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朱元璋敵人的直系後代,他不僅沒有被殺害還被封為王

在中國漫漫的古代史中,成王敗寇一直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唯有勝利者,才有資格書寫歷史,那麼相對應的,那些手下敗將們,只能夠無奈地任由成功者處置。一般情況下,勝利者為了永遠地解除禍患,往往會剝奪對手的尊嚴甚至是生命的權利,似乎這樣他們才能夠安心地享有自己的成功果實,而沒有人再和他們爭搶。權利的競爭是如此,朝代的更替更是如此,一個姓氏一個家族的滅門在古時候是經常會有的事情。

作為朱元璋敵人的直系後代,他不僅沒有被殺害還被封為王

然而,真實的歷史上也總是會出現一些例外,比如今天要提到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他是從草根階層一步步攀登上皇帝的寶座的。當初,他帶領著自己的起義軍,逐漸滅掉其他多股勢力,最後甚至一舉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在這樣的過程之中,與陳友諒勢力的比拼是比較激烈的,當時經歷了鄱陽湖一戰,陳友諒的主力部隊已經被消滅殆盡,他本人中箭身亡,只留下一個只有12歲的兒子——陳理。照理說,該方勢力被朱元璋消滅之後,這個兒子毋容置疑是會被殺害的,不然會留下不小的隱藏禍患,然而朱元璋卻並沒有剝奪他繼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權利。當朱元璋乘勝追擊,攻下陳理的所在地之後,陳理也只能夠開城門表示投降。

作為朱元璋敵人的直系後代,他不僅沒有被殺害還被封為王

在此之後,朱元璋選擇留下他的性命,細細想來,有這樣一些原因。陳理曾經做過皇帝,在當時很大範圍內都有很大的影響力,如果殺害他,那些願意追隨他的人可能會引起不小的動盪,拼死一戰,使得政局波動不穩,因此朱元璋寧願封他為王,以穩定局勢。不過,由於陳理和大夏國的首領之間有比較深厚的交情,若是他們兩人聯合起來,對朱元璋的明朝政權而言十分危險。

作為朱元璋敵人的直系後代,他不僅沒有被殺害還被封為王

左思右想之後,朱元璋決定將陳理流放到遠離中原的一個藩屬國。似乎這是一條兩全其美的計策,這樣一來,既保住了陳理的地位,能夠穩定人心,又使得他不再有機會回到中原形成一些隱藏的不安定因素。除此之外,明太祖還命令隨處好好服侍陳理,不過由於他已經是失敗者,能夠保住性命已是很幸運的了,自然不能夠完完全全享受身為王的榮華富貴,也只能做一個名義上的王,卻過著和普通人一樣甚至還要落魄一些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