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推送練習題 人工智能要幫學生脫離題海戰術

在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全國首個人工智能授課實驗室落地。課堂上,老師不僅能應用人工智能教學,學生還可以自己動手設計程序,使得機器人“能聽會說、能看會認”。

2018年,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為基礎,積極開展智慧教育創新研究和示範,推動新技術支持下教育的模式變革和生態重構”。

智慧社會需要新的教育生態

連續兩週,華南師範大學教授穆肅都在各個中小學聽課,“大概聽了十幾節課,每個課室都有平板電腦,每一節課都用上智能設備,每一間教室都是智慧教室”,這令她非常震撼。但同時又引發了她的思考:人工智能技術怎樣才能幫助學生進行有效學習?

在她看來,學生的學習需求首先要在智能技術的支撐下得到滿足,也就是基於學生的學習風格、水平定製對應的學習方法,從“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讓學生主動學習進而培養深度學習的能力。

人工智能為教育變革帶來無限可能的同時,也充滿了挑戰。“當今推動社會轉型的顛覆性技術,很可能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促進了傳統職業的消亡和新興職業的誕生,但這並不是簡單的消亡與新生,而是整個結構形態的一次再造,最終落地在智慧社會。” 西北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院長郭紹青說,“智慧社會需要與之適應的教育生態。”

在這個教育生態下有望實現因材施教。郭紹青表示,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新的教育生態可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授課,這與班級授課制下“一個模子”鑄造人才的體制截然不同。

“目前教育面臨三大挑戰,分別為技術、區域差距以及同質化。”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看來,破解此三大難題的關鍵在於人工智能。

學生得到個性化學習推送

今年7月,黃岡中學廣州學校高考成績再刷新高,重本率達81.5%,兩年間提高20%。該校副校長孫傳華把秘訣歸結為:個性化教與學。“在人工智能賦能之下,學校實現了個性化教與學,通過師生的努力,在教學質量上實現突破。”

“同樣考80分,不同學生得失分原因都不一樣。我們需要發現每一個分數背後的本質,進行個性化教與學,這樣才能提升學生成績。” 孫傳華說。4年前,學校陸續引進大數據精準教學系統,包括智學網和個性化學習手冊,建立覆蓋全體學生的智能化、交互式、可跟蹤、全流程的個性化教育教學體系,實施“智慧教育”。

不過,在當時,這對傳統的教育理念產生了極大衝擊。“一開始我們難以接受,覺得增加了工作量。後來使用習慣了,還覺得離不開人工智能了。”學校教師於勇延說,“比如點評試卷,通過人工智能系統分析結果,可以刪掉重複或全班已經掌握的知識點,45分鐘就能講評完,以往可能要講上2到3節課。”

如今,借力人工智能,一方面老師備課時間平均減少53%,批改作業時間平均減少42%,課堂效率提升了26%;另一方面輔助學生實現自主學習,脫離重複的題海戰術“苦海”。“分析發現,很多學生在學習中經常會犯重複錯誤,而在大量數據分析後,學生得到個性化學習推送。通過針對性練習,錯題解決率高達80%,單知識點練習量減少了50%。”科大訊飛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長王士進表示。

促進區域內教育的協同發展

智慧教育助力學校教學,其又能否促進區域內教育的協同發展呢?

“在參與教育大數據應用研發過程中,發現全國很多區域都存在數據難打通、數據彙集後難發揮更大價值等問題。”近日,在第二屆中國(廣東)人工智能發展高峰論壇上,教育大數據平臺正式發佈。王士進表示,大數據平臺可以幫助教育管理者做更科學決策、幫助學校和老師更精準教學教研,幫助學生更科學評價和更具個性化地發展。

以廣州市南沙智慧教育大數據平臺而言,該平臺匯聚了南沙智慧教學應用地圖、學生學業監測發展水平、學生髮展綜合評價的“一生一案”數據、全區中小學學業質量監測數據等多個方面內容,合理預測以及規劃教育發展需求,助力南沙提升整體教學水平。

“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理念,在於通過精準的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因材施教。” 劉慶峰表示,通過打造智慧教育示範區樣板,通過人工智能的賦能,可以落地因材施教的理念,改變人才培養模式,讓更多的孩子得以享受優質教育。

目前該智慧教育已覆蓋粵港澳大灣區約1500所學校。“粵港澳大灣區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大的創業機會,因為這裡有最好的應用場景、最好的教育醫療產業,而且還匯聚了海內外的高端人才。”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杜蘭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AI+應用’最好的試驗田。”

------------

關於小程序開發、運營、代理事宜請留言或聯繫作者私聊

豐數雲是專業小程序方案服務商,版本多樣,案例豐富,時刻關注小程序最新動態,提供最優最新的小程序方案,歡迎前來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