口耳相傳到後來各種的文字記載,也就慢慢地形成了志怪文學。

中國志怪文學每個時期的發展都有每個時期的特點。

上古先秦時代的志怪文學,主要來自於上古傳說、英雄、大自然的奇異物種,與現實生活距離較遠,數量極為龐大,構建了基本的版圖,形象想象奇特、豐富多彩——半人半獸、多頭多身、吞天噬地、氣勢磅礴,往往描述其形象、出處、名字,言簡意賅,故事情節幾乎沒有或者很零碎。這個時期是中國妖怪的“命名期”。這裡,《山海經》是最典型的代表作之一。

兩漢時期的志怪文學,開始得到長足發展。這個時期,神仙方術、讖緯學、陰陽五行學等給志怪文化提供了較肥沃的土壤。在來源上,雖然受上一時期的影響,一部分來源於異域異聞、上古傳說,但更多的是新的創造;形象上開始脫離半人半獸、能力巨大的“創世級”妖怪,故事情節上開始有了較為完整的情節,雖然篇幅不長,但起轉承合,引人入勝。兩漢時期的志怪文學在內容表現三種形式:一種雜史雜傳體,一種是地理博物體,還有一種是雜記體。這個時期的志怪文學已經趨向成熟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一個叫做幹寶的人,他撰寫了一本名為《搜神記》的書,這是民間傳說中神奇怪異故事的小說集。這本小說集,蒐集了各種民間關於鬼怪、奇蹟、神異以及神仙方士的傳說,也有來自正史中記載的祥瑞、異變等情況。其中的很多內容以妖怪為主角,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每個故事的敘述簡短精要,文學水平很高,對中國後世的志怪文學發展影響很大。

特別要說明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志怪文學是完全成熟期和鼎盛時期,這時期出現了許多作者和各種題材廣泛的作品,同時,這一時期,佛教、道教等開始逐漸盛行,關於鬼怪傳說非常多。作品的現實性和時代感大大增強,開始融入百姓的生活,反映社會現實的黑暗、混亂以及人民群眾遭受的苦難,充分體現了當時人民群眾的思想、願望以及內心需求。同時,這時期的志怪小說,也孕育出了唐代的傳奇小說,造就了中國志怪文化的又一高峰。

從屈原的“山鬼”到其它所記載的鬼怪,聊聊志怪文化那些事

搜神記裡的“鮫人淚”

到了唐代,發生了重要的變革。唐人在繼承前人的史傳文學、志怪小說的基礎上,開始有意識的創作。通過小說的形式,通過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來反映作者的理想,使得故事更生動,形象更為典型。唐代的傳奇小說,讓妖怪徹底走向人間,根植於人民群眾的生活之中,我們所熟知的《山海經》中,那種“創世級”的妖怪基本上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人所化、器具所化的妖精鬼怪,血肉豐滿,煙火氣十足。

而宋朝又是我國文學藝術生產的又一個高峰期。宋朝修書之風盛行。這時出現了一部眾所周知的著作《太平廣記》,它內容包含報應三十三卷、徵應十一卷、定數十五卷、夢七卷、鬼四十卷、妖怪九卷、精怪六卷、再生十二卷、狐九卷等,再次吹響了妖怪文學的“集結號”。在宋代,出現了不少說書人這個職業,宋代的話本無疑對志怪文學起到了極大的推動和普及作用。

元代,則是雜劇為主;明代則走向了巔峰期。我們所熟知的《西遊記》,便是明代產生的著名的妖怪文學作品之一。除此之外,還有羅貫中的《三遂平妖傳》、許仲琳《封神演義》、馮夢龍和淩濛初的“三言二拍”,都是賦予了志怪文學新的內涵和形式。

明代的志怪文學往往跟斷案相結合,不同於以往的單純妖怪故事,而是引入了許多懸念和推理等手段,對志怪文學在市井間的流傳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清代的志怪文學在繼承了明代的特色基礎上,出現了俠義及公案小說形式,這些小說讓妖怪與推理小說有了密切的融合。在清代,眾所周知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它不僅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佈局嚴謹巧妙,堪稱志怪文學的絕響之作。

宋元明清時期的志怪文學,所描述的妖怪基本來源於日常生活,沒有大幅度地增加,題材都比較單一,多是狐妖女鬼、書生佳人的愛情故事。

從屈原的“山鬼”到其它所記載的鬼怪,聊聊志怪文化那些事

狐妖

民國以及到中國近現代,由於社會動盪以及各種複雜的歷史原因,綿延幾千年的志怪文學陷入了低谷。上古先民流傳下來的這些文化遺產逐漸被人們所遺忘,家喻戶曉的妖怪形象,逐漸淹沒在故紙菸塵中。

從每個時期的志怪文學的特點來看,每個時期都有每個時期的特點。在科學尚未能夠得到普及,人們的認知有限,對大自然等萬事萬物都有虔誠的心理,這一切都是促使志怪文學得以發展而來。

2、中國無論哪種志怪文學,對後世所產生的影響非常大,很多的作品尤其是宋以後的志怪文學,基本都是宣揚正義、善良、懂得感恩的、有著其他優秀品質的人多會得到好的回報,而邪惡、醜惡、貪得無厭等反面人物,則會受到相應的懲罰。雖然在今天看來,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理念,有些帶有迷信的色彩,但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表明,正義終究會來到,邪不壓正之類,這是一種正能量的體現。

我們翻閱此書,仔細閱讀每一個故事,就會發現,無論哪種志怪文學,無論描述的是哪個妖、精、鬼、怪,其典型的形象、故事等,都對後世所產生的影響非常大,無論是近鄰國家,還是現代漢語裡所收錄的各種詞彙。我們也會常常發現,這些作品裡所宣揚的思想,基本都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理念,正義、善良、懂得感恩、勤勞的人多數會得到好的回報,而如果是邪惡、醜陋、貪得無厭的人會受到相應的懲罰,正義終究會來到,邪不勝正之類的道理,雖然帶有一些所謂迷信的色彩,但我們也要看到的是,這其實也是側面體現了正能量的作用,表達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鞭撻黑暗社會、反抗社會壓迫的思想。這些故事所產生的成語、俗語等,對現代漢語裡也是有著相當深刻的影響。

先民們所創立的志怪文學,每個故事裡的妖、精、鬼、怪都有其特點,在這本《中國妖怪故事(全集)》裡,作者如此描述:

妖:人之假造為妖,共同特點是人所化成或者是動物以人形呈現;

精:物之靈性為精,山石、植物、動物(不以人的形象出現的)、器物等所化;

鬼:魂不散為鬼,以幽靈、魂魄、亡象出現;

怪:物之異常為怪,對人來說不熟悉,不瞭解的事物,平常生活中幾乎沒有見過的事物;或者見過同類的事物,但跟同類事物有很大差別

根據作者這樣的劃分,我們便可以正確地做出分類了。

無論是屈原所描寫的“山鬼”,還是這本《中國妖怪故事(全集)》所收集的妖精鬼怪,這些都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博大的中華文化深深地影響著近鄰國家,尤其是日本,在日本,研究志怪文學已經成了一門專門的學科,並且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在日本所研究的各種妖精鬼怪裡,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我國妖怪文學的影子。

從屈原的“山鬼”到其它所記載的鬼怪,聊聊志怪文化那些事

屈原筆下的“山鬼”

比如,日本里面最為眾所周知的,便是“百鬼夜行”,事實上就是來源於中國的“方相氏”。

方相氏,是上古時代嫫母的後代。嫫母相傳是黃帝的妃子,相貌極為醜陋。相傳黃帝的元妃嫘祖逝世後,黃帝命嫫母負責祭祀,監護靈柩,並授以“方相氏”的官位,利用她的相貌來驅邪。所謂的“方相氏”,就是“畏怕之貌”的意思。中國有種傳統習俗,在春節會有一種叫做“儺舞”,這是流傳了非常久的古老傳統文化。從周朝開始就有了相關的記載,而到了漢唐,關於儺戲則是綿延不絕。在儺戲裡,方相氏是領著眾鬼魂起舞,為家家戶戶驅逐邪物,據瞭解,季春的時候,世間凶氣催發,與民為厲,作亂人間的各種鬼怪見到方相氏兇威的面目,便會自知恐怖逃走。方相氏戴著黃金面具,上生四目,披著熊皮,雙手執戈、盾,領著象徵世間精怪的“百鬼”前行,從上古的祭司逐漸演變成百姓心目中的“大妖怪”。儺戲自從唐朝時就傳入了日本,方相氏前行、百鬼跟隨的場景,在日本則被演化成了“百鬼夜行”。

不止是方相氏領著百鬼夜行傳入日本演化,還有很多也是被日本傳承演變了。這裡限於篇幅,就不再過多的去介紹。大家如果對此非常感興趣的,可以翻閱讀讀《中國妖怪故事(全集)》。裡面會有非常多的介紹,相信會給大家更多的認知。

從屈原的“山鬼”到其它所記載的鬼怪,聊聊志怪文化那些事

儺戲

小結

研究志怪文學,很多人往往會不自覺地把它跟封建迷信劃等號,但事實上,這顯然過於粗暴了。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小時候,聽長輩們講那些民間的妖怪故事的情景?正如作者在此書的前言裡說到,

妖怪文化是中華文化綿延至今的一條重要動脈,妖怪文學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半壁江山,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遺產,應從民族學、文化學、人類學、歷史學、心理學、民俗學的高度當加以珍惜併發揚光大。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妖怪文化應該得到足夠重視,加以系統整理、創造、推廣,用全新的眼光、視角、高度、方法,創作出積極向上、藝術性高,人們喜聞樂見的作品來。這便是研究妖怪文化和志怪文學的重要意義所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